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发生了五次各异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从民法学的角度分析,变迁中既有农地所有权与农地使用权的合一,又有农地所有权与农地使用权的分离;既有债权法意义上的经营使用权,又有物权法意义上的经营使用权;既有权能充分的所有权,又有权能残缺的所有权。应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善土地物权流转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中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进行了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渐进式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政府重视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从物权法角度解读分析与思考,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需要继续改革。改革必须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归属及权利主体,完善农地他物权流转方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框架,将农户看作两个人的生产系统,讨论了家庭内部分工与专业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调整两个重要制度变量的影响,研究了农户兼业化对土地制度选择的意愿及其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策意义.Probit模型的计量结果表明,农民家庭内部分工降低了土地流转意愿;在家庭人地比的一定范围内农户响应人地比例的变动而选择土地流转的意愿比土地调整要更为强烈.研究的结论是,男性和女性人力资本在非农就业的差异,以及兼业农户没有降低农业产出的效率特征,决定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分工使兼业农户不会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分工经济使农民对现有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利用程度的重要性超过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潜在利润,农户的反应倾向于选择土地流转应对稀缺的土地要素禀赋对土地调整的压力;农户的制度选择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内部分工预期收益所左右,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锁入效应.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在产权主体和运作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市场经济对其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在坚持土地公有、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下,针对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6.
按照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演绎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这是“非帕累托创新”,还需要在土地制度立法、稳定土地承包制关系、培育农民利益团体、增强其谈判力等方面作出努力,以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进土地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农民问题实质上是土地问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运转出现了一些问题,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紧扣此背景,评述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并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使用权评估制度、征地补偿机制以及土地流转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深化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以生产力理论和阶级理论为基础.在社会分析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阶级作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坚持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第一要素的观点,把揭示基本制度的演变规律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业的根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导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并严重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土地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若干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改革说到底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农村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是深化农村改革 ,保护农民利益 ,实现农业专业化 ,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关键。为此 ,国家必须通过赎买的方式赎回农民的土地 ,以保障换土地 ,建立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 ,为农业的现代化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轨、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改革是经济转轨的基础,经济转轨是经济改革的深化和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各具特色而又富有活力的区域制度变迁多元化趋势,是中国转型取得初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目前日渐为世界认同的"中国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一个大国的转型,即便有政治集权和政府主导的前提,只要选择了开放式的"干中学"路径,有一个相对开放、民主的制度环境和比较充分的激励,各地区对制度变迁发展机会和空间的选择必然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最基础、最棘手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而土地制度则是一切土地问题的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次制度的变迁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完善进一步释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人民收入等,彰显其当代价值。我国下一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方向是:明晰土地权利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土地流转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5.
数千年来,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一直都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随着近几年中央陆续出台的几个“一号文件”,“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问题成为了国家农业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为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改革目光投向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上,并且2014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强调农业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以及继续将农业视为经济根本的重要性。同时,首次提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离”这一概念。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上的分析,结合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现状,对“三权分离”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解读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诺斯的制度边际调整式理论已难以解释中国的转型经验,中国的大规模制度变迁选择边际—过渡性制度变迁为起始点,只要这些制度充分利用区域竞争机制和制度学习—扩展效应,不断突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就能向目标制度靠近。中国经验对常规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充实,可以提高它对大规模制度变迁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经了66年的政府管理体制锤炼、转型与升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简单的分级分部管理体制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展示了干部人事制度中标准人性假设与特定时代背景下干部实际人性特征从适应、冲突到不适应的发展脉络,推动着干部人事管理的改革,反映了从非人格化的理性管理提升到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制度转型。未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公平公正、灵活有弹性、人性化为价值体系的现代型干部人事制度,它将会使公务员职业化规范越来越严格、人才激励制度越来越灵活,并成为人性自利性和公共精神的制度博弈与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下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出口作为制度变量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出口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同时发现改革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作用,中国制度变迁是渐进性的,中国经济增长仍以要素投入为主。  相似文献   

19.
回顾解放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总结了在此改革过程的经验教训,并利用博弈论知识对集体生产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小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村民自治”的缘起、成型,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的产物。分析“行政化”产生的表现并认为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自主性非均衡、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诱致性制度变迁,是造成“行政化”倾向的原因。因此,需要完善国家政权,增大乡村社会自主性,使二者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