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牟寻是南诏崛起后的第三代王。他在位三十年,政绩不少,而其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是实现了贞元年间南诏与唐朝的和盟,本文拟就此作一讨论。(一) 大历十四年(779年),二十一岁的异牟寻登上了王位。这时,南诏与吐蕃的关系正面临一个转折。南诏在天宝十一年(752年)走上依附吐蕃反唐的道路。至德二年(757年)以后的二十多年来,唐朝困于内乱,吐蕃又集中力量争夺河西、陇右,并一  相似文献   

2.
《南诏德化碑》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研究唐史特别是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南诏阁罗凤立此碑于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表明南诏“世奉中国”,辩解他的“叛唐”是出于“不得已”;(《新唐书·南诏传》)后代“归唐”,“但指太和城碑及表疏旧本呈示汉使,足以雪吾前过也”(《蛮书》)卷3)。从而在他的继承者异牟寻时,南诏又归属唐王朝。《碑》文记述了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植下统一  相似文献   

3.
阁罗凤是南诏历史上一位显赫的君王。在《德化碑》里,阁罗凤自称是“大唐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之长子”,亦即皮逻阁即蒙归义的长子。但细考有关历史文献并对大理某些文化遗迹和民俗学材料加以研究,我们认为皮逻阁并不是阁罗凤的生父,阁罗凤的生父应是迢赕诏主丰咩。兹不揣浅陋,缕述如下,以就教予治南诏史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南诏自细奴逻至阁罗凤,统一云南全境,自上而下建立了统治机构,摹仿唐制进行管理。到了异牟寻时期,与唐室和好,加强了同西川的关系及与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人(如郑回)参与南诏最高决策活动,汉族移民后裔杨、段氏等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强,这对异牟寻放手强化封建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不可避免地给南诏带来了新的危机,一是熟习封建关系,且极力推行封建制的贵族势力日趋膨胀,乃至形成能够左右南诏政治的力量,构成对南诏王族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南诏在其后半期(九世纪后期),频频使用武力进攻周围地区。其主要对象,一是今缅甸北部的骠国;二是当时的中央王朝——唐朝。笔者认为,无论从南诏对唐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及其对唐末动乱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来看,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可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除了唐朝官吏的横暴引起南诏反叛的史料记载以及一些学者对整个事件作概述或介绍外,还没有人专门就南诏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对此发表自己一点粗浅看法,探求南诏后半期与唐王朝的关系。 一、九世纪初期唐和南诏的关系 (一)南诏的再归唐 笔者在《南诏国的成立》一文(以下简称“前文”)中曾论述过:唐王朝对云南政策的转变,带来了南诏王蒙氏的兴起。下面,就这一点作些补充。 从唐玄宗开元、天宝前期开始,唐王朝打破了一直沿袭的羁縻体制,以武力直接进入云南。很明显,选在开元年间,是为了同渗透到云南的吐蕃进行对抗而采取的措施。另外,唐  相似文献   

6.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及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唐王朝先后两次发动对云南洱海地区南诏政权的战争。因战争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第一次征战,由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八万进击。南诏与吐蕃联合,大败唐军,唐军丧师六万。三年后,唐又遣侍御使李宓率军十万再伐,全军覆没,李宓阵亡。天宝战争,是唐朝中期西南边疆经营政策的重大失误,对唐朝统治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导致唐王朝迅速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唐初对云南的经营及南诏的崛起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多瘴疠之气。境内种族繁多,…  相似文献   

7.
高适《李云南征蛮诗》作于唐天宝十二载夏,一些论者多引下列史料作为本诗事迹: 《新唐书·南诏传》: 会杨国忠以剑南节度使当国,乃调天下兵凡十万,使侍御史李宓讨之,辇饷者尚不在。涉海而疫死相踵于道,宓败于大和城,死者十八。《旧唐书·玄宗纪》: 十三载六月,……侍御史、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新唐书·玄宗纪》: 十三载六月,……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死之。《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侍御史、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  相似文献   

8.
南诏是祖国历史上,曾与唐王朝共存一百六十余年的地方政权;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南诏不仅在云南地方史上,而且在中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上承汉晋,下启元明,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唐朝西南边疆的地方民族政权,对唐朝的政治也产  相似文献   

