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治党兴党新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务必”要深入分析其跃升动力、深层机理和实践指向。从跃升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然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百年大党独有的奋斗精神、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是推动“两个务必”跃升到“三个务必”的多重动因。从深层机理看,“三个务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自立,贯穿着党的大历史观,并内在统一于党的自我革命。从实践指向看,贯彻落实“三个务必”,重在实现“四个转化”,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将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积极进步的政治文化转化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特定的政党话语转化为普适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2.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移驻北京,毛泽东喻此为进京赶考,提出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要求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交上满意答卷。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赶考情结,坚持两个务必,居安思危,奋斗拼搏,取得光辉成就。面向未来,我们仍然需要牢记两个务必,在新的执政考验面前争取考试合格。  相似文献   

3.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在新时代对全党发出的动员令。“三个务必”具有宏阔的时代视野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对“两个务必”内涵及框架的丰富完善。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过渡转变,彰显出百年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内在品格,体现出党始终坚持一贯的思想作风、秉持优良传统的鲜明立场。“三个务必”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行动纲领与目标归宿;“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传承、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与政治本色;“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困难、勇担风险的精神动力与制胜法宝。深刻理解“三个务必”的理论蕴涵及其内在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从实践层面予以执行落实。  相似文献   

4.
一、民生建设理论认识的新高度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5.
6.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一贯倡行勤俭节约,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思想和实践给予我们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必须把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加强制度建设,严肃法纪,严明纪律;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7.
袁浩 《党政论坛》2011,(17):63-63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改进作风就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力戒心浮气躁,防止急于求成,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一告诫可谓意味深长。笔者以为,领导干部要改进作风,当力戒“四躁”:  相似文献   

8.
戴焰军  李英田 《求知》2005,(8):9-1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十六大修订的《党章》也把这“两个先锋队”的表述吸纳进来。回顾党的历史,70年前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着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党的性质的完整表述,是新形势下对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概括。“两个先锋队”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完成新时期党的任务的现实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一、民生建设理论认识的新高度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1.
邹玉杰 《理论探讨》2015,(2):128-131
"两个务必"思想是站在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的高度、围绕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的主题,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适应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和党的执政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里程,它已成为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传家之宝。"两个务必"思想具有永续不变的政治本色、防腐御险的内在律令、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等价值内核,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仍闪烁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即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可丢掉的法宝,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作风的先进的政党 ,在 8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一直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形成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 ,在广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光辉形象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从而使得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三个务必”作为彰显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论断之一,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深度凝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何以接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深切回应,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具有重要价值。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向度进行考察,这种价值体现在凝聚了“为谁而长期执政、何以能长期执政、如何实现长期执政”之政党意识,丰富了“建设话语、宣传话语、叙事话语”之政党话语,塑造了“为民造福、务实清廉、担当有为”之政党形象,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系统分析“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有利于更好理解“三个务必”提出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4.
胡俊鹏 《学理论》2023,(4):26-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新期盼。“三个务必”具有深刻意蕴,它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兴衰规律的深刻借鉴,是对我们党所经历的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忧思。在实践中践行“三个务必”,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必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本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赶考”精神是在即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形成的,凝结了毛泽东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忧患思考和清醒认知。毛泽东的“赶考”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及勇于担当的历史自觉。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赶考”精神,要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忘人民“考官”地位,以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破解“两个大局”的时代考题。  相似文献   

16.
时下,有的干部官不大,但架子不小,下乡检查工作时,行要专车接送,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高档宾馆,玩要丰富多彩,买地考察时还要多人相伴,以众“星”拱“月”。群众谓之这样的“公仆”是“供菩”——被人供奉的“菩萨”。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西柏坡精神,主要包含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党内民主运行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平等协商,广泛征求意见;民主氛围浓厚,党内经常争论;坚持集体领导,投票作出决议;强调"四个服从",坚持"四个尊重"。这启示我们,新时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的关系,把党内民主贯穿于领导机构的产生、领导权力的授受和决策监督的全过程;正确处理领袖作用与集体智慧的关系,坚持集体成员平等讨论、防止出现特殊党员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正确处理民主素养与制度运行的关系,通过培养先进的民主文化,提高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9.
唐月慧 《学理论》2011,(34):45-46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对我国历史上朝代更替规律的正确认识,对我国革命斗争胜败曲折的科学总结,是适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现实要求。同时,它也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两个务必的理论力量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20.
文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百年来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创新生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效服务了党的理论、路线和政策的宣传传播,以历史记录形式叙述了党的伟大历史征程,凝聚了中国精神、展现了党的精神谱系。总结百年来党的文艺工作史,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统一是政治保障,理论指导与理论创新的统一是根本前提,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的统一是逻辑主线,确定中心与服务中心的统一是内在要求,制定政策与遵循规律的统一是发展保证,固本守正与开放创新的统一是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