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认为,剥削属于历史的、经济的和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判断剥削的标准应该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为基础,看其是否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以及是否产生剩余价值,而不应以其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是否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合理分配来判断。据此标准,我国现阶段存在剥削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概念究竟是否蕴含着关于道德谴责的规范性内容,当代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一。R.G.佩弗承袭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重构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阐明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道德内容,有效地驳斥了认为马克思剥削概念由于缺乏道德力量而无法完成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的观点。但由于抛弃了马克思研究剥削问题的现实基础,他所恢复的这种道德批判力量又略显苍白。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中对剥削问题的论述体现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对不同抽象层次上的剥削文本进行文义解释,会得出《资本论》关于剥削的论述存在内在矛盾这一错误学术观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其不同抽象层次的论述从整体角度进行目的解释。通过目的解释我们发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根本理论旨趣在于其作为产权公有的理论依据对当前全球盛行的私有产权制度构成一种牵引作用,使得我国在进行经济制度设计时须把握好企业国有化和民营化之间、土地使用权公有化和私有化之间、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一种必要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论消灭剥削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灭剥削的前提是存在剥削,存在剥削的原因是分配不公。只要涉及到劳动报酬分配,不公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有分配不公的地方就有剥削,有剥削就将被消灭。追求公平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消灭剥削也就成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从现在到实现共产主义之前,仍将存在剥削,而科学地界定和调整“零剥削域”,不失为消灭剥削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6)
根据罗默的观点,当一种剥削形式的消灭致使被剥削群体的境况更加恶劣时,这种剥削形式就是社会必要剥削,也就没有理由消灭它。在社会主义社会,技能剥削是社会必要剥削,是应当保留的剥削形式;而地位剥削并不是社会必要剥削,是应该消除的。罗默对于社会必要剥削和社会不必要剥削的界定,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剥削范畴及其功能作用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剥削的定义无论内涵还是外延均过于狭窄,与现实情况不完全吻合:对剥削的判别采用了一些非经济的标准,偏重特定主体和特定物的标准,过分强调质的标准;对剥削产生、存在条件和原因的解释突出生产力,未离开雇佣关系,局限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对剥削功能作用的分析不全面,尤其是对其积极作用、微观作用、对被剥削者的作用分析不够。  相似文献   

7.
不要把"剥削"概念庸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剥削”,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严格按照马克思的原意科学地理解“剥削”这一概念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决不允许随心所欲地解释剥削,把剥削这一概念庸俗化。  相似文献   

8.
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经济哲学、阶级分析等方法,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对马克思传统的剥削概念作出了理论拓展和新的构建。但其对剥削概念的一般化处理,扭曲了剥削的本质,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对当代社会剥削形式的多元解释乃至剥削概念在道德问题上的观点,虽有其合理成分,但不够严密科学,分析也不够充分全面。  相似文献   

9.
勇非 《团结》2001,(2):28-31
自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了一个热点问题。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阐述,市场经济之不合理的根本点之一,就是资产阶级凭借着资本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首先就应当从理论上解决对“剥削”的认识问题。——已经是21世纪了,还在讨论19世纪的话题,可见这个问  相似文献   

10.
对中西经济学辞书关于剥削一词释义所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权威性辞书我国的《政治经济学辞典》 《辞海(经济分册)》和西方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剥削”一词作的概念性释义作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传统的释义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帕氏”的释义却有一定的可取性。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和理论需要作者提出了对剥削概念含义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虽未形成系统的经济监督理论,但在其分析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相关著作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经济监督思想。通过犀利的双眼,马克思发现资本家为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在监督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在内部监督方面,对监督成本进行考量、对监督方式进行改进;在外部监督方面,对国家相应的制度约束和政府视察员监督进行应对和逃避。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和充分把握马克思的经济监督思想,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杜旭宇教授在《剥削范畴及其功能作用的重新界定》一文中引用“技术剥削”的概念及其相关语句是不准确的,提出的“把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固定化不切合实际”的中心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大力发展三资和私营经济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剥削的存在,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既有勇气尊重现实,允许资本存在,又有勇气承认剥削、正视剥削,更有能力扬长避短,把资本剥削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真正构建起当前我国社会所需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陈学锦 《学理论》2014,(9):29-30
"天津讲话"是刘少奇同志受党中央的委派,于1949年4月到天津宣传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对天津工作所做的一系列指示。"讲话"创造性地发挥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为党的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纠正城市工作中的"左"的偏向、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发挥了独到而积极的作用。从"天津讲话"所要贯彻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天津讲话"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其的评价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撰文说,马克思揭示了剥削的秘密,为人们与资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权力剥削”这种剥削形式,比资本剥削更野蛮,更落后,也应该进行揭露和斗争。 “权力剥削”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拥有的政治特权,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必要劳动,它与资本剥削相比,有其显著特点:第一,资本剥削的基础是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权力剥削”的基础是少数人拥有的政治特权。第二,资本剥削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权力剥削”则完全是不等价交换。第三,资本剥削主要发生在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中,“权力剥削”则主要发生在社会产品的再  相似文献   

15.
朱解放 《学理论》2010,(23):45-46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迅猛发展,如何准确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文 《学理论》2013,(10):36-39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表达了"扬弃私有制"这一重要观点。《资本家宣言》承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扬弃私有制"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认识和对待私有制问题上,《共产党宣言》与《资本家宣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其异化概念和理论,其中的"技术异化"观点主张社会中若不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机器某种特定的使用方式使得工人这一群体受到了压迫和折磨,进而变成了制造剩余价值的单一机器。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视角下,以现代科技带来的教育上的"异化"现象为例,将异化理论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57年4月,伏罗希洛夫应邀访问中国。22日,伏罗希洛夫由周恩来总理陪同,从东北转道天津赶上海访!同。飞机停落在天津机场时,时近正午,周恩来在机场的贵宾室里请伏罗希洛夫一行吃饭,同时,让天津的几位工商界代表人士周叔韬、来继圣、毕吗歧、王光英作陪。席间,周恩来示意王光英向伏氏敬酒。王光英满满地斟了一杯酒,走向伏氏举杯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我们资本家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也逐步认清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唯一正确的光明道路。您是十月革…  相似文献   

20.
张英杰 《学理论》2012,(17):244-245
理解一直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但对于“理解”的理解,很多教育者并没有深层次的探求.“理解”并不是“理”与“解”的简单相加,理解是一种诠释的行为,是一种同化与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