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延安     
"风清清,天蓝蓝,我要去延安。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夜无眠,星月远,我要去延安。先去杨家岭,再看青枣园……"伴随着2011年在全国唱红的歌曲《我要去延安》的优美旋律,我怀着朝圣般的虔诚走近延安。来到延安,人们最想看的是毛  相似文献   

2.
孙晓兵 《传承》2010,(19):1-1
1970年,邓颖超陪同外宾去延安参观,延安人民要她捎两斤小米给周总理,她说:"延安的小米,恩来同志见了一定很高兴。不过,钱和粮票你们得收下。因为我们党有不收礼的规定,我不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岁月     
<正> 2004年6月,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傅上伦带领浙江省女记者协会一行人去了延安。这次去延安是傅老二十五年之后的故地重游,看着大变样的延安,他感慨万千……思绪回到了二十五年前——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叶紫     
《春秋》1995,(3)
一九三二年夏,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写作江西「苏维埃」农民和红军的作家——叶紫。一九三四年七月,我被国民党抓去;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被释后,我还见过叶紫,以后我就到延安去了,没有再见到他。他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在上海乡间逝世,留下了一部由鲁迅作序言和投资出版的《叶紫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相似文献   

5.
王实味的命运在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有着深长的意味。王实味并不是1942延安"新启蒙文学"的肇始者,他批判的锋芒也没有格外锐利,但他却成为1942年以来第一个为中国文学献出生命的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延安,王实味遭此命运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他的性格特点,二是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三是他系统的、与延安文学思想对抗的文学思想,同时,国民党的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松松 《乡音》2012,(1):50-50
一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半年了,没有去找事,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最近跟他父母要钱,想去美国游学,朋友来问我该不该让他去。我望着他苍苍的白发说:"你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让他去,但是不要给他钱。"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我妹婿是美国人,从小就想做水手,向往外  相似文献   

7.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时,我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革命志士、青年才俊为了新中国,纷纷奔赴延安,在这一方黄土地上挥洒她们的青春年华,我一直疑惑着,延安这片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当时自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画:延安处处红霞万丈,特别是滚滚延河水边巍巍宝塔山上的宝塔,一定是金光闪闪的,充满了神秘,在那儿的人们都是喜气洋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去延安看看,去追寻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9.
红色寻思     
黄莺 《传承》2007,(9):23-24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吃过蒋介石"款待"的800元一桌的宴席,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却仅仅吃到两毛钱的客饭,他感慨万千,回去后撰文写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历史验证了这位爱国华侨的预言。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八年十月,我親愛的丈夫馬海德突然離開了我們。共同生活了四十八年的夫妻忽然分手,這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啊!人雖過去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始終伴隨着我,他對中國人民事業的獻身精神永遠激勵着我。一九四○年,在中國革命聖地陝西省延安,我們衝破了種種傳統觀念的束縛,終於結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正>毛主席的挽留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扎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1941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元月15日又建立了"鲁迅研究会",萧军任主任干事。由大家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在他主编的会刊《鲁迅研究丛刊》上发表。四月间又成立了"星期文艺学园",每星期日上课一次,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年结业,培养爱好文艺的青年。  相似文献   

13.
一传记的主人比我晚几个月到延安,那是1940年,都在中央青委,住在大砭沟口的一个山头上。兰瑞是从重庆来的,原在当地青委系统做地下工作。我原在湖南省委组织部兼省青委的工作,1939年到南方局开青年工作会议,冯文彬、胡乔木从延安到重庆来指导,会后乔木到湖南检查青年工作,由我伴行。由于在湖南有些“暴露“,南方局调我去延安,又与乔木同行,就被留在中央青委了。1941年,兰瑞去了中央研究院,我到了刚创办的《解放日报》。以后就没有碰过面,后来知道她同李昌结了百年之好,这样,我们都同中央青委的老关系结了缘,如胡乔木、于光远等,晚年我同冯文彬还有过一段工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37年4月,罗荣桓在革命圣地延安与红军女干部林月琴热恋上了,他把这事告诉了毛泽东,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一听,拍着罗荣桓的肩膀,乐呵呵地说:"好呵!没有家庭就不是一个完全的革命者,你俩结婚吧,我一定要喝上这杯喜酒。"  相似文献   

15.
陕北故乡行     
踏上陕北的黄土高原,不禁引起我心中浓郁的故乡情。陕北是红军长征最后的目的地,也是我的故乡,而这次与我同行的摄影记者周幼马,也是在延安出生的。他的父亲、美国医生马海德自一九三六年夏天起就在陕北革命根据地从事医疗工作。这次幼马重返陕北,他父亲还把当年自己参加革命工作时用过的地图给了他,好让儿子去寻访旧地。  相似文献   

16.
颜梅生 《传承》2010,(22):13-15
他14岁参加红军,除出生入死历经无数次战斗外,还着力从事保卫、侦察、侦破工作。由于为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进行前期侦察工作,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红军;因成功破获周恩来崂山遇险一案,他被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他叫谢滋群。  相似文献   

17.
张清华 《今日浙江》2009,(11):58-58
一位老教授回忆在延安见毛泽东时,说:“我去见主席,主席拿出纸烟来招待我,可是不巧纸烟只剩下一支了。我想主席怎么办?他自己吸不请客人吸,当然不好;请客人吸自己不吸,客人肯定不同意。而主席将这支烟分成两半,给我半支,他自己半支。”毛主席把别人看似很难办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这次会议到了这么多老首长、各级领导,这么多老战友和文艺界的老朋友,今我十分感动,深受鼓舞。我谨向在座的和没有能够到会的同志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时间过得真快,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回想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我多么年轻,才十七岁,我跑到延安去寻找真理。五十多年后我重回延安,当时我说,当年我来这里寻求真理,延安真的给了我真理,它没有欺骗我。几十年来,我就沿着它指引的道路和伟大的理想奋斗着。我从下层干起,一步一步地成长。今天,我应当说,我是依靠党的培养,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的滋养和吃了老百姓的小米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公安眼中的邓小平刘涌我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是1939年9月。我当时在延安中央社会部任总务处指导员兼会计科长。时逢小平同志由山西抗日前线回到延安。一天,在中央党校广场,小平同志为我们中直机关工作人员和党校学员作了一次报告。他以大量事实说明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叶挺在大革命失败后曾一度离党,直到抗战开始后,亲赴延安,表示接受党的领导,至1946年3月出狱后才重新入党。对叶挺离党的原因和经过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比如,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中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国际没有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申冤。"周恩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