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皓 《学理论》2014,(2):129-130
文化研究认为文化是"日常的",它关注的是所有人"生活的全部形式",既包括主流文化又包括亚文化。以公路电影的原型《逍遥骑士》为例,通过分析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如何在"旅程"中改变,探讨公路电影的叙事规律,并探究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颠覆与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建国大业>作为新中国成立60年的献礼作品,是一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主旋律"电影,影片中色彩的运用赋予了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色彩语言作为影视语言的一个构成要素,于"暗处"表达着电影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建国大业>中的色彩语言,同样隐含着其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杨焕霞 《学理论》2013,(11):27-28
马基雅维利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它是政治学的先驱,《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他第一次把权力作为政治学的基础,赋予了政治学新的面孔,使政治学和伦理学彻底分离。他揭开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新篇章,将政治学带入到一种新的理论状态中,揭示了政治和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表明,含义与意义是文本诠释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它们分别标示着诠释的知识性向度和意义性向度.皇侃的<论语义疏>汇存了汉魏六朝近五十家<论语>注释,作为对<论语>的不同诠释,其中汉儒的注释侧重在<论语>的"含义"一面,玄儒的注释则侧重其"意义"一面.由于知识与意义两种诠释向度的不同特点,汉儒对<论语>的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积累,玄儒的诠释则在意义性向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深层义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6)
夷夏观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其成为统治阶级的基本思想并融入治国理念和具体政策之中,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以江统等人的夷夏观为代表,带有一定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将以《徙戎论》的观点为代表,探讨夷夏观在魏晋时期的演变,徙戎观点出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6.
杨再喜 《学理论》2013,(24):282-283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现代转型的探讨,目前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付之于实践的非常有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篇专论,主要内容有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文气说、文体观、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文学流派等。就此内容对当代语境中教学的现代转型进行分析,望能达到小中见大、窥斑见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桂梅 《学理论》2012,(8):144-146
中世纪妇女教育进展缓慢,妇女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起,妇女界掀起了一场妇女对自身教育的思想觉醒运动,维夫斯的教育理论促进了这场运动。在《论基督徒妇女的教育》中,维夫斯极力论证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培养美德出发反驳了中世纪关于妇女教育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魂断蓝桥》被称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影片的原名为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本文首先分析直译的缺点,然后联系剧情结合中国文化分别从"魂断"、"蓝桥"、"魂断蓝桥"三方面进行赏析,仔细品味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韵味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9.
主要以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这一情感综艺节目为例,主要讨论节目中话语打断现象。在明确打断现象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打断类型和打断功能,并从中得到打断原因和打断方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佳俊 《学理论》2009,(24):131-132
《君主论》中对以道德作为权力手段的必要性的论证,始终牵涉到“适用尺度”的问题。无论是邪恶之道的妥善使用、慷慨与吝啬在不同场合中的选择,还是保持使人畏惧却不憎恨的残酷之名、灵活使用伪装术与变身法,各种违逆道德而行的权力手段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适用尺度”,以实现其权力效用的最大化和负面影响的最小化,从而使君主牢牢掌握住军政大权,实现治国安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信息的不安全成为风险社会的风险来源之一,信息安全问题也就成为风险社会的重要议题.我国<刑法修正案(七)>根据现实发展的境况,对风险社会作出了及时的回应,对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刑法修正案(七)>并非十全十美,无论是从社会现实状况还是从立法技术角度,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足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君主论》中对以道德作为权力手段的必要性的论证,始终牵涉到"适用尺度"的问题。无论是邪恶之道的妥善使用、慷慨与吝啬在不同场合中的选择,还是保持使人畏惧却不憎恨的残酷之名、灵活使用伪装术与变身法,各种违逆道德而行的权力手段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适用尺度",以实现其权力效用的最大化和负面影响的最小化,从而使君主牢牢掌握住军政大权,实现治国安邦。  相似文献   

13.
肖阳 《学理论》2012,(14):15-16
治下的和平是和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本质上就是霸权和平,历史曾经出现的多种治下和平的说法,但是最后都毫无例外地衰落或终结,当今维持国际体系将不是一国而是多国,国际社会也不存在一个压倒性的国家实体,国际公共产品由各国共同提供,国际制度的出现将有效地促成各方在国际制度的协调下利益保持一致稳定,此外经济的相互依赖也使得各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社会的和平,所谓的治下和平或霸权稳定并不能保障和平反而给和平会带来潜藏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卡弗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一书在中国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西方马恩差异论的典范文本。在该书中,卡弗表达的马恩差异论首先是一种阐释方法论意义上的差异论,其后才是一种"属的差异论"。他的阐释学的差异论是一种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的科学研究方法,由于卡弗没有考虑到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故作为其分析结论的"属的差异论"存在巨大缺陷,这反映了他在理解马恩思想过程上的肤浅、狭隘和独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代纪东  王怀山 《学理论》2012,(6):103-104
在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文艺创作,无不充满了对人的关注、对人之生命价值意义的关切与肯定。电影《唐山大地震》以悲剧的内容和情节,来解构悲剧人物的性格内涵,从而在精神层面上阐释大灾大难面前,人类的伟大精神,以及灾后重建更需要国家、社会对个人和家庭进行心灵和精神上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试图从《理惑论》、《道喻论》两篇文献中关于"孝"的问题入手,探讨佛教所倡导的孝和儒家的孝有何异同。佛孝与儒孝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削发离家身体发肤问题、弃财绝色家族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祭祀问题也可以归为孝的差异之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儒道文化不断融合,在孝观念上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理论,使冲突缓和矛盾淡化,最终佛孝文化也逐渐被世人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必然要进行入乡随俗的自身变革。  相似文献   

17.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移民现象,近几年来,央视以这三次移民现象为蓝本翻拍的电视剧,均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电视剧以史诗的方式波澜壮阔地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广阔的历史图景。诗性展现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源,完成了中国现代性的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下凸显强烈的民族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霍尔果斯中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个通过签署双边条约正式设立并与外国共同建设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必然会产生新的法律问题。基于经济分析法学的视角,介绍几种适用于霍尔果斯中心法制建设的分析方法,拟提供新的思路以破解我国边境地区跨境经济合作中的制度瓶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一文写于19世纪中叶东方问题争夺炙热之际。该文从圣地问题、宗教保护权问题、特惠条例问题等方面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并且提出了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外衣论,认为解决东方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钥匙唯有革命。该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媛 《学理论》2010,(21):114-116
言论自由历来不是无节制的漫谈,它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言论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和现有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言论自由经常被限定在一个边界之内,它不是无节制的行为。《言论自由的反讽》是有关言论自由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经典之作。该书关于新闻媒体不能有无节制的言论自由的结论,是一个重要观点,它对新闻媒体在真正实现言论自由中所作的分析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