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访制度,是不断发挥信访制度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安全阀作用的要求。目前,我国信访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悖论和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高度一体化的问题,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才能最终走出目前日益加重的信访困境。  相似文献   

2.
尽管因信访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但是信访在我国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信访制度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强化其功能、规范其制度,而不是一味地弱化,甚至废除。本文试图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进行剖析,并借鉴日本苦情制度的经验,探索我国信访制度的“脱困”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信访制度在信访"洪峰"的冲击下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其改革路径之一就是合理定位其救济功能与监督功能,强化其信息功能.信访制度的信息功能主要体现之一是信访信息进入公共决策领域,有效影响公共决策,促进公共决策的现代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本文在对信访信息进入公共决策领域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相关实践探索的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法制化为主要视角,论述了信访信息进入公共决策领域的相关制度构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野下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涉法涉诉信访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涉法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剖析涉法涉诉信访困境在信访制度本身及其之外的原因,找出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出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制度.  相似文献   

5.
信访法治化是我国信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信访表达渠道的高层级化、表现形式的非理性化、解决机制的非终结化、解决形式的“批条”化,表明我国信访法治化的进程尚处于立法虚置化的困境之中,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公民对信访的依赖情结、信访权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现有的信访考核机制所致。要摆脱我国目前信访法治化面临的困境,必须在法治框架内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科学的信访分类管理制度、有效的信访终结制度,最终还必须依赖于权力和权利的依法行使。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新要求,对于信访工作来说,我们应该厘清长期以来信访中存在的困境与困惑,积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信访体制机制。本文从近年来信访的现状及困境入手,在对信访功能进行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方面提出完善信访体制机制的措施,在"基层探索"方面提出加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频发,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已经不言而喻。但是信访外部环境的错综复杂和信访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信访困境日趋严重,这引起了理论层面上对于信访权利救济功能的热议。各种理论观点的提出促使我们对信访权利救济功能重新进行审视。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其公民政治参与、意见表达功能不可分离。通过信访权利救济功能进行正当性论证,进而探求信访权利救济功能的实现路径,从而促使信访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军队信访制度在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军队和军人权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要通过构建法律体系,规范信访接受事由和信访主体权利义务,建立信访听证、法律服务、网络信访等相关配套制度等途径,来逐步完善军队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9.
信访制度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所承载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见表达与权利救济功能不能截然分开,中央和省(市)级信访工作应以公民意见表达为中心,基层信访工作应以纠纷解决(公民权利救济)为中心。信访制度纠纷解决功能的实现机制而非这一功能本身,是造成目前信访困境的根本原因;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化解目前的信访困境,对信访制度纠纷解决功能的实现机制进行法治化改造或许是改良信访制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信访制度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制度。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各种矛盾积聚,引发了持续上涨的信访洪峰,信访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社会各界提出强化信访和取消信访等几种改革思路。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寻求其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量社会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机关,涉法信访问题尤显突出。本文通过对乐山市涉法信访问题的调研,归纳总结了涉法信访案件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和解决涉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涉法信访制度,达到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法制建设进程中,涉法信访成为法治进程的强大阻滞力量,要实现法治就必须解决涉法信访的困境问题.而对信访制度的改革应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改革,树立司法的最终裁判权威,应当是中国信访走出制度困境的根本出路.我们应深化信访体制改革,完善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从而为民主法制建设的畅通提供必要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信访作为一种本土制度和地方性知识,是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产物。近年来,非正常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基层政权的效能。基层信访治理是一种权力运作技术的体现,然而在维稳压力下基层信访治理策略运行并不顺畅。但基层信访治理的困境并非仅仅源于基层,而是当前诸多因素纵横交错的结果。加强信访法治保障,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树立司法的终局裁判权威,完善信访终结机制,将信访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基层信访治理走出困境的建设性出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公安机关涉法信访问题表现出信访诉求明确、信访形式多样、非正常信访行为突出等特点。信访案件逐年增加、居高不下,面临着制度落实难、职责履行难、程序规范难的体制困境和管辖范围把握难、疑难案件息诉难、违法闹访处理难的实践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公安机关执法不公、破案率低和信访人员法律知识匮乏、心理认识偏激等因素。对此,应当通过建立信访防控机制、完善信访处理机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增强民众维权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信访者的案件纠纷,提高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新信访条例在办理、复核程序中引入了听证程序,这为信访人提供了公证、合理的程序保障,同时又增强了行政决策、决定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最终处理结果的社会认同度,在客观上也给公安机关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的信访条例框架下,对听证程序的法律渊源、立法轨迹、功能价值和基本原则进行分析,结合公安信访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完整的公安信访听证程序的制度构建与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访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民意表达、社会监督和权利救济的功能。但一直处于边缘化制度的信访机制随着近年来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新旧体制更替、新旧观念碰撞而面临着重重困境,甚至与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7.
信访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是人们参政议政的特殊渠道。信访受理人的工作效率高低,决定着整个信访制度的正常运转。本文对信访受理人这一群体进行分析,提出信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促进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荒诞"是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最大的特色。荒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现实中信访制度的困境,政府和上访者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但面临的却是双输的格局。为了走出现行信访制度的困境,就必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信访工作制度纳入法治的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19.
信访权利论将官方的确认、德国宪法理论、宪法条文的推断、《信访条例》的颁布、"信访洪峰"的存在作为信访权成立的立论依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信访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从未确认"信访权";由于信访的主体是"人民"而非"公民",它并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公民权利;由宪法条文推断出的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实现民主权利",而非"信访权";《信访条例》是行政法规,不是信访权成立的法律依据;作为结果的"信访洪峰"不能成为作为原因的信访制度权利化的依据。所以,信访权利论的立论依据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关于信访权权属性质的主张也是不成立的。信访权利论还面临着信访权客体无法确定、无法处理与相邻权利的关系、不能救济的理论困境和谋利型上访所带来的实践困境。因此,信访并非一种权利,而只是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信访制度具有政治属性和法律/准法律属性双重属性,因而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双重功能.从制度现实和发展可能性看,这两种功能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良好融合、相互促进,本文初步给出了一个信访制度功能定位的整体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