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日本和中国是综合国力分居世界第1、第2和第7的大国。由于各自国家利益取向不同,三国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同时又存在着战略利益的严重对立。中日美三角关系有三种可能的发展前景:一是中日关系由于共同利益较多而好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形成东亚集团,美国则随着实力的下降而逐步退出东亚舞台;二是中日关系恶化,美国借中日对抗、两败俱伤时,主导亚洲事务;三是中美矛盾激化,形成日美对抗中国的局面,在亚洲恢复冷战。中国应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增加第一种可能成为现实的程度,尽力避免第二、三种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美欧冲突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与法国、德国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冲突。伊战虽已结束,但这种冲突并未消除。美欧冲突的根源与核心不是相互政治文化差异和经济利益争夺,而是其战略安全利益的歧异。只要美国坚持和强化基于独超强势地位的单边主义政策,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会止息,且可能进一步上升与发展。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美欧联盟和整个大国关系势必产生深远影响。美欧冲突的深刻启示是:国际政治的根本驱动力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战略利益;大国之间的根本矛盾是政治权力之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不会自动转化为军事力量,更不能替代军事力量;美欧的矛盾冲突不会形成全面对抗,但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质。  相似文献   

3.
一、“大东盟”形成的背景 “大东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内、外部等诸多因素,是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东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原来分属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东盟和印支结束了集团对抗的局面。政治缓和、对话取代了紧张、对抗,军事对峙让位于经济和安全的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收缩,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大国势力真空”,引起东盟国家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国家徒增担心,害怕中国强大后军事势力会南下填补“力量真空”,从而诱发地区性冲突。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扩大组织,建立起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增强抵御“中国威胁”的力量,并抗衡美、日、印度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求得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此外,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这对于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东盟来说是很不利的。东盟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不得不考虑建立包括印支三国和缅甸在内的某种联盟,以便与其他区域集团和大国相抗衡。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拉美地区拥有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冷战期间,为了限制苏联影响在该地区的扩大,美国不断采用经济援助、政权颠覆、军事征服等"楔子战略",试图阻止拉美国家与苏联接近甚至结盟,谋求联盟预阻目标或分化、削弱苏联在拉美已经形成的联盟关系。由于美国视拉美为"后院",对其战略价值定位较高,加之美国的战略资源投入较多、战略阻力较小,美国在拉美地区针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楔子战略基本取得成效。同时,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也严重地干涉了一些拉美国家的内政,增加了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两种异质意识形态激烈对抗和冲突,美苏均以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自身模式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根本路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与控制构建起来的冷战宣传和心理战形成一条冷战主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对苏联的"一边倒"迫使美国利益防线从中国大陆向边缘撤退,对华全面遏制和抵制共产主义扩张彰显出东南亚华人群体的重要地位,一场针对海外华人群体的以图书为宣传武器的心理战拉开帷幕:一方面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输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汇聚一股"亲西方"的社会潮流并加强之。两相融合在思想和心灵上产生的无形影响力,推动着美国冷战战略在具体层面的实施,维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杨悦 《国际问题研究》2023,(3):74-96+140-141
为更好地开展对华战略竞争,拜登政府从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方面对东南亚国家实施全方位诱拉。出于维护国家政权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平衡大国关系、维护地区安全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考量,东南亚国家一方面积极对接拜登政府提出的各项合作倡议,另一方面也对美国诱拉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诱拉的可持续性问题担忧加剧。从东南亚国家的回应来看,拜登政府在塑造对美有利的地区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和进展,但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有限,尤其是极力诱拉并未改变地区国家大国平衡的战略取向,美国诱其遏华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推动了美国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美国为了反恐需要,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安全关系也因此掀开了新篇章。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东盟的核心成员国,美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安全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地区影响。展望未来,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安全合作仍将继续,但印度尼西亚并不会完全依附于美国,而是争取平衡发展与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的南亚安全形势王虹冷战之后,南亚地区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对抗基本消失,冷战时期形成的巴美联盟抗衡印苏联盟的格局不复存在,南亚国家在独立之后第一次面临由自己来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局面。因此,南亚现虽属于世界不稳定地区之...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大体可以194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7年以前, 苏联 坚持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 实行大国合作;1947年以后, 苏联则坚持世界革命, 实行与西方国家的 集团对抗。共处合作是权宜之计, 革命对抗是长期战略, 但二者都是手段。实行共处合作, 是将意 识形态暂时搁置, 推行革命对抗, 则是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 但最终都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一最高原 则。在苏联的外交目标中, 国家利益居于主要和核心地位, 意识形态只是次要因素。过度追求国家 利益, 使斯大林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原则, 成为苏联霸权主义的理论源泉, 也给苏联的 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加紧布局以中国为指向的“印太战略”。东南亚是美国防范和制衡中国的前沿,也是印太战略布局的衔接点。特朗普政府将东南亚视作中美战略竞争的外线,重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优势和战略主导地位,推动与该地区国家安全关系的发展,大力增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军事援助和防务合作水平,力图打造地区多边安全网络。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欢迎美国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另一方面对“印太战略”中的对抗色彩和遏制中国的意图有所保留和警惕。美国与东盟的安全关系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中国需重视并提升与东盟的军事外交关系,疏解美国战略调整带来的压力,努力把中国-东盟关系打造成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压舱石。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入主白宫一年里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与东盟合作的举措: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表明其加强对东南亚地区影响的决心。积极促进湄公河地区的发展目标,以冀对该地区产生较大影响。首届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召开,标志着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美国调整东南亚政策有着把东南亚作为重返亚洲的第一块基石、获取较多经济利益、抵消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等考虑;东南亚国家出于为东盟提供安全保障、希望维持地区"大国力量平衡"和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获得美国支持等目的也乐见其成。美国加强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可能会对东盟、东亚合作以及中国外交产生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后苏联空间是伴随苏联解体出现的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区域,呈现出"一大多小""一强多弱"结构.在俄罗斯主导下,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军事上建立了紧密联系.该地区构成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和战略发展空间,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对俄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美欧对后苏联空间的介入与影响日益增强,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使俄在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受到掣肘.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积极发展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依靠独联体、俄白联盟国家、集体安全条约及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尽管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后苏联空间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先方向这一原则不会改变.后苏联空间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3.
毕世鸿 《国际安全研究》2013,(2):58-73,156,157
湄公河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使得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利益角逐的战场。近年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欧盟等区域外大国和地区组织对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的积极参与,使得大国利益在该地区交汇重叠,相互竞争、博弈的局面在该地区激烈上演,呈现出合作"机制拥堵"的局面。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湄公河地区的现实需求,不仅保障力度不够,且各机制之间彼此牵制,反而妨碍了该地区开展更加深入的开发合作,这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并非幸事。如何协调各大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利益与重大关切,真正考虑湄公河国家的利益诉求,并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维护该地区的持久和平,促进本地区繁荣,成为中国深化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可加强与区域外大国的战略对话和协调,以政治互信促安全合作,以安全合作促地区稳定,从而减轻区域外大国的掣肘。同时,中国也要站在更高和长远的立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目标,避免对抗,坚持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以来泰国对越南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美国出于霸权的目的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为此,它先后出兵朝鲜和印度支那,严重危害了这些地区的国家和人民;60年代以后,苏联乘美国对外侵略接连失败、霸权地位急剧衰落之机,同美国展开了全球性的激烈争夺。东南亚便是它们争夺的热点之一。 70—80年代,随着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势力的膨胀以及苏联染指东南亚,严重地影响了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国际关系。处于热点的印支国家及其边缘的东  相似文献   

