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的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央设有御史府、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等职位来职掌监察,而在地方秦朝时有监御史,汉朝时演化为刺史。此后的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当中,这套由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制度因给皇帝带来益处,得到皇帝的重视而得以延续。本文试图从监察制度这一视角来分析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在以皇帝为最高权力中心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顺治末年,清代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力交给总督、巡抚。这不但打破了历代行之有效的监察与行政并重的权力平衡体制,在封疆大吏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进而使得中央对地方最高官员的监察处于制度性缺失的状态。这是清代中叶社会危机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中央地方间权力运行规则是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有必要纳入法治轨道。目前,中央地方间权力运行的法律规则缺失,现有规则(行政系统内部规则和潜规则)充斥着随意性、模糊性和秘密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法治视野下,中央地方间权力运行规则应确立平等、权益保障、公开、理性、效率等价值目标。建立中央地方间行政权力的运行规则,应重点建立利益诉求制度、内部审批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监控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规范和独立,形成御史和言谏两大系统。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诉说着监察制度在维护国家纲纪、纠弹不法,制衡权力方面的重要性,表达着监察机构在运用法律约束权利、规范权力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表现出的理性和积累的经验教训对现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机构独立和体制完备等特点,也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刺史制度的演变政治学原理认为,分权制衡的各方天然具有反制衡的离心倾向,问题的关键在于:制衡的机制是否具有调节这种矛盾运动的能力。我们研究刺史制度,就是要通过考察它的演变历程,探究刺史在制衡地方权力方面的制度设计得失。1.刺史与监御史的制度比较。刺史制度是从监御史制度发展而来的。从形式上说,它们都是中央派员监察地方的巡视制度,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监御史和刺史都不是地方官员,而是分属于御史大夫和丞相两个不同系统,由中央垂直派遣和管理的官吏,任务是监察地方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监察制度在中国封建国家政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史上长足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继承了隋唐的监察制度,而且还依据时代特色深化了监察体制原有的基本内核,它汲历代监察制度之精华逐步发展为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其虽是为专制皇权服务,但作为集千年监察经验与丰富内涵的璀璨明珠,为当代社会监察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改革经验和历史依据。本文以古鉴今,通过对宋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内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出新时代社会监察需借鉴的合理内核与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夏商草创,秦汉形成之后,历代相袭。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尽忠职守,防止其违法失职和权力扩张,建立和发展监察制度,形成严密而完备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管创立、承袭和发展并完善这一制度的统治者们的初衷如何,但这一制度确实起到了监督百官,弹劾、纠举违法失职行为,保证官吏忠于职守、忠于皇权,规谏帝王失误,调节和制衡国家各机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整饬吏治,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世界人类文明武库中具有独创性的瑰宝,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建筑在国家政权机构领域内的“万里长城”。这样的评价是一点也不过誉的。 纵观沿续数千年的中国监察制度,其组织机构、人员品位待遇、职掌范围及权限大小等方面在不同的朝代  相似文献   

9.
加强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的协同联动,是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之间存在深刻的系统关联,民主监督是促进国家监察全面覆盖和监察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支撑保障,监察体制改革也为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提供了有力契机。当前,由于监察体制改革的"未完全定型化"、民主监督在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短板、民主监督与国家监察相互衔接的制度设计不够清晰、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之间的协同联动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二者协同联动,凝聚监督监察合力,需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配套制度改革,完善监察权全面覆盖的制度机制,加强国家监察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相互衔接;需要加强民主监督与国家监察的制度性互联互动,提升民主监督实效;需要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制度机制,破解内部监督制度体系建设滞后、组织建设滞后、内外衔接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监察制度在新中国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其中经历了确立、调整、重建、深化及改革五个阶段。以近期监察体制改革为分界,根据宪法上的地位标准,可将1949年至2017年的监察制度界定为政府系统内的行政监察范畴,而2017年以后的监察制度属于自成系统的国家监察范畴。行政监察向国家监察的嬗变中呈现出四方面态势:从分散到统一的制度体系,从同体监督向异体监督的职权转型,从单一到全面的监察对象,从行政管理科学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变革。新时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一是适应民主政治之下的权力监督模式;二是注重"后监察法时代"的法治建设;三是留意整合式监察在实践中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监察与监督制度的天生缺陷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与监督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对权力行为主体的监察与监督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于不同层次的权力行使者,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都要实行监督;其二,监察与监督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的:既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也包括权力、司法、行政等系统的相互监督,还包括系统外整个社会的监督,即拥有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如社团组织、大众传媒及公民的监督等。监察与监督的权力应掌握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手中;其三,监察与监督的权力应该独立于并且能够制约最高权力;其四,监察与监…  相似文献   

