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学理论》2012,(18):185-186
爱情是大学校园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恋爱的含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以及恋爱的特点进行逐步分析,并提出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的对策,一是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三是增强大学生抗失恋挫折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严军 《学理论》2012,(9):73-74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张爱玲是20世纪四十年代文学的另类"传奇"。她以女性特有细腻和自我生活经历观照社会,书写世俗婚姻爱情,写"物化"的婚姻、扭曲变态的爱情和无望夭折的爱情,以自己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世俗而又深刻的婚恋世界,形成独特的庸俗化、去理想化的爱情婚姻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古代解除婚姻的条例———“七出”与新《婚姻法》离婚部分第 32条的比较分析 ,指出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婚姻目的等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新旧“七出之条”针对侧重点分别是男性和女性 ;二、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内涵不同 ,由过去片面保障男子离婚权转而以同等份量保障了男女两性共同离婚自由权 ;三、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婚姻主要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支配婚姻动机由经济、生育移向了感情。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三年七月,我们按好、中、差抽样调查的原则,在四川省丘多山少的江北县张关、沙坪、茨足三个公社,通过填问卷、个别谈心和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对一千多名青年进行了全面调查,着重调查了当前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青年在恋爱婚姻方面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一、重视婚姻的感情基础当地大多数农村青年能认识到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在和不同公社的三十二人座谈中,有二十六人认为爱情应成为婚姻、家庭的支柱,约占82%。在三个公社的150份抽样问卷中,有34人认为爱情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占抽样总数的22.1%。不少青年认为:感情是一  相似文献   

5.
张巧平 《学理论》2010,(16):173-173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嘲讽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彬格莱、夏绿蒂与柯林斯、莉迪亚与韦翰等年轻人的婚恋故事,通过"茶杯里的故事",从当时的婚姻爱情观念、女性主体意识及主人公个性魅力等方面阐述了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导致农村男青年择偶难,近年来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出现了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似乎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当地城镇化。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一种被动的、激进式的城镇化,对城镇的接纳能力构成了挑战,而且是以贫困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加剧以及农村家庭的代际剥削为代价的,客观上抬高了城镇的房价,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为此,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接纳能力;加强对婚姻移民的扶持和培训,加快其从农民向市民转化;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减轻县城人口压力,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成本;关注迁出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婚姻移民迁出后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并且肯定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关系,同时主张离婚自由,但是反对轻率任性的离婚,如果婚姻已经死亡不得不离婚则务必做到最低伤害原则。我国80后的实用主义婚姻观、离婚率偏高、闪婚闪离婚姻稳定性低、极端婚姻悲剧增多呈现出反传统、反理性的后现代特征。离婚是婚姻的安全阀,但需审慎用之。  相似文献   

8.
任何腐败都是首先从思想上的腐败开始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功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抑制腐败的思想动机。  相似文献   

