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使人感到变化多端。尤其是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时隐时现,时明时暗,让许多研究者琢磨不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美国的对华政策有时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而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似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那么,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到底占居什么位置?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2.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视角下中美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圳 《学理论》2012,(31):39-41
在近些年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我们看到无论"中国问题"是成为其选举策略或是迫于舆论压力或是基于国家利益,其主张对其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走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冷战以来美国总统选举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变化,探讨美国总统选举与现实的中美关系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冈 《理论参考》2008,(6):58-60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不时地受到冲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周期摇摆性,不利于维持台海现状。  相似文献   

4.
蒋曼  史琼 《学理论》2013,(21):41-42
罗荣渠在《美国在东亚的全球战略与对华政策》一书中,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对华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将美国对华政策分为美国绥靖政策放任日本侵华、对日宣战防止日本强大、扶持蒋介石政府防止中国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三个阶段,在对这三个阶段分析过程中得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追求本国利益,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中美关系,以史为鉴,在合作中对立,在对立中合作,做到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智新 《理论导刊》2006,(8):106-107
在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是一个很重要却又时常被忽视的方面。这些意识形态因素主要包括狭隘民族主义、神道国家意识和西式自由民主理论。三者交错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突出表现就是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些意识形态因素与国家利益互为表里,是日本政坛右翼化、保守化和对华政策强硬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为转折点。在此之前,美国对日本进攻中国的事实一直持冷漠态度,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卷入战争,出于自身的利益,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扶蒋反共”是史学界对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较为一致的概括。事实上这种概括并不能完全反映1941年至1945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全貌,美蒋之间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也是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本文拟从上述方面来考察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对美蒋关…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2,(14):34-34
当前中美关系不处于紧张阶段 自尼克松以来的8位美国总统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大同小异,这说明我们的对华政策通常足由总统认知的美国国家利益所驱动的。这一政策具有如。F基本特征:第一,中关关系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并努力扩大这种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8.
袁小红 《理论探索》2007,20(2):137-139
从1949年中国代表权问题产生开始,美国即极力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美国政府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之所以长期推行阻挠中国的政策,除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国内。面对国内强烈的反华舆论,历届政府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采取了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政策,直到公众舆论发生重大变化后,美国有关这一问题的政策才有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志新 《党政论坛》2009,(24):30-30
继“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之后,最近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又抛出一个新的概念--“战略保证”(strategic reassurance)。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一位报界人士在评论黑格访华之行时,用“寻求精细的平衡”这句话。来描述美国对华政策上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要照顾美国亲台帮的压力,一方面又要推进同中国的战略关系。通俗一点说,是在踩钢丝。坦率一点说,是既要谋取在与苏联对抗中发展中美战略关系的好处,又要保持多年来它在台湾的地盘。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摇摇晃晃,蹒蹒跚跚。 这并非共和党政府的“特产”。民主党政府同中国建交以来也大体如此。去年前任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还没离开华盛顿,美国就先宣布向台湾出售一批武器的新交易。不过,由于去年共和党在竞选中说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实用主义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刘建飞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外交中,特别是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对华政策主要特性的剖析,结合美国外交的历史传统,探讨美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而展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势。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5,(11)
台湾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性问题。它所涉及的不是国家的一般 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而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全局利益、核心利益、最高利益。  相似文献   

13.
许静 《学理论》2013,(29):28-29
台湾一直是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亚太战略,将其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台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根本政策目标是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在台湾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二是可以攫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三是意识形态因素在起作用,四是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台湾当局图谋分裂分治等。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双方的国家利益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两国的价值观念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出于对台湾所谓“道义上的责任”而不肯放弃插手台湾问题,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直接侵犯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更加不屈不饶。这样,使得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棘手。由此,两国都必须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互相尊重对方的历史、情感及价值观,以促进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35)
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直接南海权益冲突。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日益崛起的世界大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东南亚十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各有特点。争议国和非争议国的政策不尽相同,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争议国之间、非争议国之间又各有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樊继福 《理论导刊》2007,2(9):109-111
抗战胜利后,美国极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解放战争的进军步伐打破了其美梦,被迫在对华政策上不断进行调整。"全力支持蒋介石政府","尽力阻止中共统治中国","阻止中共成为苏联的附庸","阻止中共取得台湾",如此,一步步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18.
顾宁 《理论视野》2009,(8):46-49
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动荡与变化。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从“遏制并孤立”转变为实质上的“遏制但不孤立”,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和台湾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以自行发展经济和瓦解美国的盟国采冲破美国制造的经济禁运。“乒乓外交”、尼克松总统访华和半官方文化交流为两国最终于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美台关系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局面。美台关系过去是简单的"美主台从"模式即台湾从属于美国的利益,服从美国的战略部署。如今这个模式因陈水扁顽固搞"台独"受到冲击。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是美国根据进入21世纪后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利益关系的变化做出的政策选择。简单来说,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就是同时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合作和对陈水扁"台独"行径的约束。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台独意味着战争只是美国在警告“台独”势力,不要轻举安动,一切惟美国马首是瞻在5月10日题为“崛起的中国: 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强大的对手?”的听证会上,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就中美关系进行作证。在台湾问题上, 他公开表示,美国必须慎重处理有关问题,美国不能助长“台独”倾向,因为“台湾独立就意味着战争”。随后,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