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徐弃郁 《当代世界》2011,(12):56-61
近代以来,德国经历了数度兴衰沉浮,但其真正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在一战前的第二帝国时期。当时德国统一后仅用40多年就从一个地区性中等强国发展到世界大国,然而这一崛起势头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而彻底中断。  相似文献   

2.
读者与编者     
《国际展望》2007,569(15)
言论中国应成为世界主导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值得中国与世界为之自豪。这是一个饱经屈辱而历史漫长的国家重新屹立于世界的大事,值得全世界为之赞叹。对于中国的未来,是满足于成为一个区域强国还是成为主导世界发展的世界大国,许多学者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文化大国,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存在,承担一个世界大国的全球文化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引导力的文化形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研究员及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德定博士就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田磊 《南风窗》2010,(22):92-93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来之时,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终于从书斋开始走上执政者的布局谋划。但是,弊病丛生的科技创新体制能否真正撑起中国海洋强国的梦想,犹未可知。  相似文献   

5.
中国迈向世界大国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大国所必需的人口、领土、经济实力等综合国力的基本条件,也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历史资源,还具有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的现实条件,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体现。但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大国,还要着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即坚持优先发展经济的总体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和政治发展战略,慎重处理中美关系。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最主要的挑战不在外,而在内。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文化自信,一个是文化对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没有文化支撑是不可能的.从历史纵向上研究,希腊的政治、罗马的哲学造就了古代文明的根基.后来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依靠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变成了世界大国.即使西欧的小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能成为世界强国,也是海洋文化使他们走向了世界.当代美国是以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美国是为了推广人类的普世价值,是价值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家,也是举着文化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前言如今印度军队规模、装备水平和国防科研能力等方面已在亚洲乃至世界诸军事强国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其航天力量发展也引人瞩目。印度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它一直将航天力量发展视作迈向世界大国、体现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卫星的发展、积极开发天战武器和空天飞机、印度大力实施载人肮天  相似文献   

8.
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实力地位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未来崛起进程的认识。一个大国用30年时间崛起为世界强国和经过300年成为世界强国,这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人为的,后者是天定的;前者需要战略,后者需要运气。中国要制定崛起的战略,就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实力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实力地位,笔者也曾参与其中。至  相似文献   

9.
俞新天 《国际展望》2023,(5):1-20+160-161
中国民间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后,民间外交在中国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提高,理论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支柱”和“一个中心”。“三个支柱”中的经济支柱是指中国与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把经济蛋糕做大,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西方基于零和思维的地缘经济理论不同,中国全面开放合作的经济理论不仅有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升级,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文化支柱强调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加强文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目前,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信,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沟通,培育人类共同价值观。情感支柱强调民心、民意对各类国家都有巨大影响,而心理情感对于人民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民间外交理论对于克服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诬蔑,而且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去争取天下人心的必经之路。“一个中心”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意味着中国民间外交将以各国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增进集体认同,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团结,...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00,(3)
在新的千年里,世界将会怎样? 有分析家认为,从宏观角度看,2000年世界仍将向多极化过渡,并呈现如下特点: 一超多强:这是就综合国力而言的。目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综合国力因素比较中,居突出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接下来,日本、俄罗斯、欧盟和中国系强国或强国集团,其中,日本是经济巨人,政治侏儒;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国力日衰;欧盟正在加速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联合,但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实体;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但其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甚大。有鉴于此,上述一超多强的世界战略格局尚不会改变。 政治多极化:这是就有关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而言的。目前,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俄、英、法,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工业密切相关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出路何在?靠农业显然是桃花源的梦想,是不实际的。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从来不是一个强国,中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其实却是最缺乏农业比较优势的国家。与其他面积大国的人均资源比较,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荷兰《全球环境变化》杂志(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刊登了该国瓦格宁根大学社会科学系环境社会学教授阿瑟·摩尔的这篇文章。文章探讨了中国在非洲投资的环境影响,作者认为世界体系理论关于崛起的世界大国与边缘经济体之间"环境不平等交换"的概念,并不适合于描述中国。  相似文献   

13.
胡俊娴  于烨 《法制博览》2014,(1):310-311
一国在他国建立军事基地或者驻军,或者说一国接受他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或者驻军,是世界军事强国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在境外目前并无军事基地或者驻军,这是实然式的结论。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在外建立境外军事基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执政,中国共产党遭受并战胜了国民党镇压、日本侵华和内战等一系列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三重使命:一是振兴国家,二是实现现代化,三是让中国重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为此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尝试和创新,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具体国情,制定和实施科学决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就其世界地位、物质及精神潜力而言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世界大国。在现代条件下,俄罗斯重要的切身民族利益,是同保障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同进行有效的经济改革,同保证俄罗斯有充分权利加入现代国际金融和经济共同体所必需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同良好国际环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前景看,俄罗斯在世界文明中应有地位的保持和加强是与它的地缘政治形势密切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大国。它拥有的土地占世界第三位,人口占世界第一位。中国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具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中国雄踞于世界的东方,汉、唐盛世,是世界瞩目的辉煌时代,那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和强国。 但是,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的大国地位却受到了产重挑战。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这个东方巨人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落后。泱泱大国,任人宰割;东方雄狮,惨遭蹂躏。  相似文献   

17.
周边是中国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真正转型的必经之路,是新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精华,继承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外交思想,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形象、构建新型周边国际关系和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在积极运筹中争取周边战略主动,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周边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周边外交的实践布局。  相似文献   

18.
中心—侧翼理论:解释大国兴衰的新地缘政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大国的兴衰或霸权的交替,迄今的地缘政治研究未提供一种基于地理因素的一般性理论模式。基于对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战国体系和16世纪以来的欧洲及世界体系的经验分析,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侧翼理论”,它把强国分为位于中心地带的中心强国和位于侧翼地带的侧翼强国,并且认为就中心和侧翼地位的政治意义而言,侧翼强国具有相对于中心强国的若干重大地缘战略优势;相应地,中心—侧翼地位影响着大国的兴衰,身处侧翼比身处中心更有利于大国的崛起,近代以来的霸权国家都出自侧翼强国。该理论可被视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发展“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石油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它牵动着许多国家的战略"神经".因此,每一个国家都需要确立一个长效、可行的石油发展战略,以确保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大的震荡,政治局势不会出现混乱,社会不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了解世界石油的分布状况、基本竞争态势以及世界大国的石油发展战略,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石油总体格局、认清世界各国的石油战略有很大的益处.近年来,世界石油市场频繁波动,油价持续走高,世界石油供应多元化趋势也进一步凸显;大国能源关系加速调整,竞争与合作已经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20.
国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的新书《成长》刚一面世,恰遇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5周年成立大会。出于对成长话题的关注,李开复博士兴致很高地回答了采访者的一些问题。关于"成长"问:你怎样看待中国的教育和"成长"的话题?答:大家都知道,中国将必然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关键就在它能否在教育方面赶上西方。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人都向往着美国的教育,不但博士、硕士想到美国读,而且近年来连本科、中学、小学都想送出去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