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康 《小康》2007,(1):70-71
人们把他的登基诏书当作一个玩笑,他对民众的爱和热忱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1859年10月,《旧金山快报》发表了一封特别的“诏书”,一个名叫约书亚·诺顿的人,宣布自己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他在诏书里这么说:“我,约书亚·诺顿,宣布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诏书的署名是“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这份荒唐的诏书就被富有幽默感的美国人刊登在《旧金山快报》的头版上。从此诺顿开始了他对美国长达21年的“统治”。“诺顿一世”原名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出生于英格兰,2岁时随父母移居南非。1849年30岁左右的…  相似文献   

2.
1942年6月,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遭受重创,美国海军开始在南太平洋各岛屿间展开反攻。由于日本的密码破译颇得德国密码专家的真传,对美军各种常用密码了如指掌,美军各登岛部队的通信保密成了问题。这时,美国海军大胆  相似文献   

3.
《春秋》2016,(2)
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是通过其派驻那里的胶澳总督实现的,而胶澳总督则归远在柏林的德国海军部节制,因此长期担任海军部国务秘书的蒂尔皮茨对胶澳总督的人选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对德国在远东的这块小小的飞地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批准,1898年10月10日,海军部发布了对海军上校保罗·叶世克就任新的胶澳总督的任命,当时他正在海军部外事局任职,曾担  相似文献   

4.
有一样出色     
德国国家电视台举办的一个节目“10秒钟J凉险镜头”,大赛中一个叫“卧倒”的参赛作品,这个作品播出10秒钟后,德国足足肃穆了10秒钟,仿佛时间凝固了,画面在那一刻定格:一个火车站,扳道工正拿着工具,悠闲地抽着烟,他的弱智儿子在不远处玩耍.夕阳下一幅恬美的生活照。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V”型手势表示“Victory”(英语“胜利”之意)。但是“V”型手势源于何时何地 ,知道的人却并不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法西斯侵入西欧各国 ,许多人被迫流亡英国。有个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 ,利用电台每天从英国向比利时进行短波广播 ,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纳粹德国。1940年末的一天晚上 ,他在广播里号召人们到处书写“V”字 ,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间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树干和电线杆上、影剧院里 ,甚至在德国兵营、岗楼和纳粹军官的住宅里 ,都出现了“V”字 ,搞得德国占…  相似文献   

6.
数字     
《人民公安》2009,(2):4-5
5岁食神 美国男孩朱利安·克伦瑟虽然只有5岁,但他拥有一流的烹饪技术,甚至主持了一个烹饪节目,成为美国目前红极一时的“食神”,并在全世界都拥有大量“粉丝”。  相似文献   

7.
“我们德国人具有一种……彻底的深思精神或深思的彻底精神……”——恩格斯今后,中国在跟统一德国进行频繁的交往中,少不了会见到这精神。同一个人打交道,了解他的性格是必不  相似文献   

8.
保罗·洛斯伯德(1896~1963年),奥地利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英国情报机关招募,潜伏在德国,代号“秃鹰”,公开身份是德国斯普林格韦拉格出版公司的科学顾问。并以此身份为掩护,巧妙地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以德国科学家和军队技术人员为主的社交网。  相似文献   

