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事人向法庭真实陈述事实的本来面貌,使案件事实回归尚未发生诉讼之前的状态,这既符合国人对法律的一种朴素情感的需求,也有利于法官归纳案件争议焦点,促进法官及时啼理案件并作出公正裁判;否则不仅拖延诉讼程序,妨碍司法公正,甚至可能导致法院的误判和司法秩序的混乱。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虚假陈述大量存在,对当事人虚假陈述进行规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各国虚假陈述规制制度虽有不同,但均是建立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基础上。有鉴于此,在我国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已法定化但还尚未规则化、虚假陈述惩罚性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引,适用并完善现有规则对虚假陈述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虚假诉讼呈泛滥态势,暨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是损害了法院权威,影响司法公信力,然而,虚假诉论却处于被法律遗忘的角落,民事诉讼法对该类案件的处理没有应有的规则,对一些涉嫌犯罪的虚假诉讼,刑法也失语。以本案为例,法院发现虚假诉讼后,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该如何处理案件本身呢。  相似文献   

3.
正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对现有的民事检察监督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也逐渐成为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本文从虚假诉讼的定义及其成因分析,探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虚假诉讼中检察监督的建议。一、虚假诉讼的定义及其成因分析(一)虚假诉讼的定义虚假诉讼意指民事诉讼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采取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裁决、公证文书申请执行,使法院作出  相似文献   

4.
虚假诉讼现象的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一些当事人利用法律上的漏洞,采用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构事实等手段进行虚假诉讼现象时有发生,并呈现多发趋势。在笔者所在法院,2008年至今的各类新收案件中,已发现涉嫌虚假诉讼的案例近千宗。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对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职业纪律约束,规范法官和律师的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一条 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职责,共同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第二条 法官应当严格依法办案,不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利用各种关系、以不正当方式对案件审判进行的干涉或者施加的影响。律师在代理案件之前及其代理过程中,不得向当事人宣称自己与受理案件法院的法官具有亲朋、同学、师生、曾经同事等关系,并不得利用这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对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职业纪律约束,规范法官和律师的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一条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职责,共同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第二条法官应当严格依法办案,不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利用各种关系、以不正当方式对案件审判进行的干涉或者施加的影响。律师在代理案件之前及其代理过程中,不得向当事人宣称自己与受理案件法院的法官具有亲朋、同学、师生、曾经同事等关系,并不得利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虚假诉讼案件层出不穷.虚假诉讼案件的行为人通过利用法院的裁决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在浪费司法资源的同时,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司法权威的严重动摇.这一问题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学者关于虚假诉讼的讨论多集中于如何防范和规制,对于定义鲜有涉及.本文认为,认识虚假诉讼的第一步即是确定其定义,因为只有正确的定义才可帮助法院更好地打击虚假诉讼,维护司法权威.本文将辨析已有的几种定义,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讨论取舍,确定虚假诉讼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刘超 《河北法学》2012,30(6):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普遍忽视了法院/法官对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认知与态度,当前法院与法官普遍对于环境公益诉讼持有保守与拒绝的态度,其原因在于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动力机制存在缺陷:法律依据不足、专门环境诉讼机制缺位,法院排斥群体性诉讼,环保法庭的制度突破难以获得法官群体的广泛认同.因此,必须从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构建系统的环境诉讼机制体系、进行专业培训和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等几个方面开发与重塑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梁攀 《法制与经济》2010,(13):80-81
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群众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却偏偏有这样的一些人利用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制造虚假纠纷的假象,侵害了案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制造出一起起虚假诉讼案件。本文将从虚假诉讼的现状、成因及相关预防对策方面探讨该如何防范虚假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10.
法院受理案件后,就法官裁判而言,涉及个案的具体分配。分案亦即案件分配,是指法院受理的案件在法官之间的具体分工和分配。〔1〕"案件的分配,既是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也是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案件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法院对法官的管理方式,还关系到  相似文献   

