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伦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伦理学基本思想,他用"上帝爱大家,大家爱上帝的戒律和规范,代替了尘世间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真实的爱的关系".费尔巴哈主张,唯有把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尊崇为上帝并使之神圣化,才是表达对人的重视.他从人的本质学说出发,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永恒的本质,为了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就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的节制自己和体现对别人的爱.费尔巴哈坚决反对封建贵族利用特权独享私利,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一个人如果只想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那势必会遭到别人利己主义的反抗,以至于阻碍自己利己主义的实现,于是一个人在实现自己利己主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的节制自己和对他人的爱,从而使别人也得到幸福.费尔巴哈这种利己主义并不是单个人的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整体的人类为内容的普遍利己主义,因此他的利己主义,就带上合理的成分,成为积极的利己主义和合乎人性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伦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伦理学基本思想,他用"上帝爱大家,大家爱上帝的戒律和规范,代替了尘世间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真实的爱的关系"。费尔巴哈主张,唯有把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尊崇为上帝并使之神圣化,才是表达对人的重视。他从人的本质学说出发,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永恒的本质,为了实现自  相似文献   

3.
李仁质 《求实》2003,4(10):10-11
德国著名思想家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宗教观产生过巨大影响,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上,而仅仅是把它作为继续前进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不能从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本质"中去寻求对宗教的解释,而应当从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的物质世界中,从社会上人们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求宗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人性争论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大理论主题。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人道主义的还原,提出人是上帝的本质;施蒂纳发现人道主义的不彻底性,指责费尔巴哈塑造了神一样的人类,认为只有唯一的自我才是真实的人。马克思继而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依然是抽象的虚构,成功从社会关系中发现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实现人类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之间有一个“决裂”,这是同他对异化和历史主体的看法紧密相连的。他说: 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往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异化的理论中加进了黑格尔的东西,即历史异化的思想。……手稿没有发表,其中的论点后来逐步被抛弃了。……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所主张的那个站不住脚的论点是:历史是主体的异化过程,即人的类本质异化为“异  相似文献   

6.
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的"类"或"人",施蒂纳要求以作为"创造性的无"的"唯一者"或"我"去取代之。由此,他针对全部形而上学类哲学发动了一场彻底的"理论暴动",并最终完成了由费尔巴哈真正开启的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历程,建立了一种彻底的关于"个人"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人"的哲学,而是个体"自我"的彻底自由活动的哲学。就此而言,施蒂纳"创立了一种创造性的个人的生命哲学,一种彻底扬弃了全部异化形态的自由哲学",并成为"首位理解思辨哲学之终结和主张一种实践哲学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蒂纳的学说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存在着自身的理论困境,这根源于他既不能真正理解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本源存在论意义,又不能由此超越个体主义,并释放出"自我"(唯一者)的广阔"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7.
从启蒙思想家的理智性宗教到黑格尔的理性宗教再到马克思对宗教的解构,宗教批判图式经历了从知性、理性再到实践的深度延展。启蒙思想家和黑格尔对宗教之批判仍停驻于观念的王国中,费尔巴哈使批判从天国下降到尘世,实现了神学世俗化之还原,马克思以生产实践为解读依据,通过对宗教奥秘的经济学解码,敞开了被宗教遮蔽的历史内容,完成了宗教批判的实践转向。启蒙对宗教采取知性形而上学之批判方法,规避了宗教中飘忽不定的非理性要素,避居于理智之无可辩驳、永恒的自然法则中,建立了理智性宗教。黑格尔站在理性辩证批判之立场上,从宗教中汲取了人性最深刻的灵感和富源,克服了理智性宗教的道德缺位,把全部理智力量和道德力量扩展到上帝的概念中,使神学置于绝对理性辩证演化之下,建立了真正的理性宗教。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廓清了宗教史上对宗教本质的迷雾般幻象,以经济科学为依据,深度解读了经济异化与宗教异化之间的隐秘链接,显示了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力量。  相似文献   

