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归纳总结滚珠型签字笔笔痕特征的分类,为笔迹鉴定人正确使用此类笔迹特征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20人使用不同品牌的三支签字笔书写的笔迹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同一人使用不同的签字笔、不同人使用同一支签字笔和不同人使用不同的签字笔书写所形成的笔痕现象具有相同的表现。结论签字笔笔痕特征只是众多笔迹特征当中的一种,不能单独依据此类特征出具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签字笔笔痕是否天然地适用圆珠笔笔痕检验条件而能够进行同一认定.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在不同纸张条件下,以签字笔和圆珠笔为研究对象,收集288份有效实验样本,分别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样本中的所产生的笔痕特征.结果 签字笔笔痕主要出现在大笔画的划痕特征;签字笔笔痕的稳定性和特定性要比圆珠笔弱.结论 签字笔笔痕同一认定需要考虑签字笔本身的特性,不可盲目鉴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准确掌握签字笔书写笔痕特征的变化规律,以求将其运用于案件鉴定。方法通过对同一人执不同签字笔、不同人执同一支签字笔及同一人执同一支签字笔书写笔痕分别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证实前二种情况下笔痕特征具有相互区别的特定性,后一种情况下笔痕特征具有重复再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签字笔因其具有书写流利、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现今最常见的书写工具之一。文章根据签字笔的结构特点和笔痕特征的形成机理,结合收集的96份实验样本,首次对签字笔笔痕进行同一认定应具备的充分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书写纸张施胶程度、衬垫物软硬程度、书写人运笔力度以及书写速度等书写条件因素的具体影响,同时研究了签字笔启用初期与末期书写笔痕特征可能出现的变化问题,总结出笔痕特征反映性、稳定性和特定性的具体特点,提出书写条件与书写笔的相近书写阶段均是签字笔笔痕同一认定充分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以期对文检工作者利用笔痕特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痕特征是文检笔迹鉴定的新方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获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笔迹鉴定新采用的笔痕特征检验,解决了特定书写笔与书写人同一认定的检验技术难题,提高了对少量字及笔画、摹仿等疑难字迹的检验效率.近年来,签字笔的普遍使用,让“书写习惯对签字笔笔痕的影响”这一课题变得必要.本文重点研究个人书写习惯对签字笔笔痕的特定性和稳定性的表现,有助于掌握利用笔痕特征进行同一认定的具体规律.  相似文献   

6.
黑色中性笔墨水主要由溶剂、色料、增稠剂、稳定剂和其他添加剂等组成,不同厂家或同厂家不同牌号中性笔墨水的成分不同,尤其是色料差别较大,这为中性笔墨水的种类鉴别提供了依据。本文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均匀设计法和正交设计法安排试验,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黑色中性笔色痕种类鉴别的方法:用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黑色中性笔色痕的提取剂,四氢呋喃:甲醇:1,2-二氯乙烷:氯仿=30:15:5:7为展开剂的薄层色谱分析法。  相似文献   

7.
1 案例简介 2006年3月9日,平泉交通局工作人员发现“平青乐线”68km+400处的行道树被人用锯,斧毁坏10余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抽取笔压特征的方法为签名笔迹鉴定提供有效的检验手段.方法 为了将笔压特征脱离其他特征而突显出来,通过实验考察了多种显现方法,包括体视显微镜侧光观察法、侧光红外影像法、静电压痕显现法、显微图像三维重建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结果 比较多种方法所获得的显现结果,实验表明五种方法在展现笔压特征上各有优缺点.结论 笔迹鉴定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多种手段分析笔压特征,来提高签名笔迹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笔压特征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件检验学理论发展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在实际检案中如何利用好各种有价值的特征,寻找案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鉴定结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则是我们每个文件检验工作者需要不断总结的。笔者发现。笔压(笔力)特征不仅是同一性鉴定中经常应用的一个特征。并且在判断文件的添加变造等方面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两起案件的介绍。分析了笔压特征的特点。并探讨了笔压特征的观察方法及其在文件检验中应用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皮肤咬痕实际案例检验,对皮肤咬痕特征及同一认定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皮肤咬痕检验鉴定应具备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硅胶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特征与真实指纹印泥痕迹特征的差异,为鉴定硅胶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利用液态硅胶制作仿生指纹膜,然后用仿生指纹膜和手指在相同情况下蘸取印泥,分别以轻、中、重3种力度在A4纸上垂直按压形成印泥指印,并对其拍照提取,比较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与真实指纹印泥痕迹的特征差异。结果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多见“空白”“断裂”,边缘部分不规则、凹凸不平,小犁沟宽窄程度随力度变化明显,细节特征反映不清楚;真实指纹印泥痕迹自然、纹线较连贯。结论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特征与真实指纹印泥痕迹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根据两者之间的特征差异可以帮助鉴别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  相似文献   