9.
当前,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以情感沟通、矛盾调解为主题的节目,如北京卫视的“谁在说”、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山西卫视的“和事佬”、湖北卫视的“调解面对面”、贵州卫视的“调解现场”,等等。上了这类电视节目的人,其实相当于把自己的“家丑”大胆地“外扬”了,有些人甚至毫无掩饰,直言不讳,更有甚者,还在节目现场出口成“脏”、大打出手,似乎将“家丑不可外扬”这句古话忘得一千二净。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看过一个关于“110”报警服务的电视咨询节目,一位警官同志说:“110”报警服务台的承诺是“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在场的咨询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问“110”管不管。回答是:只要群众有要求,“110”就去做。提问者欣欣然。以前,妇孺皆知“110”是匪警电话,只有发生匪情时方可拨打。这几年不同了。不时听说有人打“110”,让警察给他扛煤气罐,或让警察为他打开披风掩上的门,甚至有人让警察为他把不慎掉进厕所的钥匙捞出来……“110”好像和“117”差不多了,随便打,随意打,想打就可打。“117”只告诉你“下面音响是北京时间×点×分。”而“110”对你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批驳了费尔巴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一) 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立足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的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他把自然界和人当作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但他所说的人却是抽象的人,不是“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关于法治的传说一个中国青年到德国留学。他才华出众、相貌英俊,很快就结识了一位德国姑娘,两人双双坠入爱河。一天,两人上街,遇到一个小问题。他们要过街时,两边没有车,但是行人过街的信号灯是红灯。小伙子在国内已习惯于“过街看车不看灯”,于是就大踏步地走了过去。德国姑娘看得目瞪口呆,等变灯之后才走过去,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中国青年说“拜拜”!其理由是:这个人太危险!他连红灯都敢闯,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啊!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Sozial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eius(喜好社交的)。据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维尔弗·金德·戈德沙尔赫在《德国社会思想史》一文中解释,该词的原意为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参看《外国哲学资料》第四缉第210页) 据德国卡尔·格林贝格考证,首先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是意大利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1803年在《驳反社会主义》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他认为人生下来注定是社会的人,“社会主义”是自然所要求的,是历史遗传下来的社会,因而他把个人主义称之为“反社会主义”。卡尔·格林贝格认为:朱利阿尼在这里所用“社会主义”一词,“其含意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迥然不同。”(见《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青木 《小康》2006,(7):90-91
工作压力小,工作气氛轻松,工作时间弹性大,不用担心丢饭碗……这是时下大多数德国人对公务员工作的评价。德国联邦劳工部门的最新调查表明,80%的德国公务员认为公务员是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希望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政府工作地位高在德国人的眼中,政府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程序和绝对的信誉。德国著名学府洪堡大学就业部的负责人米歇尔·萨乌格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因为在政府工作让他们觉得很有社会地位,他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举足轻重的事,代表着政府,甚至代表着国家。”德国联邦人…  相似文献   

15.
陈忠和给人的印象是,总把灿烂的笑容写在脸上。胜利时, 他笑;落后时,他也笑。电视上观赏,他笑;近距离采访,他也笑。载誉归来,他笑;广告代言人,他也是笑。甚至还有人说,陈忠和挑选的娘子军,每个人都是和他一样, “见人先迎三分笑”,找不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要继续学习?知识的价值到底值多少钱?有人或许会提出诸如此类的疑问。对这个问题的绝妙回答,要数德国机电专家斯坦因门茨先生。当时美国福特公司有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出现异样杂音,会诊3个月没有结果。公司请来德国机电专家斯坦因门茨。他经过研究计算之后,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结果这台电机很快恢复正常运行,福特公司询问要付多少酬劳,斯坦因门茨要10000美元。画一条线要拿这么多钱,好多人感到不理解,有人甚至说他在勒索。斯坦因门茨笑笑,提笔在付款单上作了说明:画一条线是1美元;知…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翻阅介绍德国的历史书籍中,读到一则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以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经在波茨坦建起了一座离宫。有一天,皇帝来到波茨坦视察,住进了这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当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高处,要一览城市的全景时,不料视线却被一座“大煞风景”的磨坊所挡住。皇帝颇感不快,决意要拆除它。他来了一个“先礼后兵”,派人找到磨坊主,说想把磨坊买下。出乎威廉一世意料之外的是,无论手下的人怎么说,磨坊主人就是一口咬定不卖。他的理由并不难理解:磨坊是世代传下的祖业,必须敝帚自珍,决不能毁在自己手里。他拍着胸膛喊道:“先生们,磨…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闻人,朱镕基当总理时,我关注他每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那确是很重要的节目。中国总理答记者问的精彩一页,就是在朱镕基手上开创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不仅收录了他五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直观、形象和运动的特点,是其它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图像优势,增强新闻直观视觉效果,是做好电视新闻的关键所在。在此,笔者想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曾经有位朋友与我们说起过“看”新闻和“听”新闻的问题。他说,有的给人“看”的电视新闻,“看”不如“听”。因为许多声音和画面两张皮甚至有的声画相悖。这个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今,许多大台的“东方时空”、“第一时间”等名牌新闻节目的优势突显;而中小台的自办节目,则存在着诸多亟待提高的问题,但突出的是图像优势发…  相似文献   

20.
<正>严谨、守则、认真的德国人据说,严谨认真的德国人天生具有机械刻板的特性。到了慕尼黑后,我问小汪(一位中国小伙子,来自浙江杭州郊区,两年前到德国特里尔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和谢咏雪女士(德籍华裔,来自中国上海,儿子在宁芬堡中学读八年级)对德国人的印象,回答竟是惊人的一致:其他都好,就是太死板了。我还曾在“浪漫之路”上传统悠远、风光宜人的小城丁克尔斯比尔以同样的问题询问陈伟喜先生(德籍华裔,原籍贵州,志愿德语翻译),陈老先生则十分欣赏这种“死板”,认为这才是正常的为人之道。看来,认识德国人的“死板”也是很复杂的,主要取决于“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