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清政府与泰国中华总商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 18 6 0年起 ,清王朝在它的晚期 ,改变了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态度和政策。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 ,就是鼓励和提倡华侨华人在定居地广泛建立中华商会 ,以促进当地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 ,商会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根本上说 ,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清政府“振兴实业”新政的产物。①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传统是重农抑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 ,商人居于末位。历代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以农为本”的重农轻商政策 ,以维护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这个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直到鸦片战争后 ,西方国家用…  相似文献   

2.
《海内与海外》2006,(3):F0002-F0002
本刊讯应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意大利热那亚华人工商联谊会和罗马浙江联谊会邀请,北京市侨联组建了中国北京侨联艺术团,由中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侨联主席李昭玲带队,一行14人于2006年2月3日至16日,赴法国巴黎、意大利热那亚、艾米利亚、恩波里、普拉托、萨萨里、卡利亚里,罗马  相似文献   

3.
“粗赖”,是马来西亚华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意思是亲戚、亲人。有人说是客家话,有人说是马来话,我没有考证过。不过在马来西亚,不仅客家人会讲,广府人、海南人、福建人,甚至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讲。1998年7月9日,我第一次重返马来西亚,在新山一家餐馆里用餐,服务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连声说我是“粗赖”。一声“粗赖”,蓦然唤醒了我在马来西亚生活时的许多记忆,使我有着久违了的感觉,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今年6月16日———27日,我与哥哥黄辉华结伴第二次重访马来西亚。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经常回中国来寻根问…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在推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绩效的功能角色主要有:扮演中马文化交流的信使和中国外交理念及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成为架起中马双边经济合作的桥梁。不过,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方面也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如华人群体对南海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刚性矛盾的无能为力、其政治及社会影响力受到种族意识的干扰、对“中国”法统问题存在认知差异以及马华社会长期出现的分裂现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的华人少数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少数民族问题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只想概括地谈一下这些华人少数民族是什么样的人和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论文的后半部分,我将探讨他们与当地多数民族之间关系的一些重要方面,以及在东南亚的新国家中,他们归属于那些多数民族的有关问题。不首先了解这些华人少数民族是些什么人,他们有多少人,他们以什么方式组成一个社会或许多社会,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他们感觉自己将来有些什么选择等问题,就来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人占其总人口的34%,年龄大一点的华人购买中国工艺品的欲望很高,他们希望买到货真价实的中国货,以此来寄托对中国的思念。这部分人在购买工艺品时,非常注重产品是不是真的从中国本土来的,有没有中国商标,如紫砂壶在马来西亚很受欢迎,但壶底一定要有“中国宜兴”的刻字,字迹如不清晰就很难销出去,一些中年人在买中国工艺品时,常常讲,他们爷爷是“买猪仔”(即卖苦工)卖过来的。  相似文献   

7.
“旅荷华人联谊会”成立20多年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荷兰华侨、华人服务,作出了许多成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从广东、香港来到荷兰谋生.他们几乎全是青年男子,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只盼望在异国他乡拼搏几年之后,就能够“衣锦还乡”.可是,事非所愿.战争爆发了,联系中断了,家乡变样了,观念改变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国度,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小家安在了这个美丽而又陌生的郁金香之国,原本“随波漂流的过客”人籍成了“荷兰国民”,“他乡”成了数万中国人的第二故乡.到了…  相似文献   

8.
侨界动态     
正李卓彬会见爱尔兰科克华人商会访问团4月3日上午,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在中国侨联机关会见了以林雄为团长的爱尔兰科克华人商会代表团一行。李卓彬首先代表中国侨联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询问了爱尔兰和科克市有关情况,尤其是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情况。他指出,经过几十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相似文献   

10.
就叫我“阿松”好了 认识徐存松先生是在10年以前,这个只有35岁的浙江温州小伙子,已经侨居意大利15年之久,从在中国餐馆里“打工”开始,后来当上了餐馆的老板,接下来又做了为发展中意贸易而建立的意大利比诺公司的董事长和中华欧洲联合商会的会长,以及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工作顾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常务委员、北京市侨资企业协会的副会长。为此,我很想见见这位年轻有为、很有特点、很有前途的华侨领袖。记得,那是在方庄的意大利比诺公司驻京办事处。  相似文献   

11.
俄国人在远东地区建立定居地以来,华人劳工、商人一直是当地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为伯力和海参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俄国政府试图限制他们,但是同时也依靠他们建设铁路、开展小额贸易和服务行业。华人和华商的存在说明了俄国阿穆尔边区政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在南洋和南洋以外各地,华人各个时期曾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1740年巴达维亚和1969年吉隆坡的反华暴乱,只不过是第一次和最近一次当地人残暴袭击华人的较大的例子。更常见的是,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通过实行各种职业的“国有化”,对华人采取法律的限制。一些国家还要求华人澄清他们的公民身份,在中国国籍和当地国籍之间进行选择,某些国家甚至强迫他们成为所在国的公民,如同1978年越南当局所做的那样。  相似文献   

