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北方法学》2021,(4):90-102
科研人员违规套取科研项目经费行为具有可谴责性,但刑事违法性并不明确。科研经费套取行为多以贪污入罪,但存在广泛争议,此罪、彼罪界定不清晰。可通过梳理科研经费性质、科研人员身份、经费使用行为、科研合同属性等问题,从"套取行为"侵害法益入手,结合法定犯理论,阐释国家科研利益的实现途径,科研经费管理权和科研经费自主使用权的冲突,科研经费规范禁止性规定与科研规范目的冲突的价值选择。在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应提倡刑法"谦抑性"理念,从合目的性、相关性、科研经费"公共财产"部分排除角度出发,限制违规套取科研经费行为的入罪范围,同时提倡科研人员犯罪刑事责任"轻缓化"。  相似文献   

2.
套取并占有科研经费的刑法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祥 《法学论坛》2016,(2):145-151
套取科研经费是现阶段科研经费管理中最突出的腐败现象.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进入国有单位管理的科研经费应属于公款,科研人员支取和核销科研经费的行为是科研经费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公务活动的性质,非法占有的套取科研经费,可以为现行刑法中的贪污罪所评价.套取的科研经费的行为不应一律入罪,在仍用于科研项目的情况下,则可以阻却犯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之实质标准的"公务",是一个与公权力相关且体现行为的违法与责任程度的范畴。在宪法教义学视野下,权利与权力之间是互斥关系,解释者不能把公民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行为解释为犯罪,也不得将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行为界定为公权力。科研活动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属于和公权力无关的范畴,公民使用科研经费即使与国家财产权的保护之间存在价值冲突,也不能因科研经费姓"公"而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解释为从事公务,进而将科研人员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4.
《北方法学》2018,(1):48-58
从民法视角观察,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法律基础为科技项目合同,该合同目的并非直接执行公务,合同内容没有给予行政机关以行政优益权,也不涉及公民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故而属于民事合同范畴。基于此,作为合同主体一方的科研人员,其为履行合同义务所从事的项目研究和经费使用行为均不具有"公务"的属性;课题经费经由国家财政划拨给项目组支配以后,也不再属于"国有财产"。因此,科研人员并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贪污罪的主体身份,课题经费亦不构成贪污罪的犯罪对象,对此类案件的处理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违约责任,不宜以刑法的贪污罪加以追究。  相似文献   

5.
张昌民 《检察风云》2013,(12):10-11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犯罪的数量大幅增加,对于科研人才和资金管理敲响了警钟。科研经费被挪用和贪污的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成功申请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往往课题研究都是有经费支持  相似文献   

6.
一、案情简介某县农业局自2003年起违反财经规定,将出租国有资产所得的收益以及用各种手段套取的新型农民工培训经费、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经费等公款放入该局私设的小金库。除局领导班子及财会人员外,其他职工不知道该局设有小金库。  相似文献   

7.
【裁判要旨】科研项目经费具有明确的权属,国家及主管部委改进了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用途,但并未改变项目经费的公共财产性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没有实际发生的费用列入科研项目报销并据为己有的,属于贪污行为。  相似文献   

8.
过去,中国科技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现在,资金到位了,但大量的钱却没有用在正事上,科研经费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相似文献   

9.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及其危害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采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商业道德的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损害国家、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在这一不正当商业行为中,行为人不是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靠质量和信誉进行诚实经营和公平竞争,而是釆取其他非正当手段进行经营或超越国家法律规范从事非法经营,所以其手段的违法性和反道德性构成了这种竞争行为的不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王天正 《检察风云》2013,(12):11-11
这些涉及科研经费的职务犯罪案件,虽然犯罪手段和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利用了手中的"权力"换取了不正当的"对价",或是以权谋私,或是权钱交易。权力被滥用的原因,其实是众所周知的,那关键在于缺乏监督。  相似文献   

11.
法律认可并保护正当的低价销售行为,但对于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将严格禁止。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进行法律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行贿罪中不正当利益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界定行贿罪中的不正当利益,关键在于解决不确定利益的性质和归属问题。由于不确定利益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它必须与取得的手段结合才有现实意义,因而手段对于其性质具有决定意义:当它与正当手段结合就是正当利益,当它与不正当手段结合就是不正当利益。从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三款规定的内部联系看,将不确定利益归属于不正当利益完全符合立法本意。从现实情况看,行贿案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谋取不确定利益,如果将其排除在不正当利益之外,将使行贿罪虚置,于司法实践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13.
贿赂犯罪中“不正当利益”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在相关贿赂犯罪中,"不正当利益"的实质是欠缺合法性的利益。抓住这一实质,在对利益从合法的程度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将不正当利益界定为两类:非法利益和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的不确定利益。  相似文献   

14.
正当经营的互联网广告已成为广告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互联网企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领域,对此类互联网广告进行拦截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势必有碍行业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已有多起司法判决对广告拦截行为的违法性进行了认定,但广告拦截软件/插件(下统称为“插件”)的开发市场却仍呈“雨后春笋”之态势.同时互联网广告并非广告市场野蛮生长的伊甸园,只有正当经营的互联网广告才应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而对于何为正当经营的互联网广告形式,在理论研究上仍乏善可陈.通过产业研究分析并确定正当经营的行为类型;通过竞争法理论研究,分析并认定此类竞争行为的违法性,并最终在相关立法层面界定合法行为边界,以防相关企业触碰法律红线,有效维护互联网广告市场竞争,应为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挪用千万元科研经费"一事,体现了科研腐败的病灶主要体现在经费分配不公和管理过度官僚问题上。经费分配不够合理是主因。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付,而行政化的政府却无法应对专业化的科研,政府没有能力判断应该将经费拨付给谁、支持什么选题以及课题最终成果价值如何。经费管理的过度官僚化是促进因素。在课题立项、经费拨付之后,许多学者面临课题经费"难花"、  相似文献   

16.
吕伟华 《法制与经济》2010,(14):104-105
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学校固定资产的一部分,应纳入学校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偏差和相关制度不完善,致使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出现了账账不符,有账无实等现象。加强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需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增加管理手段等方面着手,使科研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案情简介 某县农业局自2003年起违反财经规定,将出租国有资产所得的收益以及用各种手段套取的新型农民工培训经费、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经费等公款放入该局私设的小金库。除局领导班子及财会人员外,其他职工不知道该局设有小金库。2003年至2005年3月间,杨某担任该局局长。2005年3月当杨某得知其将不再担任局长后,便召集局领导班子成员副书记阳某、副局长韦某、陈某及局会计唐某,表示要将小金库中的款项作为福利分发给班子成员及财会人员,上述人员均没有异议。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科学基金管理程序法的滞后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科技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科技政策的有效执行以及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在法律法规的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科学基金管理法规运行中的违规行为尽管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无论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与科技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投入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开端。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703.3亿元,比上年增加…  相似文献   

19.
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界定关系着行贿罪的定罪量刑,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关于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界定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结合"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相关规定和解释,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含义、范围意义认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刑法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基础和丰富的资料,为司法实践中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羊春乔 《检察风云》2013,(12):14-15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然而,庞大的科研经费往往并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一个几百万元的科研项目最后只换来一两篇垃圾论文的实例举不胜举。防止科研经费"跑冒滴漏",遏制科研经费腐败,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推进"阳光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