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等领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生物技术优势,特别是透过TRIPs协议框架,采取专利保护方式,对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进行掠夺,这与CBD体系下的基因资源保护背道而驰。发展中国家必须合理利用CBD机制予以积极应对,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2.
马海生 《知识产权》2007,17(3):37-41
“CBD三原则”是处理遗传资源相关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对此,必须通过制定专门的遗传资源保护法给予法律保障。同时,由于遗传资源使用与专利制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专利制度应该作为遗传资源保护法的配套制度之一对遗传资源获取、使用的相关行为作出规范,尤其是规范以相关成果申请专利时的遗传资源来源披露。这可以通过专利制度自身的“充分公开”规则以及设立基于遗传资源管理法中披露要求的“披露规则”来实现;并相应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法律后果。对这些问题,目前的《专利法修订草案》中所确立的原则是正确的,但还是存在某些具体规范上的瑕疵。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植物的专利保护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基因植物在解决粮食、环境问题等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有必要用专利法来保护转基因植物。本文介绍了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对转基因植物保护的现状,分析了转基因植物的可专利性和用专利保护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对转基因植物的专利保护从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为了保护中国的利益,暂时还不应对转基因植物提供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4.
关于遗传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新增了两项有关遗传资源保护的专门规定,即来源披露条款与违法不授权条款。修改后的《实施细则》也增加相应的内容,比如:遗传资源的定义;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的含义;遗传资源来源披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遵守相关规定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5.
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远斌 《知识产权》2005,15(4):20-24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发、利用遗传资源的途经越来越多,伴随而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愈显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遗传资源,以及利用知识产权保护遗传资源存在的一些适用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7.
孙昊亮 《河北法学》2005,23(3):35-38
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的发展,人类克隆技术是否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人 类克隆技术涉及到人类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等问题,现在许多国家都把此类技术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但是,人 类克隆技术不等于克隆人的技术,克隆也不等同于生殖性克隆,不加区分地禁止人类克隆技术是不利于克隆技术 发展的。况且,本质上来说反对克隆人不是专利法的任务。我们应该尽快制定关于禁止生殖性克隆的法律,而对 于其他的人类克隆技术则可以毫无阻碍地获得专利保护,这样既可以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又可以推动克隆技 术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技术转让中企业专利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方式。由于技术转让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多为各国知识产权立法所重视。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全面承担相关责任和履行相关义务,已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作出积极反应,为国际技术转让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但是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法律条文的完善仅仅是外部条件,加  相似文献   

9.
10.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灿君 《知识产权》2007,17(3):42-46
生物基因发明依赖于自然存在的具有特定性能的生物遗传资源,在对基因发明给予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应关注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享有者基本权利的保护。本文在着重分析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产权体制下的利益分享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严永和 《知识产权》2007,17(3):31-36
传统资源保护对现行专利法构成了挑战. 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草案虽然增加了传统资源保护条款,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设置非法获取利用不授权条款理由欠充分,将其列入专利排除制度在专利立法技术上欠妥当、保护范围太窄等.  相似文献   

12.
专利申请中遗传资源来源披露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在《生物多样性公约》所作出的定义中,“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种群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遗传材料”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从字面上看,“生物”比“遗传”的含义要广,因为其不要求含有遗传功能单位;“材料”也比“资源”的含义广,因为前者不要求具有实际或潜在的价值。传统知识包括诸如为医疗和农业使用的生物或其它材料的信息,生产方法、设计、文学、音乐、宗教仪式和其它技术和工艺。在本文里传统知识限于与遗传资源使用时相关的那一部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许多文件和许多学者的论文都采用“遗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技术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超  展进涛 《知识产权》2006,16(6):44-47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令我国的植物品种保护体系面临着转基因技术的挑战。本文在研究欧美国家植物品种保护的前提下,分析其对转基因作物保护所采取的对策,并针对我国现有的植物品种保护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罗晓霞 《河北法学》2011,29(9):107-112
各国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有三种立法模式:私法调整模式、公法管制模式和混合模式。各国遗传资源立法体现出保护路径选择不一、对遗传资源信息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标准尚存分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缘于多方面的因素。在遗传资源的保护上,摆脱囚徒困境的有效办法是寻求制度框架下的理性合作。遗传资源具有强外部性,遗传资源保护制度中融合了公共政策的多元价值,遗传资源的保护应在坚持公法管制前提下实行有限的私法自治。  相似文献   

15.
刘海龙 《河北法学》2008,26(7):28-30
如何有效地对人类遗传资源进行保护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难题。人类遗传资源具有不同于传统资源的一些特点,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法律角度出发寻找相应的对策。包括:利用人格权法保护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人格权;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应得利益;利用行政法规保护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获取和使用;利用国际公约对人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跨国保护。  相似文献   

16.
国际生物技术保护与中国专利法修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发展对专利制度形成冲击,促使各国不断调整国内专利策略,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满足新兴产业之需要;比较欧美国家,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略显迟滞.本文在论述发达国家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及国际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专利制度中的转基因生物技术保护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基因技术的法律保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产生的影响都会波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计算机信息技术风光之后 ,很可能是基因技术粉墨登场。人称 2 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世纪。基因技术成果的保护应当采用什么方式 ,是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人类克隆技术的专利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越峰  魏衍亮 《法律科学》2003,256(2):104-110
美国专利制度中关于人类克隆技术的专利保护有三个问题 :(1)人类克隆技术是否是可享专利性的主题。 (2 )人类克隆技术能否满足可享专利性的实质条件。 (3)人类克隆技术上之专利权能否得到执行。中国应对人类克隆技术提供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19.
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来源披露对专利授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昊亮 《法律科学》2009,27(4):89-97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遗传资源的价值越来越突显出来。在我国最新修改的《专利法》中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作了规定,但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将遗传资源获取与来源披露同专利授权联系在一起,作为专利授权的条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合理之处。在我国遗传资源保护的专门立法尚未出台,国际公约和其他国家立法不够完善,且存在很大分歧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在专利法中规定将遗传资源来源披露作为专利取得的独立形式要件;将遗传资源作为生物技术研发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条件,规定遗传资源提供者与生物技术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分享,使遗传资源的保护与专利制度得到最好的衔接。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much rhetorical and even some tangible support by the developed states for democratisation processes in the poorer countries. Most people there nevertheless enjoy little genuine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or even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to their needs. This fact is commonly explained by indigenous factors, often related 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particular societies. My essay outlines a competing explanation by reference to glob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volving fixed features of our global economic system. It also explores possible global institutional reforms that, insofar as the offered explanation is correct, sh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and responsive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