8.
"美其身"的"为己"之学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对人本身关注的良好传统,但现实艺术教育表现出的工具理性与功利化倾向使教育异化.应该还原艺术教育的原初本质追求,找回艺术在启发创新人的思维,完善丰富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的健康人格和陶冶人的心灵与精神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实现艺术教育人性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立足于所处时代的经济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异化劳动,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批判式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思考。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由类生活和类特性两方面总和确证,却丧失于异化劳动中,所以需要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扬弃后的共产主义中复归人的本质。同时,人的本质学说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建构奠定重要基础,更是在生命之维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乃至最终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同他的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他是在批判前人,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过程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观点的转换,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论的根本转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提供了所谓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而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人的本质的新方法,实现了一次研究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杜维明从"存有的连续性"这一本体论假设出发,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实现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转化的动态持续过程;并认为"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一个宗教伦理问题",深入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及与西方宗教的不同超越方式.虽说杜维明创造性阐释工作有一定的时代感和启发意义,但他的儒学解释学并不能根本改变儒家人性本体论假设的神秘主义色彩,内在与超越的断层问题及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契合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晓臻  温立武 《探索》2008,42(2):121-12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异化劳动概念出发开始本体论的初步建构,之后用"人的感性活动"代替"对象化活动"继续他的本体论建构,人的感性活动及其社会历史展开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世界被放到了存在的地位,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成为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他早期的异化劳动学说,甚至继续使用异化劳动概念,这赋予他的本体论建构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现实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启蒙本质上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人获得"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启蒙在后来的演进中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启蒙变成了"神话",人又重新陷入了"非神圣形象"--"资本"的"自我异化"之中.马克思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资本逻辑的"自反性",把人再次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启蒙,进行启蒙的"再启蒙".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提出了宗教是人类思想的转化,之后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的头里是怎样产生宗教幻想的"。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给出的答案就是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产生宗教情感,随后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了。这样的理念最开始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充分体现。马克思的思想超越费尔巴哈的思想,它借鉴了唯心主义的积极思想,将历史和唯物主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这是较为宏观的唯物史观,它包含了人与社会还有自然界在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类生活"是马克思既区别于黑格尔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马克思看来,真实的人固然是现实的、个体的、自然的人,然而,如果人离开了所生活的"类",离开了社会,人的存在就只能是一种孤立的从而也必然是抽象的存在。马克思的"类生活"虽然具有费尔巴哈的话语色彩,但却超越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所承认的"类"存在物只是针对"生理学"意义上的人即自然的人本身,而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中的人即人的"类生活"。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类生活"之所以高于费尔巴哈,就在于马克思已经看到人的真正本质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6.
邵永选 《唯实》2012,(8):39-44
在《马克思主义:一种阐释》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指出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世俗化运动使得基督教不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他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异化、回归自身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但是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却与他们不同,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后基督教时代唯一一种代替基督教解释人类生存的人道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把异化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主题带入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但是一旦把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学说转向为一种社会科学的时候,就会使它陷入机械的唯科学主义的危险之中。  相似文献   

17.
燕军  吴宁 《学习论坛》2008,24(1):38-4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指出由于人性危机导致了生态危机,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更是加深了人性危机,加剧了人与自然的更尖锐的对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积极地扬弃异化劳动,人之为人,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进行,人类走上了一条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时代的科技理性至上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使人们摆脱宗教迷信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与价值观的扭曲;艺术也难逃厄运,出现了背离其美善本质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人”——“通过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巴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这一逻辑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贫困事实出发,展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阐发了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要通过“工人解放”的形式,扬弃私有财产、特别是扬弃作为私有财产最高阶段的资本,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表明马克思正在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分析方法,是其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成果,相关思想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高问题是论述"共产主义".为了论述共产主义,马克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说明"私有财产不具有必然性".为了说明私有财产不具有必然性,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把异化劳动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确立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从而在哲学上实现了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