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法律信仰,促进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法治“硬件”建设的“软件”支撑体系,是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在精神支撑,而西部地区法律信仰现状则不令人乐观。因此,必须从增强立法者、司法人员、领导干部、民众的法律信仰入手,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法人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刘德恒,高雪雁目前,我国的法人分支机构在实践中的运行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状态,由此而产生的法律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显露。而我国现在尚无关于法人分支机构的统一系统的立法,法人理论对此涉及也很少。所以,法人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是值得...  相似文献   

3.
易虹 《求实》2000,(9):33-34
在我国 ,法律渊源是指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行政法的渊源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 ,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究竟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者们众说纷纭 ,但以下几种是共同一致的 :(1 )宪法 ;(2 )法律 ;(3 )行政法规和规章 ;(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 )法律解释。可见 ,行政法中的成文渊源形式是一致公认的 ,而把判例排除在行政法渊源之外。判例 ,即法院可以援引并作为审理同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判决和裁定 ,在某些国家(英美等国 )是法律渊源之一 ,而在我…  相似文献   

4.
方昀 《求实》2012,(1):63-65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离不开完备的法律制度支持,以法律的形式把整个创新体系和所有相关环节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予以法治化、规范化,不仅可以为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创造出必要而规范的环境条件,而且可以为创新主体发展、产业升级创造出持续的动力,进而在制度和机制上保障、激励和促进创新。科技自主创新应该重点从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成果转换、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法律和意识形态同属体现国家意志和维护国家利益的上层建筑 ,相互之间存在相互协调与统一的问题。虽然法律制度要贯彻意识形态的要求与价值 ,但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 ,法律制度的变革往往超前于意识形态的变化 ,二者有可能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如何使意识形态适应法律变革的要求 ,保持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会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影响而显示出其极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一、法制是权力监督的基础和保证权力监督是指在国家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为确保国家权力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运作,而由权力监督机关和社会组织与社会及个体对其进行监视、督察、调控和纠偏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基础是法制。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国家政治都是在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权力也是在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政权的各种机构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职责也都是法律赋予的,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为规范也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也就是说权自法出,法在权之上,国家机关应在法律的权威之下运用权力,国家公职人员应依  相似文献   

7.
对于法律的认识,从法律存在的整个阶段来进行考量,可以构建出一个应然的、理想化的法律。从人性的特点出发,将其划分为动物本性、潜意识以及人类的社会性三个部分,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关系。但人类的动物本性通常强于其社会性,这就会影响到以牺牲多余利益为基础而构建起的社会。法律的存在正是通过强制性的相互约定,来加强人性中的社会性,压制人的动物本性。所以,法律的本质就是制约人性的理性契约。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中西方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形态——法律道德化、法律对道德的拒斥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再融合,这一过程是法伦理学诞生的思想演变过程。法伦理学既研究法律的正当性问题,又研究法律中的正义问题,还研究新兴领域的法律和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9.
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凉山分部,这所年轻而特殊的大学,历经10年风雨和艰苦拼搏,培养出了762名法律大专和相当于大专学历的专业人才。10年来,他们先后摘取了全国法律业大先进分部、省职工教育先进集体、业大四川分校先进分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凉山州职工教育先进集体等20多项殊荣。1 那是一个金风习习的秋天,按照业余法律大学总校的统一部署,法律业大凉山分部及所属的17个县、市教学班  相似文献   

10.
晋商传统文化的法律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晋商传统文化是直接在传统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和运作的。晋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诚实信用、严格管理、任人唯贤、官商结合等体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原则。从晋商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所体现的法律文化精神和法律理念,对于我国当前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代法律,其服务的核心对象不外乎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乃至国家主义。这些法律在本质上是义务本位的,是为利益集团说话的,几乎看不到权利本位法的影子。究其原因,以人治精神为宗旨难以确立权利本位法,为自然经济所束缚难以发展出权利本位法,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体系难以衍生出权利本位法,传统文化中维权意识的缺失抑制产生权利本位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涉及高校、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多个法律主体,产生校生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这三对相互关联的法律关系,形成"一主二附"的法律关系格局。在这三对法律关系中,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是主要的,决定着其他两对法律关系的性质。这些法律关系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表现出多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应当给予高度关注,以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法治精神所在,法治精神的缺失导致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困境。习俗与教化是培育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法律教育对于培育法治精神更具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是跛足的,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法治精神的培育,导致培养出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缺乏应有的法律道德和法治精神。因此,必须对中国法律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培育法律人的法治精神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就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  相似文献   

15.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合作医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该制度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提高,非常有必要厘清新型合作医疗法律特性,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合作医疗的立法模式,确保缓解看病难、求医难等长期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和法律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调控力量,二者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道德提倡的行为有可能转化为法律要求,而作为法律要求的行为也有可能成为一种道德责任,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道德法律化是善法产生并存在的过程,而法律道德化则意欲将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引导二者合理发展会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7.
魏长安 《当代工人》2011,(15):22-23
编辑:打羽毛球被击伤,在法律方面怎么认定责任? 段老师:这个故事是因为参加体育活动而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所引申出的问题是,一般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是否可以构成自甘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18.
张昌辉  罗本琦 《唯实》2010,(8):139-142
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意识形态构成要素;二是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状态。根据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结构要素理论,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要素可以划分为法律知识要素、法律价值要素与法律策略要素,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状态就体现在上述三大要素之间的稳定而动态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海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利用法治化手段调整相关利益方在开发、使用、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化机制.海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福建省先行先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国内海域生态补偿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而梳理出海域生态补偿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与海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相应的海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裴明学 《探索》2004,(2):137-138
从法律行为的定义可知 ,虽然存在是否附加合法性特征的争议 ,法律行为乃本质上是一种法律上表现的意效行为。所谓意效行为 ,即如德国学者拉伦茨所说 :“法律行为之所以能产生法律效力 ,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确认如此 ,而首先是因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 ,意图通过法律行为引起法律后果。”这也是法律行为与其他法律事实的不同之处 :在其他法律事实 ,其本身不直接决定法律效果的内容 ,而是引发法律规定的适用 ;而法律行为形成的法律效果 ,由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内容决定 ,是一种意欲内容效果 ,即依其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或变动法律关系。但是 ,当事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