9.
张金定 《行政与法制》2002,(7):35-35,37
目前,在法律上对婚外恋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在社会学上,社会学家把“婚外恋”称为“婚外爱情”,是指已婚夫妇在婚姻之外与其他异性之间存在着一种恋爱关系,或简称之为婚外与他人的恋情。对于婚外恋这种现象,人们褒贬不一,但社会舆论的主要倾向是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人们主要从伦理道德角度看问题,认为婚外恋违背婚姻道德,是对夫妻另一方的不忠,更是对一个和睦家庭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以往关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研究,忽视了婚姻承诺在婚姻维系中的作用。基于对东莞、厦门、龙岩等地调研资料的质性分析,从婚姻吸引力、约束性因素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婚姻承诺的动因,归纳出农民工婚姻承诺的三种类型,并从文化、制度和结构三个维度探讨农民工婚姻承诺的特点。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婚姻的承诺能解释婚姻的稳定性;受文化、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婚姻承诺虽然也包含个人承诺的成分,但以结构性承诺和道德承诺为主。研究拓展了婚姻承诺理论的适用群体,丰富了对流动与婚姻稳定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裴志军 《公共管理学报》2012,9(4):64-73,125,126
基于需求ERG理论与适应性行为理论,研究讨论了我国现阶段参与村干部选举中的竞选者动机,并根据事实驱动的研究策略,构建了参与村干部竞选的竞选动机量表,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村干部竞选者的竞选动机特征.研究表明,村干部竞选者参与竞选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经济收入、权力权利、公共服务和跟风盲从等五种动机.研究发现,从村干部竞选者整体来看,最重要竞选动机是对社会关系的追求,其次是对经济收入和权力权利的追求,对公共服务和对跟风盲从的追求显著低于前三者;从村干部竞选者个体来看,基于性别、年龄、教育、收入、工作经历等不同的需求各异的竞选者竞选动机各有不同.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村民自治参与的认识、农民政治参与的认识,为村庄选举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苏联青年的恋爱基础是什么?怎样谈恋爱。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简略地谈一下这个问题。 1.恋爱动机多数的苏联青年虽然对爱情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但是,他们谈恋爱主要是为寻找爱情,或者主要考虑爱情兼顾其它因素。然而更多的人谈恋爱是出自于其它考虑,而不是出于爱情,它已引起苏联社会的注意,苏联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调查,得出了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史飞翔 《各界》2011,(10):92-94
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爱情与婚姻也如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颇具传奇色彩且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李美景 《青年研究》2012,(2):83-93,96
现代社会以情感来判断婚姻理想的选择,但韩国社会在现实婚姻匹配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仍延续着同类匹配的价值判断特征。而且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这种现象也就越普遍。女性学历的不断提升刺激他们参与到经济活动并获得经济独立,但同时也延迟了适婚年龄。本文主要从文化特征的维度分析在韩国工业化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专职女性晚婚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全国百村个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和婚姻策略。分析发现,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不容乐观,单身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已婚者婚姻的"同类匹配"程度降低;为了增加结婚机会,未婚者被迫降低择偶标准,采取婚娶有婚史女性、实施入赘婚姻和婚娶残疾女性的婚姻策略。研究有利于从婚姻挤压角度认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困境。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形态,其具有创新性、跨界性、虚拟性和平台性等特征,急需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其中,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是实现数字经济协同共治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从理论来看,爱莫森的协同治理统一模型认为,协同治理包括"实质参与、共享动机、联合行动能力"三个关键要素。基于此,从实践来看,中国数字经济治理应构建多元主体间的领导协调机制,这是实质参与的保障;构建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这是共享动机的保障;构建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这是联合行动能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吴咏梅 《各界》2008,(9):93
著名编辑叶红婷编著的<优雅女人六堂课>,从自立、心态、魅力、爱情、婚姻、工作处世六个方面,以母亲的口吻教育女儿如何面对生活,独立自强,关爱自己,找到谋求幸福的法则.……  相似文献   

18.
婚姻迁移作为一种社会流动方式对女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9省"婚姻迁移与农村女性发展"的专项调查数据,分别对不同婚姻迁移状态农村已婚女性和婚姻迁移女性内部的生活福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与本地已婚女性相比,婚姻迁移女性的生活福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弱势,部分福利维度反而呈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尤其在经济、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福利方面;婚姻迁移女性内部生活福利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原 《青年研究》2020,(5):24-34
基于目标内容理论,运用2017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个人目标追求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人不同的目标追求显著影响婚姻满意度。看重人际联结和利他公益目标追求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更高;而看重物质财富和经济成功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则更低。不同目标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效果与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看重自我发展、注重外在形象的目标追求,显著负向影响女性的婚姻满意度,但对男性无明显影响。与男性相比,财富追求对女性婚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强,利他公益对女性婚姻满意的正向影响程度更强。从目标追求角度探讨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对个人目标的引导、健康的婚姻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启发意义,也能为改善婚姻环境、提高婚姻质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
随着80后这一代逐渐步入试婚年龄,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婚姻现象,来自婚姻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0后群体的离婚率非常高。国内学者对其婚姻问题也做了详尽的探讨,试从婚姻质量的理论出发,结合80后人群的性格特点,分析影响其婚姻质量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下: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承担应有的责任;重视感情的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