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     
《群众》2007,(10)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感恩的至高境界。感恩是心田流出的蜜汁。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感恩,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并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这些话虽朴实无华,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感恩固然是普世的价值,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不胜枚举。也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成语,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饮水思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积淀成一种报恩文化。报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愫,值得大力的提倡和弘扬。但是报恩文化也并非没有可讨论的地方,古人云"不受嗟来之食",就是说不接受轻蔑性的施舍。从施  相似文献   

4.
感恩,是千古传承的美好品德。中华民族素有24孝的传说,又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训导。感恩是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一代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中华民族传诵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是西方的感恩节,传递的都是知恩图报的美德。然而,随着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不断升温,感恩美德正在被他们淡忘。我们不得不深思: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感恩教育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感恩无节     
叶落归根,是绿叶对大地的回报;鸟反哺、羊跪乳,是动物的"孝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类永怀的一颗感恩之心。在西方,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其重视的程度,堪与传统的圣诞节相比。其实,对于经过儒家文化熏陶的国人来说,感恩无节,因为它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天,感恩就是一种品德,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名言,深得民心。所以,当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未能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  相似文献   

8.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我们非常城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9.
11年间资助178名贫困孩子的“爱心大使”丛飞,在躺在病床上时,依然接到“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这样毫无一点感恩之心的催款电话,多么令人心寒。古人云:“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只有常怀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0.
黄夏年 《传承》2011,(16):48-49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佛教报恩思想的标志。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佛教传统伦理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一。中国人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就是说受惠于他人,就应该回报,而  相似文献   

11.
上好感恩教育这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情感和行动。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人们在这一天开party,用时令鲜果招待亲朋好友,还送食物给那些饥饿的人,以此来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  相似文献   

1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诗句和格言,学生们的朗朗诵读音尤在耳,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的一些言行,体现出来的却是与此要求截然相反的不良品行——感恩意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13.
刘建明 《前进》2012,(4):56-56
领导干部身处领导岗位,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要想加强官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彰显人格魅力,笔者认为,学会“五知”就显得必不可少。要知恩图报。领导干部从出生到成长,在其人生旅程中,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同事的帮助,更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理应对此铭记在心,懂得感恩,学会回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讲的都是人要学会知恩报恩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清粼粼的河水,翠森森的芦苇,躬耕不辍的乡亲……卢建华从江苏省通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岗位退下来的5年间,魂牵梦萦的仍是一片故土——通州市石港镇五窑地区。“五窑地处水网地带,过去无船不行。而今交通有所改善,但仍然比较偏僻,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我在家乡工作了20多年,从村干部到乡党委书记、区工委书记,是父老乡亲哺育了我,党组织培养了我。滴水之恩我理当涌泉相报,为改变家乡面貌尽力,也圆了自己感恩的梦。”卢建华深情地说。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8,(23)
正11月9日,四川省台办主任罗治平、省台联会长刘琪一行到结对帮扶的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德威乡桤木林村开展美籍台胞俞洁女士暨北京张琪岭服装公司献爱心活动,为该村老、弱、病、残家庭及贫困家庭学生送去每人1000元共计2万元的爱心捐助款以及适龄儿童服装53套。村民们衷心感谢台胞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绝不辜负这浓浓的真情和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8)
正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人生财富: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窃以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乃诚信。子曰:弟子,入则考,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特别是当一个人的政治生命获得挽救后,当事人及其亲属尤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更是铭记在心,终身难以忘怀。今天,笔者所记叙的即是跨越40年的谢恩之旅的感人一幕。  相似文献   

18.
甘毛文  刘秀玲 《传承》2011,(6):48-49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佛教报恩思想的标志。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佛教传统伦理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一。中国人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就是说受惠于他人,就应该回报,而  相似文献   

19.
别样感恩     
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有恩必报”是国人的传统美德。可是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一些人,施恩并不望报,报恩者无法直接回报。便将恩惠施于他人.施于社会,凸现出感恩的大境界。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大学新闻专业临近毕业时.到省城一家报社实习。当时这家报社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工作设施欠缺,五六个编辑挤在一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刚到报社没住房,在外租房,省城房租贵,我这个农村来的穷学生哪能租得起?报社办公室就把一间存放报纸的资料室腾出一块地方让我住。  相似文献   

20.
海剑 《人民公安》2008,(6):25-29
徐德馨痛哭失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没有希望他们报答,可他们怎么忍心伤害我的女儿。这到底是怎么了?这些年轻人怎么变得这么冷酷这么可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