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的争论,在伦理思想史上,主要表现为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之争;在当今学界又表现为道德规范说与道德主体说之争。道德的本质应该是在规范性和主体性的矛盾统一中,非强制地反映和调节社会性利益关系的具有伦理价值的一种实践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2.
彰显主体性的价值多元时代呼唤青少年德育的新路向。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德育路向,既与道德的本质相谋合,又与我国当前价值多元的德育环境相契合,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宜性。在此路向上所做的德育方法的探索必然能够开拓我国当前德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德育要实现社会发展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的统一,关键是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但学界过去对屯此所作的论证由于基于"社会一规范性"、"个体一主体性"这种简单对应对立的思维模式,因而并未找到二者有机统一的内在机理.从道德的根本属性上看,一定时代的普遍伦理、一定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一定阶级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人格理想的规范性同类的主体性、文化与阶级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在其内部结构层次上是交互统一的.为确立上述德育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形态,应对传统内容派和现代形式派德育模式作辩证分析,从认识、实践、审美的角度对德育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全面理解和运用,把主体性资源的开发同道德价值的规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价值尺度与客观尺度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是分析和提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本质,正确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哲学不能只讲客观性而不讲主体性,也不能只讲主体性不讲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论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法性与道德伦理以及法律秩序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合法律性、合道德性与共同利益构成了合法性的三个基本层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合法性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6.
是否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决定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必须由主体性德育来培养。主体性德育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主导力量、动力力量和保证力量。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主体及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主体及主体性的深入探讨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性,完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净化党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在民族优秀道德基础上,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道德范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形势下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的研究,是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含义及本质出发,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具有目标明确性、实施计划性、整体合力性、结果实效性等基本特征,提出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导向、增强动力支撑、抓好过程调控、重视效果评估等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荀子强调礼的制定、运行、遵守都要合符"道",这是礼治的实质。"礼治"一方面突出仁义和礼义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突出"礼"的强制性、制度性和规范性,使得"礼"与"法"有机统一,在本质上实现同一。荀子"礼治"思想对我们当下"依法治国"的启示是:其一,礼治思想内蕴着朴素的辩证法,依法治国必须辩证地应用道德和法治,两手都要硬就是中国特色的"礼治";其二,抽取了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而缺乏对法律的信仰的法规是僵化的教条;其三,用"礼治"收拾"人心"、"道心",用"法治"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其四,创造性转化荀子的礼治思想必须放在现代性视域中加以反思批判,在双向展开中继承和弘扬荀子的礼治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0.
诚信源自于人际间信息对称,具有"公开、公平、公正"之特性,同时还具有积聚性和散落性,与个人或组织的威望呈正相关关系。诚信与道德相统一,是道德的一种基本形式;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与诚信特质相一致,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法治与道德又互为补充;政府的属性及其价值追求与诚信道德精神相吻合。道德、法治、政府各自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决定了三者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起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时,首先要重视道德、法治、政府三者基础性作用,将三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1.
对习惯规范性来源的阐释构成习惯作为解决纠纷的公共尺度的正当性说明。从法哲学切入,主体性视角下的习惯由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构成,且表征为主体内心确信的主观要素是最根本的要素。但是,个体独立的心理状态并不能形成规范性的预期网络,以致人们对规则的认识会缺乏同一性。相比之下,主体间性视角更为可取。由相互承诺、正确性和共同性构成的主体间的规范性实践在商谈机制的作用下能避免主体性视角的难题,揭示习惯的生成机制和规范内涵。吉尔伯特的共同承诺理论对习惯的规范性具有阐释力,习惯的规范性源于参与者对共同承诺的创造者的亏欠。  相似文献   

12.
民主政治与政治民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这是从民主所具有的制度化的规范功能而言的;政治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是因为其蕴涵了道德性、法治性和价值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将最终通过民主制度的完善和民主理念的深化而克服。合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决定了民主是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由舒金城教授主编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一书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着力于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全面系统,注重实践,又做到了通俗易懂,是目前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研究的新探索和成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科学性。该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认真总结了我国伦理学界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定义的多方面研究成果,从而达到对道德本质的全面揭示,形成一个反映道德本质的多重规定的统一的科学定义,揭示了道德与其它意识形态共有的本质;又更着重揭示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就是主观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并认为不能把主观性理解为不符合客观世界,主观自生,自以为是,即不能把主观性等同于脱离客观的主观主义。主张主体性原则只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15.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荣辱观是关于荣誉和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对立统一特征:它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历史暂时性与相对永恒性的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约束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探讨社会本质的逻辑起点和旨归.社会主体实现本质的两种关系:他物关系和自身关系,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他物关系和自身关系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两种关系,可以使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不断实现,同时使其原始本能得以不断否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也是这两种基本关系的发展和统一的过程。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如果通过这个过程进行研究,似可予以较透彻理解。作者探讨了这个过程,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关系性本质,其两种基本关系的统一的契合点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优质的主体性治理资源匮乏始终制约着治理效率的提升。从村民自治的本质和功能两个视角看,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在村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既有利于破解治理资源瓶颈,又能促进村民自治本质与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与主体性道德的源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统道德思想为主体性道德提供了思想资源;其次,传统道德环境的变化是主体性道德发展的社会动因;最后,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体性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因而主体性道德需从传统中汲取尊重人的本性,弘扬人的本性,关怀人的主体性等理论元素,从而优化道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耻感文化是以底线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对网络道德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它以彰显主体性为道德生发机制的基础,通过对"耻"的体认,形成价值判断,建立起网络主体"行己有耻"的底线伦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进一步升华为"有耻且格",使个体网络行为符合道德要求,自觉抵制其他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要形成"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的网络道德治理格局,关键要"养民知耻",增强网络道德主体的价值选择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