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楼明贤 《政府法制》2012,(14):36-36
古文《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先生写给他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俭,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基本官德。古人“廉俭”并称,俭易廉,奢易贪。俭和奢是廉和贪的起始点和分界线。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提出“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并举出几个先贤节俭度日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魏元帝成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立国之初,深谙“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司马炎觉得有必要改变魏国的奢侈风气,而达到“矫以仁俭”,并下达了严禁奢侈浪费的诏令。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吏治比较清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朝奢侈腐化而亡国的事实中吸取教训,在治贪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颇为后人赞誉。禁奢重俭历代帝王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多有追求华美衣食,到处巡幸游猎,以显荣耀的通病。唐太宗在前半身则注意预防这种“病”。他把“禁奢重俭”作为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贞观7年2月,唐太宗外出巡视到达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取媚皇帝,驱使城中百姓穿着单衣,冒着春寒夹道欢迎唐太宗的车驾,还预先把州府和城…  相似文献   

4.
黄灵 《检察风云》2013,(5):17-17
早在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就"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对其子进行训诫。他主张俭朴,反对奢侈腐化,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他认为"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中国的立法没有走出人与人的藩篱,去触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然而,人类欲走出贫困圈,改变对文明成果占有的不平等关系,必须以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在全社会倡导“科技文化观”、“教育为本,教育为先”、“抑奢倡俭”以及建立起国家和社会对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给予支持与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俭有四益.凡人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可以养德,一益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可以养寿,二益也。醉浓饱鲜,昏人神智.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可以养神,三益也。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已矛一隐可叫兼鲁阿希柏  相似文献   

7.
贪泉与尝贪     
古有贪泉,在距番禺城20里的石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人称凡喝过贪泉之水者,就丧失廉洁品格,变得贪得无厌。晋朝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南下赴任经过石门,他不信邪,酌贪泉之水而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到达广州后,一直廉洁守身,革奢务俭,不图身外之物,制约了下属官吏,使岭南吏治有所改观。无独有偶,在合肥市包公祠东侧还有一名为廉泉。其实,贪泉也好,廉泉也罢,都是对人的警示,特别是为官者要力戒贪婪,保持清廉,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至于泉水,只有洁、污之分,决无致贪致廉…  相似文献   

8.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人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名言警句作为“传家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但是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等奢侈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在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还呈蔓延之势,以致被概括为一个新名词——“中国式奢侈”。  相似文献   

9.
柳萌 《中国监察》2010,(21):61-61
偶然读到一则消息:一位领导干部在一次组织部门会议上,说要“三个方面留人”,一日“事业留人”,二日“感情留入”,三日“待遇留人”。这三方面的留人对策,尤其是“感情留人”,我看后颇有感触,曾接触过的那些官员,有情者与无情者,立刻都呈现眼前。  相似文献   

10.
奢侈不得     
江总书记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大力发扬艰苦斗精神》,列举了当前奢侈浪费现象的六种情况后不无忧虑地说:由于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等原因,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得差不多了。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盛行起来。一些人沉溺于物质享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令人触目惊心。他还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和古人格言“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告诫国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可谓是语重心长。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1.
李晓 《公民与法治》2013,(10):42-4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咏史》诗的开篇名句。历史舞台,过客缤纷。披览古今,掩卷长思,决定各色人等成败兴亡的,固然非止一端,但勤俭抑或奢侈确实是影响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缘由。近来,中央重申并力倡节俭,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犯罪的代际发展和技术性特征,打早打小刑事政策可以适用于网络犯罪的治理。这也是由“源头治理”的总体要求、“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轻罪化刑事立法模式所决定的。在打早打小刑事政策的适用过程中,应当恪守罪刑法定原则,不能打得过早过小,要坚持形式入罪和实质出罪,避免打击扩大化。适用打早打小刑事政策要处理好打击网络犯罪与促进网络技术发展、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两对关系,实现犯罪治理、人权保障与技术进步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短讯集纳     
各地加大治奢力度汉川县领导治奢先正己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中,湖北省汉川县委领导坚持“向我看齐,从我做起”,推动了全县治奢工作的深入开展。县委制定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为汉川发展创大业做贡献的意见》,县纪委制定了《关于严禁用公款吃喝玩乐的规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玩乐、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和配置移动电话,以及违规操办庆典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先后两次通报表彰了一批先进典型,并对12起违纪案件进行公开。曝光。今年头9个月,全县召开会议比去年同期减少21%,会议费支出比去年同期下降23%;公款…  相似文献   

14.
文史资料选辑载溥杰写的《醇亲王府的生活》中有这样一则持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福州林则徐祠中也有类似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以上所言,在“留点什么给子孙”的问题上,讲出了祸福转化的辩证关系,古人倘能看到权大钱多如不严格要求自己,便可能惹出…  相似文献   

15.
李伟萍 《行政与法》2003,(12):36-37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行政精神的最高原则,行政行为是否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根本标志之一,是看“廉政”还是“奢政”。因此,行政精神中必须要有廉洁执政精神作为支柱。  相似文献   

16.
忠公为国,直言进谏逾二百;身居陋室,廉洁清风度一生。这是后人为赞扬唐代廉洁敢谏的名臣魏征而写的一副对联。魏征以“居安思危,节奢以俭”,直言进谏名垂青史。他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殚精竭虑,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一生留下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名言。贞观中后期,唐太宗见国家的形势越来越好,对初期的困境日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减,奢侈之心却不断滋长,耗资巨大大建飞山宫。魏征上奏说:“隋炀帝恃其富强,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虚。天下难得而易失,若奢靡铺张,殃咎必至。”使唐太宗猛然醒悟。…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海伦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2012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2013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  相似文献   

18.
古人曾子曾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我觉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党员干部也当“三忧”吾身。想从前,鲁相公孙仪忧己,嗜鱼而不受鱼;后汉东莱太守杨震忧己,深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晋朝广州刺史吴隐之忧己,赴任路上,敢饮“贪泉”之水,誓言“终当不易心”。他们都廉洁守身,戒奢务俭,被世代传颂。看如今,抗不住诱惑,由尝贪到嗜贪,侵吞国家巨额财产而自我毙命者有之;耐不住艰苦,由追求享乐到灯红酒绿而身陷囹圄者有之;管不住小节,由小节不检到放任大节而走向刑场者也有之……他们何以如此不忧己?难道党性原则与他…  相似文献   

19.
邓溪清 《中国监察》2009,(17):44-44
最近,某市市委书记在下派驻村干部工作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沉”入村庄,“蹲”住农家,体察民情,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20.
短讯集纳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治奢要起表率作用本刊讯5月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北京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落实制止奢侈浪费八条规定经验交流会。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中央纪委副书记曹庆泽在会上的讲话都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认真抓好中央关于制止奢侈浪费“八条规定”的落实,在全国起表率作用。一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落实“八条规定”取得了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底,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共停建、缓建和取消装修办公楼项目1979个,取消、压缩会议15489个,取消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