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福山 《奋斗》2003,(8):51-53
红色之路,也称红色丝绸之路。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中国和苏俄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交通路线。而哈尔滨便处于这条路线的中枢位置。  相似文献   

2.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波 《奋斗》2021,(2):68-69
1897年,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东北开始修建"丁"字型铁路,铁路由俄境内赤塔到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出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南线从哈尔滨至大连,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是苏俄、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到苏俄学习考察培训,几乎都是通过中东铁路输送的,这条"红色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鼎鼎有名的交通要道,许多人耳熟能详。可若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红色之路,却鲜为人知。早在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就经常派人通过中东铁路到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习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虽然形成较晚,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进一步确立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方针、路线,中共中央决定在1928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随着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东北开辟了“国际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之路”或“红色通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以哈尔滨为交通枢纽,东至绥芬河(中俄边境中方口岸),南至大连,西至满洲里,东西两端分别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成为连接中俄的重要交通要道。共产国际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  相似文献   

5.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应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但苏俄后来对此予以否认。苏俄在归还中东铁路问题上前后所持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动因是由这一时期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其一,苏俄政府关于中东铁路的政策实际上始终未变,即不同意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其二,《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关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规定,是苏维埃政府两重性外交的结果。其三,苏俄政府宣布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是出于获得中国在外交上承认的需要。总之,决定苏俄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奋斗》2021,(5)
正红色交通线的建立黑龙江历史上的红色交通线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驻苏联莫斯科)利用中东铁路等途径进行联系的秘密国际交通线。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于1921年在上海、北京、哈尔滨设立了交通联络处,同时在绥芬河、满洲里建立了秘密国际交通站。此后,我党的秘密交通员频繁往返于交通线的各个站点,传送信件、情报和宣传品,掩护党的负责人、革命人士等出入国境。红色交通线为早期马列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和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7.
共产国际"二大"前夕,面对日益高涨的欧洲革命形势,为了实现建立全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构想,共产国际将东方落后的民族和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纳入到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由此提出了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而东方战略中的"两个联盟"策略又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各路代表被派往中国,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策略原则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特别是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这种策略的影响尤为深远,它直接导致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盟友的选择以及对待国共两党的策略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选址于绥芬河市重要革命纪念地——铁路大白楼。这是一座跨越百年的俄罗斯式建筑,曾接待过中共六大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中东铁路为依托,形成了一条连接中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红色秘密交通线。1921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在绥芬河建立了秘密国际交通站。从此,绥芬河国际交通站成为中国共产党经"上海—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莫斯科"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追求真理、矢志向苏联学习的青年去苏联,除从欧洲直接抵达的外,在中国大陆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新疆,一个是黑龙江。而大部分主要从黑龙江各口岸和通道前往苏联。黑龙江口岸和通道较多,主要大的通道有四条:第一条,哈尔滨往北经中东铁路满洲里出境;第二条,哈尔滨往东经中东铁路绥芬河出境;第三条,从海上抵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到伯力,再经水路黑龙江至黑河或海兰泡至赤塔和伊尔库茨克;第四条,从哈尔滨走松花江、黑龙江到伯力,再逆水至黑河出境。有人把去苏联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经过的路线比喻为"红色丝绸之路",那么黑河就是红色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9,(11)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火种随着铁路线的延伸播撒到中国大地,大批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憧憬与渴望的中国青年也通过这条"红色之路"踏上了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中东铁路在为共产国际指导东北亚各国共产主义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加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一生大起大落。他的经历和才华一度使他成为最受共产国际欢迎和重视的中国革命者。他是中国第一位赴苏俄采访的新闻记者;他协助共产国际代表,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他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八七会议"之后,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掌舵人。然而,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他却被迫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屡遭王明一伙的打击和迫害,这一切,都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四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由国内外各种政治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共产国际和苏俄的积极倡导,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为友好的态度。一九一九年三月成立的共产国际,也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发展,不断派出代表考查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袁媛  陈荣达 《广东党史》2011,(10):43-48
在中国现代史上,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类比的。早在1929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就出现了大革命失败以来未曾有过的高涨形势,受此形势鼓舞,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要求中共在城市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1931年以苏俄为模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近80年来,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方向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但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究竟从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对中国革命施以影响,是众说不一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著述多认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当时俄国陷于内战并有协约国的军事干涉,加之北洋政府封锁了中俄边境,故直至1920年春中俄交通打开之前,苏俄共产国际不可能与中国先进分子取得直接联系。个别学者说得更绝对:“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俄交通便陷于完全断绝,两国关系断绝了,两国之间的革命,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其…  相似文献   

18.
曲晓溪 《奋斗》2013,(10):58-60
90年前,红色思想通过中东铁路在黑龙江华丽绽放,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哈尔滨组正式成立。在这紧靠苏联的北方边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激荡着人们的信仰。苏联布尔什维克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富强呐喊疾呼,革命的火种从这里撒向东北大地,从此掀开了白山黑水间波澜壮阔的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一生中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总司令部——共产国际有不解之缘,他曾经亲自参加过一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这就是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   早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刘少奇就已熟悉共产国际。这年夏天,前往苏联留学的刘少奇到达莫斯科,恰逢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刘少奇前往旁听,见到了共产国际和苏俄的领袖列宁。他是为数极少的见到过列宁的中国革命者之一。会后,他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春离开莫斯科回国。   8年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生前曾几次到过哈尔滨,最早的一次,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50余天)来哈尔滨,是1920年10月16日,以新闻记者身份,赴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考察,探索俄国革命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