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7月,德国的《移民法》在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辩论、协商和修改之后,终于获得联邦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并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此,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终于尘埃落定。 诚如本期郭小沙先生在"德国《移民法》评说"一文中所指出的,"这部法律之所以称之为德国的第一部《移民法》,并不是因为德国过去没有针对移民事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是过去的有关移民事务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使用'移民(Zuwanderung)'这个词来定义,而是使用其它词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完成于1856年并于1925年由翻译家、小说家李劼人译成中文,十年之后译者本人的文学创作《死水微澜》在中华印书局出版。这部《死水微澜》被誉为李劼人学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代表作,它的问世引来中国文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关于两部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断涌现。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发现关于《包法利夫人》和《死水微澜》两部小说的文学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两位女主人公结局不同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两位作者的政治主张、文学选择、人生态度等几方面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进而找到两位女性生活经历相似但结局却不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11,(4):70-76,80
威廉·海因泽的长篇小说《阿尔丁海洛与幸福岛》中关于泛神论的对话启发了荷尔德林对颂歌《和谐女神颂》与小说《许佩利翁》等作品的创作.其“一即万有”的观点与和谐观以及对天父“以太”的认识都影响了荷氏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4.
乔治·桑在《风笛大师》的序言中对儿子欧仁·郎贝尔说:“我把小说作为我们风笛的遥远的乐音寄送给你,以唤起你的回忆;绿叶长出来了,夜莺飞回来了,大自然的春季盛会即将在田野鸣锣开场。”她经历了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的失败,梦想破灭,极其失望,但却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发扬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把大自然作为精神寄托和赞美歌颂的对象,以田野为舞台,开拓了田园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乔治·桑先后发表了《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和《风笛大师》四部散发着强烈乡土气息和浓郁人情味的传世佳作。她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5.
让-马克·帕里西斯(Jean-Marc Parisis,1962-)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法国作家,尽管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已经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La Mé lancolie des fast foods)、《艺术家的中学》(Le Lycée des artistes)、《从一生开始》(Depuis route la vie)、《巴黎式婚姻》(Mariage à la parisienne)、《身体》(Physique,2005)、《之前、之中、之后》(Avant,pendant,après)等,最后这本小说曾获得2007年的罗杰-尼米埃文学奖。  相似文献   

6.
月禾 《当代韩国》2008,(4):98-98
2008年12月6日,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当代中国》杂志社与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在韩国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了“韩中关系的新发展与《当代韩国》的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目的旨在对当前韩中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当代韩国》杂志社如何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刊物的作用进行探讨。此次会议共有中韩两国的20多位学者参加,共提交论文17篇。  相似文献   

7.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审视,泰、中民间故事《鬼妻》和《白蛇传》都是讲述人与异类结合,因与民间信仰不符而遭到阻挠,最后异类被佛法制伏的故事。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均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民间信仰之间的较量,最终佛教占据上风并包容、吸纳了地方原有的信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民间故事成为宣扬佛教的一种工具。二者的比较也揭示了泰中两国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加深了对泰国地方传统信仰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季成 《当代韩国》2013,(2):67-77
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品《鸟的礼物》和《洪鱼》,以成长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成长母题、成长方式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试推出90年代韩国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法国当代作家埃玛纽埃尔·卡雷尔的《俄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而穿插书信体或忏悔录的形式,看似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却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小说中展现的身份、爱情与命运三个主题互相交织、循环复现,构架起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了人类世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每一个主题都关乎一场生与死,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将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融为了一体;在找到身份认同的同时,找到了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邦特别关注反映工人和工厂的题材,探讨全球化进程中工人境遇的边缘化和工厂世界的荒芜化等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大宇》引领了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下法国工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大宇破产事件的解读、对现实的断片式再现、访谈与戏剧相结合的小说创作手法,着力描绘了工人世界“日常下”的事物,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产业工人断片式的生存现实。《大宇》在传统小说形式基础上的文艺创新完成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访谈与戏剧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张力,使小说化成了与记忆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2.
翟峥 《美国研究》2002,16(3):88-109
本文以中美两国主要媒体关于对方国家的报道为切入点,总结中美两国在对方媒体中的形象,归纳两国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所采用的主要技巧,并分析形成两国报道侧重点与风格的主要原因.文章以1998年《人民日报》中有关美国的报道、《纽约时报》中有关中国的报道,以及两份报纸中有关中美关系的报道为研究样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小芭 《新民周刊》2015,(47):24-26
"白毛女"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它以歌剧闻名天下,又以芭蕾舞剧再造辉煌,实际上它的艺术样式远远不止这两种。而关于故事里"斗争"和"爱情"的两条线索也在经年的各个版本中此消彼长,反反复复。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相似文献   

14.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闫行健 《美国研究》2022,(5):133-160+8
美国驻普鲁士前大使、国际法学家亨利·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面世后的百年间(1836~1936),通过不断再版和修订,成为国际法学科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对国际法学科做出了持久性的贡献。由丁韪良翻译的该书的中译本《万国公法》影响巨大,在其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读者“只知译者丁韪良,不识作者惠顿”的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有关丁韪良和《万国公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惠顿和《国际法原理》较少涉及。此外,由于缺乏对一手材料的溯源和掌握,我国学界在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的问题上看法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惠顿和丁韪良的档案,以及《国际法原理》和《万国公法》在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的诸多现存版本等材料,梳理惠顿的生平,分析《国际法原理》的成书、评价与影响,以期厘清《万国公法》的成书过程、翻译意图、翻译蓝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叶少飞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16-140,157,158
1697年《大越史记全书》的完稿与刻印,标志着中兴黎朝官方史学体系的确立,官员学者继而对其改编、评论,产生了一系列史学著作,其中黎贵惇作《国史续编》,阮俨作《越史备览》,阮辉删成《国史纂要》,供教学之用。吴时仕的《越史标案》发覆最多,对越南的国家起源、自主王朝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重做评论,体现了"我越"的文化主体性,对《大越史记全书》原有的史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吴时仕之子吴时任为西山阮朝国史总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叙史主干,以家藏《越史标案》为史论主体,又综合采纳黎文休、吴士连、阮俨的史论,于1800年编成并刻印《大越史记前编》,吴时仕和阮俨的私家史学遂得居官修史书之列。《大越史记前编》是继《大越史记全书》之后,以官方力量整合既有的越史著作,重塑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越南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802年阮朝建立之后,鉴于黎末郑氏主政以及西山阮朝篡逆的情况,对这两个时代的史书进行清理。在前代史书基础上修成的《大越史记前编》被弃,但其部分思想观点被阮朝国史馆新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继承。关于《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和改编,体现了越南古代史学发展的路径与思想,是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王国彪 《当代韩国》2011,(2):104-115
韩国古代著名类书《芝峰类说》共9次征引了宋代笔记《鹤林玉露》的内容,其中有7条与作者李啐光的诗论有关。《芝峰类说》对《鹤林玉露》的征引,以节录为主要方式,以阐发诗论观点为主要目的,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尊唐抑宋”的诗学观念,也是当时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9.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年(明治四○年)夏目漱石创作了小说《虞美人草》,女主人公藤尾因为要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选择结婚对象而最终死去。小森阳一先生将她的死归结为"同《明治民法》再次强化的近代家父长制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体系全体为敌,因此漱石不得不杀掉了她。……漱石通过以后的小说,从女性的侧面不断质问近代家父长制对家族的压抑。"① 漱石于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至大正二年发表的小说《行人》通过让"叙述者"二郎诉说一郎和阿直的故事,反映了高尚的近代知识分子一郎的苦恼、焦躁与不安。在深刻刻画一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