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是中国四大近海中最大的海区,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南海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革,南海问题正从“一对一”的矛盾发展为“一对多”的矛盾;美、日、俄、印等域外大国的逐渐介入使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着维稳和维权的两难困境.要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低敏感领域先行、经济先行、技术先行,妥善处理与南海各国的海洋权益争端,迈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2.
吴士存 《求是》2012,(17):58-60
近期,部分外媒宣称中国在南海"咄咄逼人",诬称中国采取"强硬行动"引发南海紧张态势,将南海局势的"不平静"归咎于中国。这些报道显然与事实真相不符。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并不是"麻烦制造者",恰恰相反,个别南海争议当事国近年来频频出击,不断制造并挑起事端,一些域外大国推波助澜,鼓噪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从而导致南海局势升温。国际舆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以来,南海问题引发的国际争端愈演愈烈。在中国开始步其他国家后尘扩建岛礁之后,美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高调介入,明确要求有关各方停止扩建岛礁的行动,但重点指向中国;日本政府也跃跃欲试,筹划派出巡逻机远赴南海配合美军的活动;菲律宾政府则跟在后面拉大旗作虎皮,大肆渲染要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越南则相对低调,悄悄利用掌握的战略资源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为自身谋取最大收益。南海周边国家的挑衅和区域外大国的介入明显增大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复杂  相似文献   

4.
正7月12日,应菲律宾单方面提出设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顾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出并公布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上演了一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然而,历史是不容篡改的,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拥有坚实的历史和法律根基。就在70年前——1946年12月,中国海军上校林遵率4艘军舰驶抵南海,登上南海诸岛,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思说过,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大国崛起必须依赖安全稳定的环境,必须具备强大的综合国力,其中很重要的是国防实力。没有这个,再富也是二流国家。中国是怎样使世界刮目相看的?首先不是富裕,而是能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一、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当前,我国周边安全态势总体稳定,不构成对我安全、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全局性重大冲击和影响。但仍处在与域外大国及周边国家战略磨  相似文献   

6.
正为重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加强与各国在南海的合作,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一、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复日本在侵华  相似文献   

7.
王赞 《学习月刊》2012,(18):19-21
近年来,“海洋权益”、“海洋环境”、“海上安全”等词语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中,海洋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海洋问题及由此引发的矛盾日益加剧,海洋资源无序开发的现象较为严重,海洋环境污染也不容乐观,周边国家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暴露出我国的海洋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我国海洋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而海洋管理创新必须依靠法律作为保障,才能实现创新的规范化,使创新成果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8.
解构南海争端——美国因素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正日益突出。"9.11"事件后,美国改变其对南海问题的战略思维,主要通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等渠道介入南海问题。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南海政策仍以主动、扩张、威慑为主,其牵制中国崛起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美国参与和建构新的南海多边安全机制的战略新思维已日趋凸现。中国应加快与东南亚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破解美国安全网的围堵。  相似文献   

9.
南海问题     
正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中国一贯维护国际法治以及公平和正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致力于同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相似文献   

10.
何妍 《学习月刊》2011,(21):41-42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却迟迟难以得到解决,反而处于越来越被动的状态。面对目前复杂的局势,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既要捍卫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也要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产生的争端。  相似文献   

11.
杨勇 《唯实》2015,(3):91-94
在建构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总是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在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搞所谓大国平衡政策,对东亚区域合作就有较大的负面作用,这一方面造成了东亚区域内部的国家矛盾,同时,也给区域外国家提供了干涉东亚区域内部事务的机会。现如今,中国应当如何制定自己的东亚一体化战略,如何处理与介入到东亚事务中域外大国的关系,成了中国东亚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东亚域外国家的界定及政策的研判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围绕海洋权益问题之争历来是世界沿海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个沿海国家也是个海洋大国,也与众多国家存在着海洋权益争端。这些争端的存在和解决对我国和平发展的目标是一大考验。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伊始,中国正面临着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反腐铁拳频出,暴恐案件时有发生。在国际,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剑锋所指,明显针对中国,它怂恿日本及南海周边国家在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上挑起事端、侵犯中国主权,构建  相似文献   

14.
苏坦  龙夏 《理论导报》2012,(8):60-61
他们擅长海战的信息化指挥,也有统帅舰队的丰富经验。近一段时间,南海局势不断升温,维护祖国海疆主权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和迫切。作为中国国家军事实力在南海的承载者和执行者——"南海舰队"备受各方关注。南海舰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成立于1949年,负责台湾海峡南端(广东南澳岛至台湾猫鼻头连线)的西南方向海域,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防务,维护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海洋权益和岛屿的防卫。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顾基本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布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此坚决反对,绝不接受和承认。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产生活,早已成为南海诸岛的主人。历代中国政府通过行政设治、军事巡航、生产经营、海难救助等方式,持续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中国早已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确定了无可争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成立迄今,美国对华遏制与包围就从未停止过,只是根据时局发展,其力度与范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而已。近些年,美国大力推行的"重返亚太"战略,本质仍是对华遏制与包围,只不过从以往的"海陆合围",逐步转向"海主陆从"。近期,南海周边个别国家使劲儿闹腾,与美国及其他域外大国相互配合,是有目共睹的。即便如此,"山姆大叔"并不感到满足,时不时就直接跳到前台,亲自"舞枪弄棒":5月和6月,正当中菲黄岩岛问题紧张胶着之时,美国先后两次派出攻击型核潜艇进出苏比克湾。  相似文献   

17.
正金灿荣在6月19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大国的体量决定自身比较安全,国际影响力较大。但也正因这种体量,它所受到的周边国家猜忌更多。较之一般大国,中国的处境更复杂。一是因为中国的周边邻国比一般大国都多;二是中国周  相似文献   

18.
1、中共十六大胜利闭幕。 2、中国启动“亚区域整合”:与一些周边国家完成货币交换协议,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3、《土地承包法》颁布,农民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夏季,越南在南海动作频频,以捍卫主权为名,不断挑战我海洋权益:6月13日,越南海军在中部广南省约40公里海域的南中国海举行实弹演习;6月5日至19日,部分越南人连续三个星期日在中国驻越南使馆外进行抗议示威;越南前国家主席黎德英发表“国家主权第一,与邻国友谊第二”的言论。越南在我南海主权问题上出尔反尔的做法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极大不满。  相似文献   

20.
正《大国外交》王帆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国崛起,需要大国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的一抹亮色,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实现了从"韬光养晦"到"大国外交"的重大转变,外交新理念不断推出,南海推进战略,APEC与中国,亚投行,"一带一路",种种新举措,令世人炫目,充分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智慧和力量。但是,中国的周边形势仍存在若干不利:美国高调推行所谓亚太地区"战略再平衡",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朝鲜核问题,台湾问题……纷争不断,波谲云诡。秉持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