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历经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 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留在福建的红军一万多人,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发扬古田会议精神,继续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相继建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主力长征共有五支部队: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60年前的10月9日和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在三大主力会师前,红军长征的各部队还有七次中小规模的会师。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福建是红军主要发源地和长征出发地之一。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福建的建宁、泰宁、宁化、清流、连城、上杭、龙岩、永定、归化(今明溪)、长汀、武平,以及崇安(今武夷山)、光泽、邵武、建阳、浦城、将乐、沙县等县,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追思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举世无双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积聚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铸就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地最多、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推出 "专题策划",旨在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陇原。  相似文献   

6.
石仲泉同志在参加福建宁化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活动时说:宁化对中央苏区的存在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第一、宁化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它属于“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要地,是与国民党军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因而成为中央苏区坚持到最后的8个县之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举世无双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积聚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铸就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地最多、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推出 "专题策划",旨在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陇原。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举世无双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积聚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铸就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地最多、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推出“专题策划”,旨在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陇原。  相似文献   

9.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举世无双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积聚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铸就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地最多、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推出 "专题策划",旨在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陇原。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是中央苏区松毛岭保卫战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松毛岭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保卫战,敌强我弱,凸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严峻形势;温坊大捷,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顽强固守,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保卫战,是一部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永远铭记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为支持这场战斗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今年十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我省的长汀、宁化是部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福建有三万多子弟兵参加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还有部分红军健儿在当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从战略上支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并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斗旗帜。为了学习和宣传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广大人民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12.
陈弘君 《广东党史》2016,(12):39-40
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粤东北苏区更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红军长征首先顺利经过的省份。广东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东曾是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粤东北部分区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  相似文献   

13.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的粮食工作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央红军长征前,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闽西人民倾其所有供应粮食,满足红军需要,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强后盾。因此,本文拟以永定为中心,考察长征前闽西苏区的粮食问题,对于弘扬苏区革命传统、推动新时期的粮食工作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一、中共永定支部的成立与财政、民生概况根据土地革命前的统计,永定有49514户、201486人,境内丘陵山地多,平原谷地少,山田  相似文献   

14.
张进海 《共产党人》2006,(21):40-42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宁夏师范学院就在这个喜庆的日子成立。用“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学院的校训,就更加具有特定的含义与精神内涵。一、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1.“不到长城非好汉”产生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旬,毛主席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途纵横11个省,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爬)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和万水千山。当长征接近胜利时,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狂轰滥炸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抢占先机,登上了六盘山。登临山顶后,毛泽…  相似文献   

15.
《思考与运用》2006,(10):F0003-F0003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我们重温红军长征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弘扬光耀千秋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全市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新长征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追求光明与理想而进行的长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号召全党要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宝库,长征精神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一长征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相似文献   

17.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组织策划了长征专题——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旨在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开展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精神, 结合我省实际,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共福建省委老干部局、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19.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组织策划了长征专题——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旨在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20.
施一夫 《新湘评论》2006,(10):14-16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组织策划了长征专题——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旨在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