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1年7月,正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瞿秋白见到了列宁,并在“走廊上相遇,略谈了几句”。列宁还给他几篇关于东方问题的材料,让他学习。同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4周年大庆日,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又一次见到列宁。他在《俄乡纪程》中写道:“忽然见到列宁登上讲演坛。全会场都拥挤簇动……后来突然万岁声、鼓掌声,震天动地。”  相似文献   

2.
陈家瑜 《新东方》2004,(7):16-20
列宁在建党实践中始终坚持同党内出现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他在1910年3月发表的《论政论家的短评》中,首次把这种斗争概括为“两条战线的斗争”。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开展斗争,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列宁还指出,“左”倾和右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和互相补充,在反“左”时要注意防右,在反右时要注意防“左”,以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共产国际的创立传统观点认为,1919年3月成立共产国际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因为当时“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条件已经具备了”。西班牙的克劳丁在《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一书中认为,共产国际的建立不是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而是“主观意志支配”的结果。它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后来的弊端都是由此产生的,所以,早在共产国际诞生的时候,这个运动的“死亡证”就已写在它的“出生证”上了。  相似文献   

4.
略论列宁斯大林在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上的认知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侃 《前沿》2005,1(8):12-15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后公开发表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科学发展了马、恩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在以后的岁月中,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自决的光辉旗帜。但是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在对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掺入了浓重的利己主义色彩,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遗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遣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雎有立法职能的信》、《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的信》,连同上面所提到的  相似文献   

6.
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最早始于马克思、恩格斯 ,概念的提出是列宁在 190 5年 12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在次年 4月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把该制度第一次作为党的组织原则载入党章。在 192 0年 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党 ,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从此 ,民主集中制就成为各国共产党共同遵循的根本组织原则。在 90多年的时间里 ,民主集中制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 ,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丰富。回顾国际共运史 ,什么时候较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政党就团结统一 ,生机勃…  相似文献   

7.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问题,哲学界存在着各种异议。有人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同一个概念,都是指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人认为“核心”和“实质”是有区别的;有人认为恩格斯主张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列宁主张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从这种正确观点上后退了”,等等,各种看法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学习《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也谈点个人浅见。“辩证法的核心”和“辩证法的实质”,这两个概念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首先提出来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很明显地受列宁及共产国际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影响。“五四”被他们定性为一场“反帝反军阀”的“民族革命运动”,并被认定为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由此,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被确立,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也呼之欲出。这一认识对此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未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观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讲的“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说法,是列宁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论述“作了并非愿意的注释”后“所得出的结论”,因而这个结论是“难以成立的。”①我觉得,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来研究列宁在引述思格斯的一段论述时所作的注释和列宁的结论——“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是否符合恩格斯的原意。列宁的引述和注释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不破哲三指出,在国家观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存在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是否废除“民主共和制”等思想的严重误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意是指“改造旧的国家机器”。但列宁却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就是全部“破坏”、“粉碎”等意思,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国”的肯定曲解为废除“民主共和国”。其原因在于列宁并未读过马恩的相关著作,就根据当时俄国的具体实际得出了被后来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提出:哲学史上的“圆圈”,是否一定要以人物的年代先后为顺序呢?随后他自己回答:不!这就是说,在列宁看来,哲学史上的“圆圈”不一定以人物的年代先后为顺序。他列举了哲学史上的四个“圆圈”,其中第一个  相似文献   

12.
《八一宣言》在中共党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八一宣言》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具有很强的共产国际因素,它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倡议,在共产国际"七大"思想的指导下,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起草和撰稿的。深入分析《八一宣言》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寻找出《八一宣言》中的共产国际因素,对研究和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转变以及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立志 《同舟共进》2010,(12):56-58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列宁语),它不仅是一首歌,它既是旗帜,也是哲学,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国际歌》作者逝世25周年时撰写了著名的《欧仁·鲍狄埃》。毛泽东同样重视《国际歌》,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主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视改进会风,把它当做克服官僚主义的一条措施来抓,并率先垂范,做出了榜样,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列宁一贯主张,要尽量少开会,非开不可的会也要短开。他提出: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的会议每周各一次,每次两小时。列宁曾高度评价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开会迷》一诗。这首诗写道:群众要求接见,得到的回答却是“××同志开会去了,研究戏剧处和饲马局的合并”,或者“让你一小时以后再来,现在正在开会,议题是省合作总社打算买瓶墨水”。当列宁在报上看到这首诗时说:“我不知道诗怎么样,可是在政治上我包管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新经济政策的要领,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列宁在接见《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阿兰索姆时指出:“新  相似文献   

16.
新论摘编     
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模式热”。在国际共运史上,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布哈林。他在1922年11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时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产阶级不能成为成熟的社会组织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国家中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共产国际公报》1922年,第14—15号,第8页)。这个论点后来还受过严厉批判。但现在看来,不管人们对布哈林的总评价如何,这一点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生于1888年,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担任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并主编《真理报》。列宁逝世后,他一直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成员之一,1938年被苏联当局处决。1988年2月4日,苏联当局宣布,为布哈林恢复名誉。布哈林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家。他的经济思想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变化的,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一、1918年春坚持“左”的主张十月革命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很发达、小农经济占着相当优势的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俄国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布哈林由于对俄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缺乏深刻认识而坚持“左”的主张,特  相似文献   

18.
第六届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北京宣言》指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则是“城市世纪”,并强调:“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日益明显,城市之间更加相互依赖,需要我们在繁荣与平等的原则下,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中国加入了 WTO,中国城市的发展纳入了世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能  相似文献   

2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下称《唯批》)是列宁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代表作。它全面而深刻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指责列宁的这部著作关于反映论的论述是“机械的、非辩证的”,应当“当作机械的直观唯物主义而予以抛弃”,声称列宁的反映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