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我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公民意识一直很淡薄.公民作为社会基本成员,其公民意识更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公民意识的确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者在对公民和公民意识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公民意识尤其是青年一代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青年一代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4)
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的内涵既概括了科学、文明、诚信、创新、仁爱等内容,也包含着深厚的法律品格。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应包含善治政府、社会法治和主体权利意识,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可以为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动力支持、各种援助,以及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政党文化问题,是一个关乎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大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精神特质等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自觉建构和率先垂范。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精神文化层面,构建价值体系,筑牢信仰根基;心理文化层面,升华集体主义,强化政治忠诚;行为文化层面,阐释三大作风,塑造党的形象;话语风格层面,融合中华传统政治文明,凸显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依赖于软性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依赖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框架。阿尔蒙德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其中,村民文化和臣民文化是一种秘密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公开文化,正是这种作为公开文化的公民文化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在政府层面的表现为:崇尚权力,作风官僚,空间封闭;在公民层面的反映则是消极服从,态度冷漠,关系离异等。这些问题正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实现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促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开展,需要改变原有的秘密政治文化环境,重建一种公开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扩大公民参与,当前公民参与的社会环境已趋成熟,要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政府民主执政意识,加强制度化建设,设计科学规范的公民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通过塑造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人格”、培养政治参与型公民以及传习政治文化,从而对于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目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从维护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政治社会化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政治文化内容、广泛系统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的政治心理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工具的作用、以及公民个人政治知识学习的加强。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宏大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建设.由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制度供给与公民文化养成之间不相协调的时滞效应,因此,在公民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乏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现状下,应该通过完善和创新制度,在民主制度供给下使公民在嵌入式的政治参与实践中养成公民精神,以期民主制度在公民精神的关照下得到更加理性地建构.为此,当下应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在民主制度建构中化育公民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良性政治生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良性政治生态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两者互相兼容、相互匹配,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推进政治生态的良性演进。在推进有中国特色先进公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换政治心理角色,实现由传统政治文化转向现代公民文化。为此,必须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观念、法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和政治宽容品质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良性政治生态的有序演进营造健康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徐庆辉 《学理论》2011,(26):33-34
近年来,在以广州为代表的许多大城市出现了一批"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公民发起的公民行动,这些行动涉及的主题涵盖了文化保育、公益环保、个人权利和公共事务等各个方面。这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觉醒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在肯定和支持城市青少年社会参与意识发展的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不足和局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好引导工作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公民和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公民意识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化进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结果,是由臣民变成公民,臣民文化逐步走向公民文化在人的观念中的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公民意识的生成对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法制的完善和宪法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6,(6):94-97
国民性作为一国国民所特有的气质,表现的是一种众数人格结构。它的形成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政治制度形态的制约,与社会文化体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国的政治文化水平。国民性是一个国家在自然风貌与人文气息形成过程中所透露的国民共有且独特、内在而深刻的精神风韵,集中体现国民的主体意识及民族素质。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打造了属于本国的民族性格。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刷与洗涤,多元文化的交融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便为主流政治文化认同带来了挑战。在政治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国民性的重塑也衍生出新的契机。从民族性格和文化认同角度,遵循公民文化教育理念,从打造一名独立、理性的政治人出发,展开对国民性重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客观条件下,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吏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政治,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2)
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公民生态意识薄弱,无法满足生态治理需求。应转变公民原有的生态观念,从多元层面探索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育途径。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政治现代化过程就是公民参与不断扩大与完善的过程,公民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中存在着传统封建文化、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参与成本高和动力机制不完善等阻碍政治现代 化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中国社会资本存量的利用、公民参与成本的降低、公民参与动力的提高等方面强化意识普及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公共空间日趋拓展,从而构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时代背景。基于绍兴地区的实践考查发现,这一方面要求调整冲突或纠纷的中间制度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契约主体,需要有能承担政治义务、享受公民权利的主体。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机制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筹划公民社会统一体;开拓现代理性公共生活空间;建构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现实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文化是社会监督优化的精神支撑,社会监督是公民文化发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互动过程;培育公民文化和优化社会监督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公民公共精神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芸 《理论探索》2008,(1):115-117
在一个追求高度民主的国家,较强的公民公共精神对该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公民公共精神还较弱,如公民的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这种状况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应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如发展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以此来培植和增强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意识,从而不断累积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的成功运转需要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两大条件。从民主文化的角度看,民主政治是与一定的政治思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思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型:从斗争性向和谐性转型;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型;激进性向渐进性转型;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型。我国政治思维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型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有利于公民理性精神和参与精神的提升,有助于社会成员合作与妥协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成员现实主义视角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精神理念的公共服务在实体的层面上是公民本位主义的演变。而源于传统文化积习、公民身份的缺失、公共理性的匮乏、公共领域被遮蔽,公共服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育与生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一个正在成熟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已成为客观趋势,公共服务也正在拓展。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5,(6):19-23
发展中国式公民文化建设,需要"五位"一体的、多元的治理意识,在行动中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民主文化、公民社会和生态意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的保障;大力开展各项公民教育活动,为公民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发展"第三部门",为公民文化的开展奠定和谐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从而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以此,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提升中国公民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