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与思考》2007,(23):10-11
<正>应日本海上自卫队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11月21日离开湛江港,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此次访问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活动,是中国海军舰艇历史上首次访问日本。访问目的是增进中日两国防务领域的交流和互信,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为维护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许以民  王艳华 《传承》2008,(20):122-123
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趋向、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状况及作用、日本国内的日中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现状、日本国内的国际战略思维和美国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了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明显滞后,并日益趋冷,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趋向、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状况及作用、日本国内的日中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现状、日本国内的国际战略思维和美国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了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明显滞后,并日益趋冷,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来说,仅仅先进,不足以使日本追随你;仅仅强大,也不足以使日本服膺,只有既先进又强大,让日本对你既服气又服输,中日关系才能太平,才能"友好"。中国要让日本从追随美国转变为友华亲中,最根本办法就是致力于搞好自己的事情,让日本彻底服气。在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用语中,有一个似乎为隔海相望的中日两国所专用,这就是"一衣带水":"衣带"之长,象  相似文献   

5.
贾蓓蓓 《传承》2011,(11):4-5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本士兵中广泛流传"拒绝投降论"和"俘虏否定观",所以战场上很少有日本士兵主动投降。随着抗战的持续,被共产党俘获的日军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对日俘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功地促使了日军俘虏从帝国军人到反战勇士的转变,不仅有效地瓦解和削弱了敌军,也为战后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郑江 《友声》2012,(3):32-33
<正>国之交,藏于民,人民间的交流,是构筑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基石。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共同将其确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旨在以"新的机遇、心的纽带"为主题,全面推进国民交流,通过人员往来不断巩固和扩大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为国家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基于这样的背景,3月22日至28日,镇江市对外友协会长吴树南率优秀市民代表团一行150人,赴日本友城津市、仓敷市访问。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学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儒学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而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至今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琨 《友声》2012,(4):26-28
<正>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由全国友协、中日友协与中国乒协、日中友协、日本乒协共同举办的中日友好交流城市初中生乒乓球友谊比赛大会于8月16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83对友好交流城市的近900人参加。中日两国青少年在近一周的时间里,同吃同住、同练同赛,不仅加深了对彼  相似文献   

9.
战后德日两国对那场侵略战争的态度大相径庭.综其的因,主要在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各不相同;战后盟国对两国战争罪责清算程度很不一样;两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截然不同;两国侵略历史及其所受国内外机制掣肘有所差异.通过反省和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日本的倒行逆施却不断遭到国际社会的经列谴责.日本只有以史为鉴,效法德国,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确保走和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艳华  许以民 《传承》2013,(8):124-125
中日复交前,两国经济关系较政治关系而言,处于鲜明的优先发展位置和状态,其成因在于:一是战后中日民间友好运动的积极推动,二是两国经济互补性的内在需求,三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外来促动,四是日本与欧美各国经济摩擦加剧的外在压迫。  相似文献   

11.
王艳华  许以民 《传承》2013,(10):124-125
中日复交前,两国经济关系较政治关系而言,处于鲜明的优先发展位置和状态,其成因在于:一是战后中日民间友好运动的积极推动,二是两国经济互补性的内在需求,三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外来促动,四是日本与欧美各国经济摩擦加剧的外在压迫。  相似文献   

12.
李应赋 《湖湘论坛》2006,19(5):46-47
日本平安时代书院是中国文化教育向日本传播的结果。比较日本平安时代书院和中国唐末、五代、宋初书院,相同点颇多,差异也不少。既有性质的不同,也有教学内容的差别。书院的差异均源于两国对书院、对私学的亲疏性和兴办书院(私学)的文化心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美日学分制模式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学分制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选择灵活多变,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选择,文、理、工相互渗透;日本的学分制也比较灵活,学生课程选择权较大,实行学年学分制和学分互换制,重视普通教育课程。这两国的学分制逐步形成各自的模式,它们给予我们启示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教育家成濑仁藏完成并出版《女子教育论》,掀起了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革新运动。不久,该书被中国学人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的起步。该书的著译、流传,凸显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女子教育传播格局。但是,该书曾形成的中日女学交流起点的作用,竟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被两国学界同时淡忘。文章尝试将历史考证方法和跨国视角相结合,在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重建面向未来的两国女学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管秀兰 《青年论坛》2004,(3):131-132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两国文化根基一脉相通。但中日两国又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试从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常用语、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长幼心理取向和求实精神在情感中的折射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让人们从中透视出中日文化的差异 ,以便取长补短 ,完善和发展良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刘江永 《两岸关系》2014,(11):59-61
<正>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两次发兵入侵朝鲜半岛失败后,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今鹿儿岛县)藩主又转而首次侵犯琉球国(今冲绳县)。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者,更是醉心于效仿欧美列强,再度开始从朝鲜和琉球两个方向扩张,伺机一举打败中国,成为"东亚盟主"。日本窃取钓鱼岛是其吞并琉球后武力扩张的延续。钓鱼岛从来不是古代琉球国的岛屿,而琉球国也不是日本的固有领土,因而日方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之说毫无根据。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  相似文献   

18.
孙康 《友声》2011,(1):42-43
【正】为促进中德两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两国友好城市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对外友协与德国纽伦堡市政府及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首次合作组织了"德国记者看中国"项目。德国《纽伦堡  相似文献   

19.
吕雪峰 《淮海论坛》2013,(2):48-48,27
尽管中日两国曾历经战争的冲突和经济竞争的历史,近期更因领土纠纷而使两国关系跌人冰点,但两国的发展模式却有若干相似之处。中国稍有闪失。可能将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率先将中日两国政治、历史认识、外交方面的分歧扩大到经贸领域。使两国关系猛烈“降温”,并希望用“经济牌”动摇中国对日外交的一些立场和主张。但由于中国在经贸发展上已取代美国,因此对日本的经济复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