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历来是古人四时赏心乐事所在。无论是对窗观雪,还是踏雪寻梅,抑或是煮雪烹茶,都给寻常生活平添了无尽风雅趣味。吟诗弄赋雪落之时,远山素白,近水素净,文人雅士面对此情此景,自然少不了吟诗弄赋。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纵览》2007,(4):14-17
叶剑英既是一位叱咤风云大智大勇的著名元帅,又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儒将,可谓文武双全.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倥偬间吟诗作赋,言志抒情,诗词多豪迈之气,却也不乏婉丽之笔.  相似文献   

3.
世声     
《党课》2014,(5):128-128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至二世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官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似文献   

4.
渴望阳光     
渴望阳光王锦春真理是朴素的,一句“万物生长靠太阳,”简单平直,却是颠扑不破的。阳光之于自然万物,是生机与活力之源;阳光对于万物之灵的人,更有着割舍不开的情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春日融融地上暖,竹芽出土兰心短,草堂晨起酒半醒,家僮报...  相似文献   

5.
梁武帝积极兴办学校,倡导讲学活动,实行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编纂五礼,这一系列措施促使魏晋以来式微的儒学得以复兴。梁武帝开创的"三教同源"说为儒释道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树立的三教兼修的范式则在实践上为儒释道融合开辟了道路。梁武帝经常召集文士吟诗作赋,晋升诗赋优秀者的官职或赏赐金帛,同时重视整理和编纂典籍,从而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的昌盛。五馆、经学策试、官班制等制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促成了寒庶阶层的崛起,推动了贵族制向官僚制的演变。梁武帝的一系列举措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话说藏书     
快乐大叔 《党课》2013,(15):94-96
公元554年11月,南梁国都江陵城破,梁元帝萧绎做的头一件事不是从暗道逃走,也不是仗剑与敌一搏,而是急急火火跑到藏书楼上,一把火烧掉了自己苦心收集来的藏书14万卷。据说萧绎一边烧一边痛哭,并欲与他的藏书一同化为灰烬,幸被左右拦住。有人曾把萧绎比作古代第一书痴。《资治通鉴》就记载:“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南梁承圣三年,西魏围江陵,萧绎晚上巡城时,“犹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睡着觉还让人给他读书,读错了他还知道,敌国大军攻城间隙,他还于城头吟诗作赋,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弱冠之年,给自己改号为"涤生",以求改过自新。十年过后,他从苦读的考生变成了入直的翰林,可是反躬自省,发现身上毛病不但涤除未尽,反而越来越多。于是痛下决心,勇猛改过。贪睡恋床,不能黎明即起,他就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喜欢吟诗作赋,寻章摘句,而没有把精力用于经史等有用之学,他认为症  相似文献   

8.
贵阳赋     
城市展现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辉煌,但自建城600年来,贵阳尚无一篇赋文歌咏之,深以为憾。贵阳有美丽之自然风光、深厚之历史基础、难得之天然气候、和谐之人居环境,有感于此,作《贵阳赋》。  相似文献   

9.
治心养性,要在读书。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干部该读什么书?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胡长清爱看书。他经常看的是《肉蒲团》、《素女心经》、《金瓶梅》,结果荒淫无度沦为阶下囚。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均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读书不学习,沉迷于官欲,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官  相似文献   

10.
先秦民本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发展成熟于春秋战国,最终在先秦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先秦民本思想提出了“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制民之产”、“民心向背”等重要思想。虽然由于阶级属性,它们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不能说明先秦民本思想不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后唐庄宗李存勖奉父遗命,东征西战,平定天下,“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但李存勖在完成大业之后,却一心享乐,不思治国,溺爱伶官,最终众叛亲离,死于伶官之手,“为天下所笑”。对这一结局,欧阳修在《伶官传序》里作了这样的总结:“ 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是指沉迷不悟,过分。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多种满足,但是超过正常的限度,一味沉迷其中则会走火入魔,失去理智,导致悲剧的结局。   且不说后唐庄宗溺爱伶官导致亡国身死,就说当今社会,昔日“功臣”因所“溺”而致身败名裂的事也比比皆是。原红…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笔者在观看一部警示片时听到这样一句话:“领导干部既要干成事,又要不出事。”笔者闻听之后,颇觉这个“干成事”与“不出事”的提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干成事”,这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也是每位领导干部自身应具有的“本钱”。否则,不“干事”、不能“干成事”,当一个“昏官”、“庸官”、碌碌无为之官,还有什么资格坐在领导席上?应该说,我们的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想干事,也都能干成一些事的。不干事的官不能说一个没有,但为数极少。细细观察、仔细分析一下当今一些领导干部的“干事”,你就会发现,“干事”目的不尽相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事”为国为民的是绝大多数。但“干事”为自己的提拔、  相似文献   

13.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好奇。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知马?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人物传记类的,小说类的,历史类的,哲学类的……我书橱里塞满了各种类型的书,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最初,我只是抱着好奇之心。但读着读着,我便开始“羞愧”起来。  相似文献   

14.
漫谈读书     
说起与书结缘,很大程度上与进大学时被调剂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为此我还一度消沉。然而与这些文学类专业书籍相处久了,发现其中充满智慧、趣味和独特的美。"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能使人气度高雅,鼓舞你热爱生活,美化生活。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气,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读书之时,要少一份负担,多一份品味。不能把读书当成一份任务,机械地完成,而是要把读书当做一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了一种“跑官要官”之“病”。尽管党多次强调反对“跑官要官”,可是此风屡刹不止,并有发展蔓延之势。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染上了“跑官要官”之“病”,固然有个人党性修养锻炼不够,党风不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不严这些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健全。党的十四届四中  相似文献   

16.
实勤韧     
近来,读书之风大盛,特别是高等学校学生,在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思想鼓舞下,如饥如渴地勤奋学习,潜心钻研。真是一片大好形势。多读书,迅速掌握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文明的尖端,自然是党和祖国的要求,也是同学们自觉的愿望,这是极好的事情。可是,有些同学却恨不得一下子把知识的宝库吞到肚子里,见什么抓什么,有的甚至当真废寝忘食起来;一些高年级同学更是鉴于毕业在即,在痛感学习不足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一些洁身自好的官员,往往会自撰一些对联,或题在府衙、楹柱,或写于厅堂、家门,既用于自励自勉,又便于让世人监督,其中虽然不乏自我标榜者,但的确也有一些对联颇具真知灼见,颇能发人深省。河南内乡县衙的三堂檐柱上有一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勿荣,失一官勿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告诫为官者要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忘记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明代吏部尚书王恕自署门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当时,官场上馈送金钱礼品之风极其…  相似文献   

18.
在面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明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官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当前依法治官的主要途径又是什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依法治官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要法治,还是...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听到有人议论:在检查学习教育效果时再不用查"本"了,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变化,也是务实之举。但是,不要求"留痕",个人就不用记读书笔记了吗?非也,记笔记是深化学习烙印、强化消化理解的有效方式。形式主义固然需要破除,但把记学习笔记视为形式主义弃之一旁,是不足取的。读书学习不仅要眼到、心到,更要手到,这是古而有之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  相似文献   

20.
熟读经典     
正熟读经典,就一定要读进去,就一定要消化,转化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柢。滋养人精神最基本的途径是读书。多读书是一个被实践证明的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读得多中春风化雨、渐入佳境。欲吟诗者,熟读唐诗;欲悟人生,熟读经典。经典是经岁月风雨、千锤百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