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程远 《今日浙江》2007,(21):58-59
"绿谷之声"音乐会自去年12月27日首场演出以来已经连续举办8场,其宗旨和目的是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普及音乐知识,培育音乐骨干队伍,营造"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养人们高雅的情趣.它不仅成了丽水一道亮丽的文化艺术风景,更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为文艺工作者所喜作乐为的大好事、大实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2.
《创造》2008,(6)
人类起源于劳动,社会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劳动……一切都起源于劳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会劳动,在于人有技能。技术不仅仅是技术。《庄子·养生主》记载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段话是说,庖丁宰杀和分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声音合  相似文献   

3.
《时代潮》2001,(10)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态度及品味都有了些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断地刺激着人们原本就浮躁不安的心,某些急功近利、赶潮流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在经济的大潮中,对艺术"原创"渐渐淡化,甚至一屑不顾。而青年画家李冬却不为之所动、所  相似文献   

4.
举凡行事,皆有精粗巧拙之不同,所以发展出了"艺术"一语.立法也有艺术.篇章的安排、文字的运用直至标点符号,都有讲究.《晋书·刑法志》所录《魏法序略》批评"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遂调整结构,"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开创了"总则"在先,"分则"在后的篇章结构先河.荷兰学者亨利·范·马尔赛文等所撰《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有专章比较各国宪法篇幅长短、结构,也属于论述立法艺术的.  相似文献   

5.
廖嘉良  黄宗贤 《求索》2012,(5):182-18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形式的诞生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产生过重要影响。前之研究者对泼墨泼彩的诞生互有争议,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泼墨泼彩完全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泼墨"、"泼色"、"破墨"技法的继承和发扬,与西方艺术影响无关,另一种则主张泼墨泼彩的诞生是张大千融合中西文化艺术的一次汇演。实质上,泼墨泼彩的诞生及其嬗变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推进与流亡艺术家张大千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身份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文化冲突与身份焦虑复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的艺术批评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呈现出诸多缺陷与不足。对此,国内学者或以"不及物和虚热症""批评缺失、批评过剩"描述之,或以"感受性原则失落""游戏化""浅表化"归纳之。虽表述不尽相同,却共同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艺术批评者从自身审美感受与社会责任出发、抓住作品进行说真话、说实话的批评,颇为稀缺。新近出版的李树榕教授的批评文集《艺术智慧:对艺术消费客体质量的思  相似文献   

7.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4,(4)
<正>3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前往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了"《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画展",并称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王悦之艺术也是两岸艺术同根同文的重要见证,深得两岸美术学界激赏。本次展览,取名"脉脉之思",是为表达对先贤的纪念。王悦之生于120年前中华民族深陷苦难的甲午之年,而今又逢甲午,中国社会已沧桑巨变,文化自信蔚成自觉。王悦之作品是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宝贵的遗产。1982年,蒙王悦之之子、著名书法家刘艺先生代表亲属,将家藏的王悦之作品悉数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为国家艺术宝库增添了极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的珍品。  相似文献   

9.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同时,可以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方法,在新的语境中去重新发现"原始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精神建构的彷徨与出路——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从其建立之初,就一直立足于阐释和张扬人的自由维度。遗憾的是近20年当代中国美学话语却存在着空疏的不及物倾向。它不但日益远离了美学的本真,而且与人的真实存在和精神状态相背离;它无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国人精神的真实状态和生存现状,而且又以摆脱启蒙美学(实践美学)为能事,其结果就是"主义的喧嚣与缺失"。但是,所谓"主义的缺失"还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学家们构建美学时的彷徨、畏葸、甚至不着边际,在瞻前顾后中他们既丧失了美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在于探究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同时也丧失了美学所探究的形式的无功利性与其效用的功利性之间的张力。这双重的丧失必然导致当代中国美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庸俗的审美泛化、犬儒化;其二是审美或艺术形式的纯技巧化。而美学应该着重于对感性之维的现实观照与把握,而非脱离现实和审美—艺术等感性领域进行所谓"主义"的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1.
识人五法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体现了领导者的政治品格、领导艺术和导向标识,关系到事业成败、国家兴衰,是一道千古难题。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易事,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近阅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识人五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现摘而录之,与大家共赏。一曰居视其所亲。有一句话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20,(12)
正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古都,也是日本传统建筑、绘画、雕刻、园艺、民俗艺术和历史遗迹的聚集之地,有"真正的日本"之称。去过京都的人,无一不被它古朴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观所吸引。京都是日本国内最注重景观保护的一座都市,细究京都的古都保护措施,对于我们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都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完善法规制度坚持依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中革卦有变革等层面的涵义,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鼎卦有烹饪、正位凝命等涵义,二者共同表达着《周易》的"时位"观念。宗白华从现代学术的角度将革卦、鼎卦阐释为中国的时间、空间之象,并将革卦、鼎卦与既济卦、未济卦构造成一个简易的变易模式,也同时印证了《周易》的"时位"观念。而宗白华对革卦、鼎卦的阐释价值在于与中国艺术时空意识的贯通,一是作为空间之象的鼎卦到中国艺术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贯通;二是从革卦和鼎卦的象征意义到中国艺术境界特点"时空统一体"的贯通。  相似文献   

14.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5.
"艺术终结"是20世纪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理论并不能支持"艺术已经死亡"这个为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结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将继续存在,条件是必需存在于哲学解释的"理论氛围"之中.与此相应,哲学必须借助艺术来达到它自身的目的.艺术与哲学的结盟,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的文化令世人所倾慕。而中国书法艺术则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文化演变过程,可谓“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堪称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文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想"与"因"结合的诗学观,不仅为诗歌创作、鉴赏和文学批评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作为汉诗英译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宇文所安英译王维诗的"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画境中的动态性、静态性和光线色彩的和谐性在翻译中的摹写和润饰作用,分析了禅宗审美意境翻译中的"无我之境"、情景交织中的意境翻译的动感、声情意象翻译的乐感,总结了典故翻译的文化交互性,指出了宇文所安的翻译艺术的再现性重于表现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余佳  游达明 《学习与实践》2012,(11):122-127
艺术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为了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所生发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选择。艺术消费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品味,从而满足作为有着"舒适感"的"快乐人"的普遍心理期待。艺术品味是消费者成为艺术观众的关键。艺术体验是一种提高审美品味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体验艺术的同时提升其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正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有关何为正义、公正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正义历来被视为法律制度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以及法律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甚至相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正义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