9.
唐代和亲政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荫 《思想战线》2000,26(1):106-112
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是国家间在敌强我弱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以有限的牺牲来换取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了唐朝,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唐王朝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回纥、南诏8个族(国)共计和亲28次(其中有一次未获成功),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元末年),南诏在唐王朝的直接扶植下,统一了洱海地区。但滇池地区的“东爨乌蛮” (今彝族先民)和“西爨白蛮” (今白族先民),内部仍然“朋仇相嫌”、“兵戈相防”;它们在行政上也分属于姚州、戎州和安南三个都督(都护)府管辖,很不统一。唐王朝虽曾派中使(宦官)来调解这些部落贵族之间的纠纷以及他们与各都督之间的矛盾,都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杜鲜 《思想战线》2011,37(6):137-138
一、西藏在密教传入云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南诏图传·文字卷》明确指出,天竺、吐蕃、汉地为云南佛教的三大来源。南诏、大理国信仰的佛教被称为"阿吒力教"(以下简称滇密),是因为从吐蕃行化而来的梵僧宣扬的菩萨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滇密的三大主神中,大黑天神由天竺道经缅甸传来,历史较早;作为滇密核心的观音信仰由印度经吐蕃传入大理;毗沙门神祇由伽湿弥罗(克什米尔)和于阗经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近些年,旅游而至旅居,大理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能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融入这里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得益于兼容并包的白族文化. 从唐代起,大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就与中原内地保持着紧密联系.南诏王阁罗凤、异牟寻等都非常向慕内地,并身体力行地接受和学习汉文化,派遣了大量的人到成都学习.这一举措,对大理乃至云南全省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木氏宦谱》部分疑难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川、藏三角区,尤其是神秘的迪庆高原,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唐代,吐蕃在此建立神川都督府,借金沙江吐蕃铁桥与南诏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元代,忽必烈大军兀良合台部又从旦当岭(中甸)济革囊渡江进入云南;明代,强盛一时的丽江木氏土司向...  相似文献   

14.
一、开元战事与唐西南屏障的建立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弃宗弄赞)征服了藏北、西康和青海诸羌部落,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随着吐蕃的外扩,它与唐朝直接接壤,双方利益发生了冲突,战争便成了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公元633年,吐蕃发兵击灭唐的蕃属吐谷浑,唐发兵征讨吐蕃,开始了长达二百年的唐蕃战争。从初期的战争来看,660年至703年,据材料粗略统计,吐蕃侵入唐境或唐附属国约  相似文献   

15.
唐代,在苍山洱海之间诞生的南诏国,是彝族在公元732年建立的。公元738年唐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即云南郡王)确定了南诏地方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地位,一时威名显赫,不可一世。崇拜鲜花的彝族  相似文献   

16.
·背景· 1999年 12月· 云南巍山前新村 [南诏]:古国名。是唐代以鸟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唐初为蒙舍诏,公元649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册封,共254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为郑买嗣所灭。  相似文献   

17.
大唐天宝年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权臣杨国忠两次兵发南诏,均大败而归。吐善乘机而入,册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四十余年后,阁罗凤的利、子异牟寻继承南诏王位——南诏王城,沉浸在上元佳节里,高耸的彩楼上洋溢着观灯饮宴的喜笑声。南诏国师──异牟寻的叔叔举杯对邀两名吐善使吏。近几天吐善就要来册封异牟寻了。一吐蓄使吏遥指全城辉煌的灯火赞道:“王叔佐国有方,才有这样清子世界的良宵美景。”“我,算了吧!”国师林到嘴边,仿佛被什么硬了脖子;“诏王年轻有为,这历史的功劳薄由他来写,我为叔的也光彩啊!”国师的…  相似文献   

18.
西南古道与汉、唐王朝开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开道与开边秦以前,西南边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巴蜀来实现,中原王朝对云南的经略也主要是依托于四川。因而远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一条由成都经雅安、西昌,跨金沙江入云南的古“旄牛道”,便由民间商旅在川西南与云岭高原的平坝高山间踏出。然而,她毕竟只是一条隐没于崇山峻岭充满艰辛的商旅小道。要把云南纳入王朝版图,仅靠这一条商旅小道是难于办到的。秦帝国的建立,实现了大一统统治,使秦王朝得以对西南夷地区进行开发。秦蜀官吏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在  相似文献   

19.
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志》,又有《蛮书》、《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等名称,是唐朝人樊绰所著。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蔡袭代王宽为安南经略使,樊绰为从事。他认识到南诏地方政权和唐朝关系的重要性,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等方面,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参考唐代在他以前去过云南的袁  相似文献   

20.
唐朝人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根据云南史志记述:公元794年,南诏政权置七节度,其中剑川节度领有沙追、讳溺、若耶、细诺邓、浪穹等地。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今天上述的地名多已消逝,惟有“诺邓”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