12.
光谱成像检验法在朱墨时序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敏印文色料与签字笔书写色料交叉重叠后,因互溶渗透不易形成层状结构而使判定朱墨时序的难度较大。光谱成像检验法是通过比较交叉点、纯印文色料、纯墨迹色料处的反射曲线位置来判定交叉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在一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以研究方式的自然主义、研究风格的本体论、研究精神的简约性、研究理念因果性、研究方法实证性等理念和精神,建构起自然科学品性.尽管心理学长期以来获得了科学的名分与尊严,但是,它以对科学主义的执意追求,对理性精神的无限张扬,对本身研究生态效度的忽视,对逻辑语词的过于关注,导致现代心理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代心理学研究重心和空间的变化与转移,呼唤着心理学理解框架的重新建构,呼唤着重新理解奠基于文化土壤中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申泽波  郭海萍 《政法学刊》2010,27(2):105-108
通过实验研究门字框笔顺判断的科学方法,收集155份实验笔迹样本,由书写人报告样本字中门字框的笔顺。分析门字框的笔迹形态与规范笔顺、通用笔顺的关系,发现点笔搭配位置,竖笔和点笔的收笔动向可以作为判断笔顺的可靠依据,根据点笔位置、竖笔和点笔收笔动向的规律,得出了门字框规范笔顺和通用笔顺的判断规则。  相似文献   

15.
田蕊 《刑事技术》2015,(1):79-81
由制式64式手枪改制的枪支,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位置、形态也因改制手法和部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给检验增加了难度,利用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对发射枪支进行同一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案中,笔者在非制式64式手枪的拉壳钩上使用颜色标记,并对标记枪支发射的带有自制底火的改制弹壳进行检验,从而对拉壳钩在异常位置遗留的痕迹进行了确认,为使用异常位置拉壳钩痕迹进行发射枪支的同一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在运用拉曼光谱阵列面扫描检验朱墨时序的方法中书写笔油墨种类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拉曼谱图的不同对搜集的188种书写笔(包括22种黑色圆珠笔,62种蓝色圆珠笔,62种黑色签字笔,42种蓝色签字笔)进行扫描并分类,采用拉曼光谱阵列面扫描技术对书写笔与同一印泥和印油形成的朱墨时序样本进行检验。结果 188种书写笔被分为4大类23小类,4类书写笔与印泥或印油形成的朱墨时序样本都得到了较好的检验结果。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书写笔油墨种类对拉曼光谱阵列面扫描检验朱墨时序的检验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ool mark identification relies on the premise that microscopic imperfections on a tool’s working surface are sufficiently unique and faithfully transferred to enable a one‐to‐one association between a tool and the tool marks it creat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validity of this premise. As part of this study sets of striated tool marks were creat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on different media. The topography of these tool marks was acquired and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m was quantified using well‐defined metrics.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ing matching and nonmatching similarity distributions shows nearly error‐free identification under most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provide substantial support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premise of tool mark identification. Because the approach taken in this study relies on a quantifiable similarity metric, the results have greater repeatability and objectivity than those obtained using less precise measures of simila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