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没有比斯大林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的了.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过原则性的预测,列宁对于“完全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通往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设想,但是作为一种成型的、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第一次由斯大林领导着变为现实.四五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候,正是斯大林模式代表着现实社会主义的荣誉形象.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吸引力.当然,斯大林模式远不是完善的,特别是当具体条件变化了而它却僵化和凝固化了的时候,必然给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伤害.实践证明.这种伤害是巨大的.此外,我们之所以重视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2.
杜红娜 《世纪桥》2010,(3):12-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的。笔者论述了论战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基本是正确的,但随着论战的升级,论述了中共在看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三和"问题、"两全"问题上发生了"转向",加速了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革"的发生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3.
朝鲜主体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特殊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导思潮密切相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思想深刻影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立制及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影响了"主体思想"的形成。朝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斯大林模式,建立起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尝试为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做出过本国前所未有的探索。这可为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不同国别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年代末90年代初,存在了70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几乎在一夜之间解体。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所有关注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的思索。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固守,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意味着苏共对正确发展道路的偏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包围、自身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迫于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俄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相似文献   

5.
叶平 《求实》2001,(Z1)
社会主义从 1917年的十月革命算起 ,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在这期间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但从模式存在的范围和影响来看 ,斯大林探索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邓小平探索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范围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不同的是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已成为历史陈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还在中国大地上辉煌地存在着。因此 ,对比这两种社会主义模式 ,总结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对我们继续在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 ,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模式探…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和伟大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创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公有制、有计划发展经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能坚持和完善.必须站在时代与时代主题的历史高度认识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创立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昭示的方向和原则是永存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坚持和发展,突破不得.  相似文献   

7.
李伟研究员认为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论断过于简单化。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原因是不能突破旧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发展迟缓、国力下降、矛盾激化。还有,曾昭禹先生也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昭示的方向和原则是永存的,如果彻底否定斯大林,必然是连马克思也一起否定掉。这一结论也太极端。只有分清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苏联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几者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的局限性,才能完整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英 《世纪桥》2013,(8):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9.
王晓英 《世纪桥》2013,(10):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误;经历了自身“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遇到了  相似文献   

11.
贡献与误导--析"斯大林模式"的两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斯大林的学说有理论上的贡献。这一学说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做出贡献的同时 ,却又诱使众多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产生了两大理论误区 ,结果导致战略选择上的严重错误 ,妨碍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福利国家危机,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危机,因而,国家主义发展模式由于国家权力过分扩张而遭到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以市场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3.
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政策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4.
南斯拉夫曾是社会主义大国,但是中国和南斯拉夫两国领导人在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出现过分歧。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曾四次批判了铁托,最终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20世纪50—60年代,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毛泽东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创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所作的努力,总结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20世纪50-60年代,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毛泽东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创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所作的努力,总结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翟全祯 《发展论坛》2003,(12):14-15
1956年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社会主义建设究竟应怎样搞?建国后头几年,我国基本上照搬苏联的模式。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中共中央首先是毛泽东,在对此表示不同意见的同时,也已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说,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认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五十年代中后期(主要指1956~1957年),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这期间他先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力图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种向社会主义迂回的过渡形式。斯大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掀起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它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不得已而选择的一面,但其固有的弊端始终是存在的。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原因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弊端的暴露以及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封锁禁运,这是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