11.
王琍  周斌  季庆 《犯罪研究》2014,(1):84-87,112
一、房地产虚假诉讼的现状 (一)房地产虚假诉讼的含义及特点 根据2013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人民法院严格审查各类虚假诉讼的紧急通知》,房地产虚假诉讼的案件基本表现为:当事人之间虚构借贷等债权债务关系;法院立案受理后,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约定用债务人的房产抵偿债务,由法院出具调解书后被迅速执行房产过户。  相似文献   

12.
一、裁决性思维的典型 裁决性思维模式的典型是法院的审判活动。我们以法官审理民事诉讼案件为范式.大致描述一下裁决性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法官的工作是围绕原告的诉讼请求展开的。原告进行诉讼的目的旨在由法院确认或支持其以诉讼请求方式表达的对特定法律后果的追求或期待。诉讼请求大致确立了法官在个案中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话题的引伸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对法院和法官、检察院和检察官、律师在司法实践中所起到推进司法改革进程的作用也寄予极高的期望,尤其是对于法院、法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要求法院受理“人权案”、“平等案”、“言论自由案”等等宪政类案件的诉求日益增多,不少学者也就个别宪政案件(如教育权案件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理念,早日建立我国宪政诉讼制度。民众寄厚望于法院和法官,一方面体现出了法院和法官在社会角度中所扮演的司法  相似文献   

14.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等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文书、公正文书等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申请法院执行,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  相似文献   

15.
虚假民事诉讼是指民事诉讼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采取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裁决、公证文书申请执行,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或执行,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①与不少西方国家设有专门的诉讼欺诈罪不同,我国刑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呈多发态势,不仅影响了法院司法活动的公信力,还损害了第三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本文从虚假诉讼案件的涵义界定和特征、现状出发,对检察机关发现和查办虚假诉讼案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基层法院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法摆脱沉重的案件负担。基层法官长期承担不合理案件数量的结果,是法官陷入忙于机械化处理案件的境界,加剧裁判质量不能提升、诉讼程序的迟缓,司法威信低迷不彰。诉讼案件数量的增加,与客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及人们通过法院解决纠纷的主  相似文献   

18.
权利不应该被滥用,民事诉权也不例外。随着人们法律素养的提高,民事诉讼已经成为人们维护合法权益和解决争议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借助诉讼这一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虚假诉讼现象也随之出现,不仅严重侵害了诉讼相对方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还极大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为加强对虚假诉讼案件的防范和查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向全省各中院和浙江高院民一庭、民二庭搜集了虚假诉讼案例、有关防范意见和成功经验,并赴金华、温州、台州召开中级法院和部分基层法院参加的关于防范虚假诉讼案件的座谈会,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和律师参加的征询会。在听取、吸收各方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中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案件的若干意见》,并已由浙江高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旁听了本院开庭审理的一批民事案件.同这些主持庭审的法官进行了座谈,发现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法官必要的心理修养与庭审中的心理调整直接影响着庭审质量,关于司法公正。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一、庭审中,法官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难免陷于被动原告将案件起诉到法院,再经过被告应诉,法院与当事人形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讼活动即进人审理阶段,其重心在公开开庭审理,即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都到庭,群众旁听,在这种场合下,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公正裁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始终处于组织、指挥的境地,其一…  相似文献   

20.
张长云 《法制与社会》2011,(22):144-14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财产保护的健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运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但在民众司法意识提高的同时也搀杂着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法律上的一些漏洞、编造虚假事实、虚假证据,甚至编造一些虚假当事人来欺骗法院。由于现有法律的欠缺,使得一些虚假诉讼得以得逞,严重侵害了诉讼一方当事人及第三方当事人的利益,给法院带来了许多困难,损害了司法权威,浪费了司法资源。所以本文认为在当前司法环境中很有必要对虚假诉讼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虚假诉讼概念、产生原因、法律规制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