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设立国家宪法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现行宪法通过、公布、施行日期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相似文献   

2.
论宪法原则     
科学地认识宪法原则,正确地对待宪法原则,严格地遵守宪法原则,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现代各国的宪法内容来看,基本的宪法原则,主要有宪法地位的至上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和人权原则。我国的现行宪法也充分反映出了这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设立国家宪法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现行宪法通过、公布、施行日期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它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它的基本要求,有限政府是它的应有之义。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其法律精神和基本内容上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宪法精神,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精神,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核心;治国安邦,规范国家权力秩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主线;富民强国,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目标;建设民主政冶,推进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宪法观念上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据地时期的民主施政,到1949年的民主建国;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法律虚无主义,到十二大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到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在宪法观念上的转变,预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7.
苏联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18、1924、1936和1977年宪法,它有五个优点和特点,也有五个缺点和弱点。列宁执政6年,初步实现了民主政治,同时暴露出一党专政、以党代政、控制自由民主等弊病。斯大林执政29年,表面上民主有所扩大,实际上破坏党内民主与苏维埃民主,变一党专政为一派专政、一人专政。斯大林开创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这"三制"是沙皇君主专制的变种。斯大林时期苏联变成了党为民作主、党替民作主的党主立宪制,实行的实际上是党主民主政治,而不完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人长期延误政治体制改革,拒不把有弊病的党主民主政治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终于被迫转轨到资本主义宪政。  相似文献   

8.
魏春明  罗志坚 《求实》2002,(1):39-42
依法治国 ,从根本上说是依宪治国。宪法观念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宪政实践 ,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宪政观念 ,但相对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而言 ,公民宪法观念的缺失 ,仍然是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障碍。因此 ,加快培育公民的宪法观念 ,是依法治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9.
完善宪法解释 促进法治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群芳 《求实》2003,(10):48-50
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完善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不仅对中国法治进程有实质性的推进,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0.
张正德 《探索》2002,2(6):12-16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理论与“八二宪法”的内在联结点,邓小平理论的民主法制理论就是中国现行宪法的灵魂;邓小平理论对“八二宪法”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宪政在中国,路途坎坷而又前途光明,我们的任务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  相似文献   

11.
论宪法原则     
顾爱平 《唯实》2003,(8):74-78
宪法原则是有关宪法现象的基础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真理或原理,是人们在立宪、行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具有本源性、最高性、普适性、稳定性、抽象性、强行性等特征.宪法原则是价值问题也是事实问题,是宪法原则决定了宪法而不是相反.宪法原则不同于立宪的指导思想,也与基本国策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论宪法原则     
宪法原则是有关宪法现象的基础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真理或原理 ,是人们在立宪、行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 ,具有本源性、最高性、普适性、稳定性、抽象性、强行性等特征。宪法原则是价值问题也是事实问题 ,是宪法原则决定了宪法而不是相反。宪法原则不同于立宪的指导思想 ,也与基本国策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论宪法原则     
顾爱平 《唯实》2003,(9):74-78
宪法原则是有关宪法现象的基础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真理或原理,是人们在立宪、行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具有本源性、最高性、普适性、稳定性、抽象性、强行性等特征.宪法原则是价值问题也是事实问题,是宪法原则决定了宪法而不是相反.宪法原则不同于立宪的指导思想,也与基本国策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魏玛宪法》规定的直接选举导致希特勒上台这一史实出发,分析了直接民主的危险性及其原因即:缺乏自我纠错的机制和与法治不兼容。并由此提出了我国民主建设应吸取德国《魏玛宪法》之教训,应坚持直接民主的有限性与渐进性原则。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完善现行制度下的乡镇、县两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制度和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中的直接民主,等待以后条件成熟再扩展至省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和乡镇的民主自治。  相似文献   

15.
宪法精神,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厘清宪法精神在近代中国的起源与嬗变。对重塑当代中国的宪法精神尤为必要。中国的宪法精神嬗变轨迹表现在,宪法中的人与权利:从缺失到凸显;宪法规范权力秩序:从突破到共识;宪法推进政治文明:从失落到回归。  相似文献   

16.
论宪法上的经济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法上的经济权仅指工人享有的、与劳动场所有关的权利,它是一种有别于古典政治宪法规定的财产权与契约自由等经济自由的权利类型,其实质是经济民主和经济公平.宪法上的经济权利不具有严格的法规范属性,仅作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行政机关采取措施的宪法依据,法院不可以强制实施.经济权利与传统经济自由权利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但注意对这一权利的保护可以弥补因推行经济自由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修补受到影响的社会团结,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宝治  寇占奎 《求实》2003,3(3):13-15
邓小平同志的宪法思想及其伟大实践 ,是他的法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宪法的最高原则应是四项基本原则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必须充分发挥宪法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和宪法对廉政建设的保障作用。必须发挥宪法的监督作用 ,尤其是加强宪法对执政党的监督 ,使执政党的一切活动纳入到宪法和法律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8.
姜兴智  王勇 《学习论坛》2024,(1):128-136
公民监督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内涵与保障模式的模糊不清,造成公民监督实践中的路径阙如、救济缺位以及目的异化等困境。《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监督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是贯通“公民”监督与“人民”监督的关键所在。厘清公民监督权规范生成与概念分野的基本逻辑,基于公民监督的规范结构与制度逻辑,对具体监督权及其国家保护义务进行类型化研究,是明确公民监督权体系化构建路径之基础。应通过形成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体系性解释、建构公民监督权“二阶层”解释路径、促进公民监督权释法目的的“价值性托付”,实现全过程民主监督理念下公民监督制度的全要素完善。  相似文献   

19.
李适时 《求是》2013,(1):5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我们在聆听这一讲话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信心,深受振奋和鼓舞。我结合立法工作,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宪法司法化在世界各国已成为普遍做法 ,在我国也有其适用的必要性。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关于宪法理论的误导 ,造成了宪法不能司法化的后果。消除了这些错误理念 ,在我国现行宪政体制内完全可以建立我国的宪法司法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