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富强  薛涛 《河北法学》2012,30(7):196-200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企业贿赂犯罪呈现了新的特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案件表明,我国现有的防控机制已不能有效地遏制国有企业贿赂犯罪的发案.针对目前我国防控国企贿赂犯罪的不足,应当对我国国有企业贿赂犯罪重新作出界定,确定相应的司法管辖机关,并适当扩大贿赂犯罪的内涵和外延,完善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以期达到堵塞漏洞,完善防控机制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日趋成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依托的时代,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对社会的威胁也日益加剧.虚拟、便捷、无国界、全球化的计算机网络成为罪犯的最佳犯罪地和庇护所.如何借鉴国际上防治网络犯罪的经验,构建网络犯罪防控机制,已成为我国在发展计算机网络、建构信息化社会所必须应对的课题.本文拟从理论、制度、技术、组织、社会以及国际合作等不同层面探索在全球化视野下构建网络犯罪防控机制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防控渎职侵权犯罪是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指导思想、防控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防控工作重点和职责、防控工作机制的主要路径与方法、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卫生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健全防控渎职侵权工作机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犯罪及其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计算机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种全新的高科技犯罪.我国的计算机犯罪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迅猛.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打击计算机犯罪,以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网络安全,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研究计算机犯罪的特点、类型入手,针对我国计算机犯罪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2021年我国犯罪学研究主要讨论了犯罪学学科发展路径、犯罪测量与犯罪趋势、犯罪人犯罪倾向的影响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网络犯罪防控、青少年犯罪治理、大数据技术与犯罪预防等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犯罪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需求。当前及未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在全面加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犯罪测量研究、我国犯罪下降现象研究、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应用、犯罪预防措施的科学评估、犯罪科学或犯罪预防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丘志馨  韩静 《政法学刊》2001,18(6):7-12
广东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主要有境内衍生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和境外渗透的黑社会性质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高级形态,也是广东目前各种犯罪活动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恶性犯罪,应采取加强社会宏观防控、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力的打击措施、加强涉外合作等对策,有效地控制黑社会性质犯罪。  相似文献   

7.
城市犯罪中特殊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拟空间盲区和移动空间盲区是城市犯罪中特殊的空间盲区。其区别于实体空间的特殊性,前者主要表现为"虚拟性",后者主要表现为"移动性"。正是因其特殊性,在这两种空间盲区中发生的犯罪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综合治理虚拟空间和移动空间盲区是城市犯罪综合防控系统的重要内容。对特殊空间盲区实施综合治理,既要注重各种类型空间盲区的共同治理对策,也要注重不同类型空间盲区的特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娟  卢山 《政治与法律》2007,(2):116-120
对犯罪行为的控制和预防,是人类社会针对犯罪所采取的根本对策。犯罪防控应从社会原因、多元主体以及综合措施入手,我国应详细研究犯罪原因及社会综合治理的社会性,改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以收集和分析犯罪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犯罪预测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9.
吕会用 《法制与社会》2011,(36):283-284
在防控传销犯罪中,我国对于传销犯罪的一般参加者,在法律上只能比照《行政处罚法》或者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类似规定进行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只能采取训诫教育、遣送回原籍的治安管理措施,工商部门也只能是进行行政罚款。这些防控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和处罚的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瑕疵。有效的防控传销犯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防控犯罪的问题,它更多的涉及到制度法规的制定和社会管理的完善。采取以立法为先导,以社会舆论、社区管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为辅助手段的防控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揭制传销流毒的蔓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犯罪是区别于传统犯罪类型的新型犯罪,伴随着当代社会对计算机依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空间的无限拓展,网络犯罪日渐增多,由于其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探讨网络犯罪的概念,分析网络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认识、防控网络犯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花都区涉民营企业的犯罪呈现案件类型集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犯罪占绝大多数、个案涉案金额根据案件性质不同而有不同、团伙作案增多等特征,主要原因为追求非法经济利益、企业主法律意识不高、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民营企业监督机制欠缺。主要措施为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增强民营企业法律意识、加大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洗钱犯罪收益没收机制既是惩罚该犯罪,也是预防该犯罪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联合国禁毒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欧洲反洗钱公约》等国际公约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及实践,对我国的洗钱犯罪收益没收机制提出若干建言。例如应规定缺席审判、举证责任倒置、收益分享机制以及保护善意第三人、间接没收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完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是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行政应急措施作为政府防控疫情的必要措施是整个疫情防控法律体系的核心。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新情况,应系统分析行政应急措施的特点与类型,从健全立法、严格执法、强化监督、落实责任、依法救济等环节,尽快完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检察职能作用助力疫情防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王发曾 《河北法学》2007,25(11):18-21
移动空间的依托——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人的活动发生空间位移时的主要运载体,对其犯罪盲区实施科学的综合治理是防控城市公共交通载体犯罪的有效途径.移动空间是一种很特殊的空间实体,存在许多犯罪盲区的致盲因素.对移动空间盲区实施综合治理,既要注重对所有类型移动空间盲区的共性对策,也要注重不同类型移动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及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犯罪这个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欲有效地防控犯罪 ,我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更新防控理念 ,重新审视现行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结构及运行模式 ,实现由国内犯罪防控中心模式向国内犯罪防控与国际犯罪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单纯的传统技术防控模式向传统技术防控与高新技术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传统的对象防控模式向传统对象防控与新领域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对象漏洞防控模式向对象漏洞防控与主体漏洞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同质型主体防控模式向同质型主体防控与异质型主体防控并重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陈水总一案展开,试图分析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形成的原因及对其进行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在说明对城市犯罪可以进行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这一前提下提出针对移动空间盲区的犯罪预防措施。除了一些具有共同性的措施外,在对个性要求上,不同于以往区分不同类型的移动空间盲区而是根据在移动空间上所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犯罪所采取的措施,以达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刑事犯罪浪潮中涌动着一股浊流,即系列犯罪。系列犯罪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宗犯罪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量在扩张,而且质在恶化。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为了有效地防治系列犯罪,应当加强理论研究、加大防控力度、尽快建立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和组织并案侦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现状呈现出自身的特征,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我国知识产权犯罪防控战略上,应坚持“立足国情,合理防控”、“防打结合,预防为主”、“点面结合,轻轻重重”三大总体原则;在防控战术上,国家层面应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犯罪防控平台,社会层面应大力推动民众与相关团体的广泛参与,个体层面应积极引导权利人做好被害预防的自力保护,这些工作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是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它不仅关乎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现阶段,青少年犯罪还处于上升趋势,并且还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分析现阶段青少年犯罪原因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防控机制,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昊阳 《政法学刊》2009,26(6):41-45
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对航空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通常分为“逃亡型”和“政治斗争手段型”。我国早期的劫持民用航空犯罪基本属于“逃亡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政治斗争手段”成为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应当从立法规制、措施调整以及完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建构我国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