13.
在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华人经济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里所说的“华人经济”系由(1)中国大陆经济、(2)中国大陆外华人经济组成,后者又包括①香港(已回归)、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及台湾的中国人经济、②海外华侨华人经济。 从狭义上看,也许只有海外华侨华人经济才能称为“华人经济”,但由于它们相互联系着,所以从广义上进行探讨。这里不单就华人资本的动向,而是更广泛地进行观察。 虽说经济危机,但并非亚洲经济全都陷入了危机,仅从经济增长率及其他宏观数字来看,中国和台湾莫如说经济情况良好。新加坡虽然情况不好,但与其他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4.
大卫·吴在七十年代初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论述这个问题。本书是作者对这个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吴运用历史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调查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少数民族的历史,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华人适应当地环境的方法。他发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侨”(人数仅有三千人)过去能够保持住他  相似文献   

15.
一  在 1999年 7月仲夏举行的浙江省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期间,记者在会场杭州之江饭店采访了大会海外来宾、省侨联海外顾问季志海先生。   这是一位明眸皓齿、举止有礼、仪表堂堂的身高 1.8米以上的中年男士。我们交换了彼此的名片。我看到,季先生的名片上,赫然印着意大利和西欧官方三个职衔:“意大利弗利市政府外籍常务议员”,“意大利弗利市第一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委员”,“欧盟第五总处 F移民计划文化联络员”;名片上还印着侨界两个社团的职务:“意大利东区华侨联谊会副会长”,“意大利华侨华人友好协商会主席”。经省…  相似文献   

16.
印尼经常有人称华人为“经济动物”,或把华人说成满身都是流着经商的血液,从印尼华人的历史来看,印尼许多华人经商,是因为环境使然。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各朝代政府都是实行“抑商重农”的经济政策。二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也使中国人产生“轻商”的思想,社会职业的排列是士农工商,商排在末位。早期在印尼定居的华人,也不是全部都经商,阿拉伯旅行家马素提在《黄金牧地》的记载,公元943年就看到苏门答腊南部的华人是在务农的。  印尼华人的商业经济是在十二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十二世纪印尼与中国发展商业贸易关系,中国商船…  相似文献   

17.
许亮 《西亚非洲》2023,(3):51-73+156-157
非洲华人是中非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一些华人因其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获封酋长称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至少有24位华人在非洲获封酋长,集中在西非国家。华人酋长主要从事工程建设和个体工商业,属于广义上的发展型酋长,具体可分为“基建酋长”“侨领酋长”“个人商业酋长”和“文教酋长”四大类型。华人获封酋长离不开他们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但东道国酋长制的开放性和吸纳能力也同等重要。加纳和尼日利亚等国出现的“发展酋长”“海归酋长”以及“移民酋长”等新机制在吸纳外籍酋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非洲社会对华人酋长的反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在履职状况、获封原因以及外来者身份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华人酋长需平衡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履行好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职责,并做好正面宣传,进而更好地促进中非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0月,我们访问菲律宾时,华侨、华人热情款待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菲律宾有不少华侨,华人。一般的说法是,现有五、六十万华人,其中绝大多数加入了菲律宾国籍,尚有一部分人保留中国国籍。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两省。 华人移居菲律宾的历史很久了。据说,在西班牙人入侵以前,已有华人到菲经商。不过人数不多,定居当地的更少。西班牙统治时期,到菲华商  相似文献   

19.
背景:促进在中国的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初,“网络”对华人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期间,学术研究开始极力认为,华人移民正在通过种族关系网进行联络,从而将大量资金投向中国。它们创造出了诸如“华人社会”(Chinese commonwealth)①和“全球性族群”(global tribe)②等术语来形容具有“共同文化”③的各个企业之间的这种所谓的“商业关系网”④。这种关于广泛的华人商业网络的观点,还可以归因于某些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广为宣扬的言论。出于他们各自的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  相似文献   

20.
制衣业作为美国华人社会的一大经济支柱,在美国华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回顾其发展历程,对于更好地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华人制衣业在美国具体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的出现是与早期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相关的。19世纪以前就有不少华人来到美国,他们分布在美国东西海岸。这些移民中有一些人开始从事制衣业,如广东“四邑人”在裁缝、修理、修补和屠宰业中占支配地位,中山人则垄断水产零售、缝制女服和园艺。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大量华人来到美国西海岸,西海岸华人制衣业相应发展起来,尤其是南北内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