15.
苏联除了在印度支那取得了成功之外,至今它在把东南亚纳入其势力范围的努力中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因此,苏联在五个非共产党国家的大多数外交努力是消极地不使它们有任何亲华的倾向,并抵销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实力。无论苏联在这一地区的中期的或远期的野心是什么,东南亚在它的全球战略中并不  相似文献   

16.
中越于1950年1月28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的真正开始。70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既经历过敌对和挫折、冷漠与警惕,也呈现出缓和与改善、睦邻和友好,当前进入了密切沟通合作的新时代。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互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外交战略经验,例如,要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盲目追随或模仿其他国家;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也坚决不让其他国家干涉本国内政;在促进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增进地区和平与繁荣;尽量避免域外因素无谓干扰,协商一致自主解决相互间的问题。同时,双方也汲取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挫折和教训,如双方都要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国家实力和能力的限度,尽量采取避免伤害对方的行为,不要对其他国家期待太高,也不要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不能现实主义地考虑地区热点难点问题,更不能陷入安全困境而无法自拔,而是要建设性找到符合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以合作促进可持续安全和繁荣。展望未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要站高位,塑造命运共同体理念;望长远,巩固和增进致力于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稳住心,维持地区合作机制稳健运行;亮实处,让双方合作项目工程成为增强相互认同的粘合剂,让地区各国和各国人民体验到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产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纵观历史,但凡大国在兴起之时,或将周边国家建成自家后院,与其结为利益共同体;或在周边地区构建战略缓冲区,避免与潜在敌对国家的直接碰撞.这种地缘政治版图的构建,既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延长了安全纵深,也为其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19世纪20年代,当美国正在崛起之时,推出了"门罗主义",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反对美洲以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美洲逐步成了"美国人的美洲",成了美国的后院,为美国日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扩张奠定了厚实的地缘政治基础,建立了强大的战略后方.美国之所以至今仍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其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仍保留对整个美洲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亚太同盟体系的强化,构成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地区格局和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历史上,美国及其盟友在政治、军事领域的紧密合作曾是其获得冷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冷战后尤其在反恐战争中,美国的战略自负曾引起比较广泛的反感,甚至使一些盟友与其拉开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美国霸权的基础.经过十余年反恐战争后,美国欲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实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同盟关系成为其中一个重要举措.美国有战略家明确意识到,要防止在亚太地区出现可能向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敌对联盟,就必须加强与盟友和伙伴的紧密合作,推进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构建一个跨太平洋的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亚洲的内部贸易发展与外国投资 亚洲的内部贸易 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其他地区,近年来它们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稳步地发展。战后直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是东亚和东南亚的主要出口市场。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这些国家相互间已成为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出口的地理格局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法国安全思想的基本点是:维护独立,坚持发展独立核威慑力量;依靠北约联盟和美国的核保护;反对苏联威胁,又寻求发展同苏联东欧关系;推进西联联合;谋求大国地位。80年代以来法国的安全政策并未脱离这些基本原则,侧重点和内容则有所调整,突出的是在依靠欧美联盟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西欧防务合作。现在法国朝野普遍强调法国应继续就此发挥带头作用,首先是加强法德合作,以求保障西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