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肯定“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过程;另一方面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认识和依赖客观实际、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和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被认识,被利用和被改造。  相似文献   

2.
纪墨海 《传承》2010,(3):50-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着的理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新兴理论的吸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就是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吸收各方面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的完善与提升。实践的过程就是寻求发展的过程,它是对于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历史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着的理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新兴理论的吸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就是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吸收各方面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身的完善与提升.实践的过程就是寻求发展的过程,它是对于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历史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社会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第一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从主体出发”的改变物质对象的客观性创造活动,它既不能异变夸大为主观意志论,也不可消极弱化为机械的物质实体自运转,社会实践只能是人类主体通过历史的构序创化活动负载和编制物质及其运动的能动的客观总体过程。为此,我们说历史地构序创造性是实践的本质。但是,人们也不难发现,社会实践的现实运转并不时刻处于新质的创化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常规发生也并非始终呈现跃迁式的跳变状态,实际  相似文献   

5.
曹小荣 《前沿》2006,1(12):42-45
概观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具体的哲学都有自己具体的存在过程和存在方式。它们或者主要以理论的方式存在,或者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存在,但它们又往往不是纯粹的理论方式,也不是纯粹的活动方式。因此我们回答“哲学是理论还是活动”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哲学既是理论也是活动。  相似文献   

6.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书俊 《岭南学刊》2003,1(3):37-40,48
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目前,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归结为“物质”、“劳动”、“实践”、“生活”等等,从不同方面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应是“一”,而不是“多”。只有正确把握“能动的”自然的“先在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的真正意义。也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归结为实践的“本体化”、单纯的“社会性动物”以及缺乏客观性的“社会精神生活”的要害所在,从而使我们正确确立人与自然、人…  相似文献   

7.
狭义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除此之外人的其他活动都不能纳入实践界域,它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存在着误解和误读,只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的充分肯定;把《提纲》中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等值于物质生产活动;用经济学中的物质生产概念代替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错误地理解了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广义的,实践就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最一般的抽象,是指主体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把一定的"原材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历来存在两种基本的理解。一种是本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在这两部著作中,恩格斯把辩证法界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①。恩格斯的辩证法定义是以“物质一无论”为本体论背景、“反映论”为认识论背景的。由此,他把物质自身的辩证法确定为“客观辩证法”,人们头脑中的辩证法确定为“主观辩证法”,后者乃是对于前者的反映户自《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之后,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体系以后…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的文本作出“成熟的”或“不成熟”的取舍和区分 ,割裂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贯穿着“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对任一发展阶段的马克思思想都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分割。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 ,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批判学说 ,必须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本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在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不应该把它放到一般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模式,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实践模式的形成在世界的辩证图景中,实践把世界二重化,它不但揭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对立和统一,而且揭示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实践根源,从而展现了实践所固有的世界观特征,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  相似文献   

11.
物质,是古今中外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什么是物质?列宁从哲学高度曾作出过精湛而科学的概括,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成灾的那个年月里,有的人(如金观涛者流)公开撰文攻击、贬斥列宁的唯物主义;无限吹胀所谓主体性,抹煞客体独立存在的物质性;露骨地宣扬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哲学理论根据。影响恶劣,后果极坏。本文从正面对什么是物质,作出了历史、具体、全面、深入地考察和阐述。它对于澄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而端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内化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导、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运用这种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来理解把握和践行实现“中国梦”,将导致我们能够形成和巩固对于它的本质内涵、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等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变革是根本性质和根本方法的变革,是“从天国降到人间”到“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根本转变。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都是从主观概念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物质实践出发,由此构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观和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在认识论领域内,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或者说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过程是建立在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把一切物质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理解。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脱离人、脱离实践去研究抽象的本质、存在和本体,而是研究实践和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切关系、物质,从而使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哲学研究对象发生了转向。而这一转向不仅使哲学的性质、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哲学研究的问题域、视域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同于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独特品格和特性。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学本体论,但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哲学总是把“本体”理…  相似文献   

16.
胡小玲 《前沿》2004,(6):37-40
总体范畴和物质观有机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 ,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 ,在当代恢复和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创新以及确立科学的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实事求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提炼和概括,它既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又内在地融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也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也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把实践规定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实践概念的外延应该拓宽,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否认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立足。 首先,否定精神活动是实践活动。就无法把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因为动物的器官也是物质的东西,动物的活动也是客观物质的活动。而且“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虽然在程度上不如人所作的那样。”可见,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相似文献   

19.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正确理解物质范畴对于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首要的和重要的。随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深入,有人提出了实践是物质的观点。例如,在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陈先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就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6  相似文献   

20.
陕大海 《理论月刊》2005,1(5):21-23
科学发展观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基于对生产与生活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之科学研究而形成的科学实践概念,是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本质的最高抽象和哲学概括。它所揭示的实践本质,存在于人类实践的全部历史进程之中。科学发展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为最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实践观同马克思历史科学视域中的实践观完全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