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表明了我们党重视人民的民主政治权益,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公平正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社会主义民  相似文献   

2.
《人权》2001,(1)
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普遍的政治理论概念,“人权”最初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17世纪,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政治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确立自由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系统地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洛克断言:“人类天生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在他  相似文献   

3.
姜丽丽 《前沿》2006,(1):193-195
唐甄生活于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著有<潜书>一书,是他思想的精华,并被收于<四库全书>之中.人们在提到他时,往往称他为早期启蒙思想家.但是,启蒙思想是欧洲反封建运动中资产阶级运动的铺垫.如果我国有类似的思想要称之为"启蒙"的话,也应区别对待,不应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等同.而且,唐甄的思想也不能认为是启蒙思想,因为他虽有贬斥君主、男女平等等言论,但是与真正的启蒙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则反映出了他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并且,其思想也还属于传统儒家思想,并没有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潘在清 《新东方》2007,(12):50-54
关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20日已提出来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六次提到社会公平正义,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正义?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公平正义?为什么要强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现在是否存在着不公平正义的现象?如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应当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一个重要的哲学及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是指本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末,以欧洲一些国家的思想家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潮。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为将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列宁主义相区  相似文献   

6.
正Speech to British Think Tanks在英国智库的演讲London,June 18,20142014年6月18日英国伦敦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两大智库在世界上都久负盛名,今天联合起来举办这次活动.表明对中国的高度重视,体现r-种包容的精神。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先秦思想家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这与欧洲先哲"和谐产生正义与善"的思想不谋而合。回望人类发展的w程,虽然东西方文明源头不同,但我们都馑得和I皆相处.包容互鉴的贵。进人21世纪,世界更需要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我们不仅要在一国之内实现就业增加、平衡协调.公平正义的发展,还要推动国  相似文献   

7.
曹晓青 《湖湘论坛》2007,20(6):79-81
文艺复兴是改变欧洲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次极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历史变革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学--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学,以其独有的特质、卓越的成就载入世界文学史.它在反教会旗帜下生长,在反封建的浪潮中发展.它在诸多方面对中世纪教会发起挑战,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理念.因此,就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时代问题,是本世纪以来人们一再提出的一个老问题,也是被当今资产阶级的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弄得混乱不堪的一个问题。但是,要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中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被新的社会现象和突发事件所迷惑,又不能不弄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最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古以来,"公平正义"就为许多中外思想家和仁人志士所向往,并把公平、公正看作价值理想,同时"公平正义"也反映着人民的愿望,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世界历史意义。公正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在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历史进程中的过程性"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公正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相互支撑:公正可以促进和谐,有公正才有和谐。没有公正,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没有公正,也就没有法治秩序下的自由、平等生活;没有公正,就不能塑造诚信友善、勤劳敬业的人民。  相似文献   

10.
一、人权与主权的法理规定人权概念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为了与中世纪不可侵犯的神权、神授的君权及世袭的等级特权相抗衡,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口号。日后人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得到肯定。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法国1791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最早蓝本。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民族独立国家大量涌现,人权概念得到了发展,人权不仅包括公民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1.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还应是和谐的社会。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依法治国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重视,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愿望、新期待,为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司法审判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深刻内涵,自觉践行司法为民,全面加强公正司法,为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充分认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寇志霞  苏献启 《人民论坛》2013,(10):162-163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将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融为一体.没有公平正义,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没有公平正义,特色民生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对新时期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激发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为建设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祥和安定的和谐社会,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一个古老而新的概念。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以它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的思想武器。近年,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以“人权卫士”自居,大搞“人权外交”,在人权问题上制造了种种混乱。国内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与此遥相呼应,借此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人权问题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阶级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封建阶级信奉的是宗法和等级专制的价值观念,这是为了在意识形态上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信奉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神学蒙昧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打起了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的旗帜,他们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来平等;主张将目光从来世转向现世,从“天堂”回  相似文献   

17.
秦琰 《传承》2011,(11):74-75,88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思想家,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展的高潮年代,是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在其著作《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对人性、政体、公民的道德进行了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却包含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说的大部分内容,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基本基调。  相似文献   

18.
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社会稳定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开辟了新的政治视野,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稳定的战略思想,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一 维护稳定是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在制度调节下社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状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构建社会基本制度,协调社会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公平正义制度的认定和施为,首先关涉判定公平正义制度的方法论。马克思制度伦理以生活实践作为制度伦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用立足无产阶级的、面向人类整体的自主性"自由"和非奴役性"平等"表征制度的正义,以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自由、平等权利表征制度公平,为我们立足经济基础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立法的深层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的最终价值目标。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涵,它要求我们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