12.
苏联国家监察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列宁时期监察制度的创立、斯大林时期监察制度逐步发生畸变和斯大林之后国家监察制度的调整。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受政治神秘主义的支配与操纵,人民监督作用有限。其启示意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讲权力的监督,也要讲权力的制约;国家监察机关必须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需要加强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上权力监督的特点(一)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组织独立、自成系统、垂直管理的权力机构我国古代社会,自秦朝起,为了确保皇权专制统治,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于是产生了权力监督机构和权力监察制度。在封建时代,监察权是封建皇帝君权的集中表现,是君权的延伸,本质上是对封建官僚们的一种按“御旨”的控制。其目的是通过“治吏”以治民。历朝历代为了不使皇权旁落,极其重视发挥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赋予其特殊的地位和相对独立的权限。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大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皆…  相似文献   

14.
监察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古代监察机关,通过建立遍于全国的监察网络,统一行使监察权,不断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同时通过实施立法监察、行政监察、司法监察,不断扩大监察权力,实现了监察对象的全覆盖,形成了扼制官吏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中国古代监察法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和中华法系的重要表征。监察法的发展和监察机关权力的演变是相向的,同时也为后者开展监察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可为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国权不下县"的状态被打破,国家权力开始向乡村社会下沉,中央政权通过建立区乡制度、重建保甲制度以及通过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博弈攫取乡村社会的统治权,对乡村社会进行官治。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以多元化的形态存续和发展。中外监察制度在不同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下,发展特点差异显著。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意在"彰善瘅恶,激浊扬清",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愈发附着于专制皇权。西方监察制度的古希腊源头有着"分权与制衡"的理念,经中世纪的消沉,直至近现代,才得以普遍确立和发展。民国"五权宪法"意图将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置于西方"三权分立"政治模式之上,却忽略了基本国情。这些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构建监察权力法制化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与香港特区的权界中,中央掌管国家政权,权力范围包括香港的外交权、防务权、缮本_法》的解释权、《基本法》的修改权、任免行政长官与主要官员的权力和在香港实施全国性法律的权力;香港特区行使地区治权,权力范围包括广泛的立法权、独立的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以及有关的对外事务;中央掌管的国家政权和香港特区行使的地区治权之间存有层次之分和范围之别。  相似文献   

18.
乡级政权主要由三大部门构成。即作为权力机构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执行机构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乡镇委员会。三大部门各有分工、相互连接 ,共同构成我国的乡级权力体系。目前 ,我国乡级权力体系的现实运作状况较成文制度安排丰富得多 ,也复杂得多。只有充分了解乡级权力体系的实际制度安排 ,才能真正掌握乡级权力体系的全貌 ,而且从二者的差距中找到制度创新的科学路径。(一)乡镇党委权力过分集中。从决策机制上看 :所谓乡镇决策是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政府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上级机关的指令与本…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监察是制约行政权力的重要机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在制定中国行政监察制度改革的相应对策时,要着重明确权力来源、重建监察体制和加强监察工作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监察委留置权是我国法律创建的一项新型权力,具有本土化的原生因素,对其界定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并遵循法治规律。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权结构形式,简单套用西方"三权分立理论"对监察留置进行定性分析显然充分性不足。在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进程中,监察留置作为一项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必须遵循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以及比例原则。通过规范分析和实然考察的方法对监察留置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后,笔者指出:可通过明确检察官刑事强制措施审查期间、引入检察官提前介入调查机制、组建专业化审查起诉团队和构建诉讼化的审查起诉听证机制等方法,促使监察留置与审查起诉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