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不可以已     
讲四句话。第一句话,要强化学习意识。先说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学而优则仕”。这是论语里的话,孔圣人的教导。在这句话之后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构成了一个学习和做事的关系链。这两句话用现代话语体系来解读,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学而优则仕”是说只有掌握了知识,丰富了才学,才有资格做领导,才有条件去为老百姓办事。“仕而优则学”,是说如果想为老百姓办更多的事,或者说想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快一些,只能不断地深造学习,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张》里载:“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中“学而优则仕”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对孔子学习思想的歪曲。当年孔子说这话时,是把“优”当作“优裕”即为“余力”之义来说的,而非后人所误释的“优秀”。从这个角度讲,“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了,有余力才能去做官:而“仕而优则学”则说做官有余力就应学习。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14):20-20
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古人早就有箴言。《论语》写道,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常人只重“学而优则仕”这后半句,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读书,希望来日出人头地。为政者则要看重前半句,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论语》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实中确实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怠于工作。  相似文献   

4.
封建王朝的莘莘学子孜孜以求“学而优则仕”。北宋名相赵普则反其道而行之,官做得越大越“优”,越重视读书学习,后人赞其“仕而优则学”。据《宋史》中的《太祖世家》、《赵普传》记载,赵普幼时与赵匡胤同学,两人都厌恶读书。赵匡胤酷爱舞枪弄棒,赵普则“少习吏事”,侧重琢磨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5.
提及学外国,多认为学先进生产技术和最佳管理经验,其实善美的人品、良好的作风,也是可以“拿来”、“洋为中用”的。物也好人亦罢,优则取或效尤;劣当舍或鄙夷,故古有“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之规谏。精神文明无国界。美国西点军校曾经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种,我们何尝不可借鉴一些外国人的务实、艰苦、敬业之精种? 近览报获一新闻:康韦希(澳大利亚籍)先生系中瑞合资双城雀巢公司总经理。其於雀巢主事五年余,产值连年递升,  相似文献   

6.
汪金友 《实践》2007,(2):47-48
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正因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一直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的一份调查表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基层干部们说,新农村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不用解释。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用这20字方针来描绘新农村的未来图景的。  相似文献   

7.
卜子夏,春秋时期晋国温邑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人。他是孔子高徒,魏文侯、李悝、吴起的老师,《论语》主编之一。他的一些言论,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学界可谓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8.
这里提出了一个“苗头性问题”概念。显然,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然而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令人深思的“社会学概念”。那么“什么叫‘苗头性问题’?它有没有具体指标?怎么掌握?请看专家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人见面,常问三句话:“升了没有?”“发了没有?”“离了没有?”这三句问候语,看似玩笑,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人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学问之道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什么呢?“道”是指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准则及方法。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后要怎样思考才能做到“不罔”?这就是“审问”的功夫。“审问”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学习理论时,首先要看这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否自洽,不能只满足于新奇的观点。即使一些观点很新,但是,  相似文献   

11.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按朱熹的解释:"优,有余力也,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力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优则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当官的首先要把官做好,有余力者,可及其余--去学习.这样就可以以其所学"资其仕",把官当得更好."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就去当官,用实践检验其所学.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些人,经常谈论“自我价值”,有些人对此很感兴趣,甚至还有人提出:“自我价值就是一切”,“没有自我就没有世界”等。果真是这样吗?这些令人眩目的口号难道真是某些人的发明吗?我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打开历史这面镜子,让我们看看历史的变革吧。  相似文献   

13.
《红旗文稿》2015,(2):41
"西点军校学雷锋"被质疑,这个话题的质疑点出在一个"学"字上。雷锋画像曾在西点军校张贴,西点军校学员到过中国抚顺雷锋纪念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榜样跨洋越海到了美国,中国人觉得这很有面子,就用国人习惯的语言说,西点军校也"学雷锋",这叫造谣吗?这是国人的幽默和向往美好的情怀。一些总拿这句话来抹黑事实的人,是听不懂中国话,还是根本就没有中国人的爱  相似文献   

14.
1948年 1 2月 9日 ,成都特种刑事法庭两名武装法警来将军衙门特委会监狱提审在学生运动中被捕关押的肖德孚和蒋德心去督院街法庭受审。两人被戴着手铐押出监狱 ,当行至祠堂街时 ,碰见同学陈可站在一个店铺外 (“老王”在该店内买香烟 ,陈站在店外等“老王”) ,蒋德心知道陈可和“老王”是革命同志 ,没有吭声。肖德孚不认识“老王”只知道陈可是华大同学 ,才叫了声“陈姐” ,说 :“我在特刑庭 ,天冷了 ,请你叫家里给我送衣服来。”肖德孚没有感情激动 ,更没有去拉陈可的手哭叫 ,陈可也从未向任何人说过有感情激动、拉手、哭叫这类事情。当时…  相似文献   

15.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影响着以后对该人的评价。这种印象多是表面的东西,如仪表、举止等。印象好的,则希望继续交往,增进关系;印象不好的,则不愿意继续交往。你若问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其实第一印象并不大准确,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呢?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前,邓小平一再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时候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为了做到共同富裕,首先必须以生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只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将法治行为方式表现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才是真的“法治”.领导干部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人治”与“法治”这两种治国方式,孰优孰劣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如果没有“法治”的具体实践和运用,难免又会落入“人治”的窠臼,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塑造和要求可以避免“人大于法”的出现,至少能降低或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大跃进使河南成了“浮夸风”的“重灾区”。毛泽东把新乡地委书记叫到专列上问:“你那是不是真钢铁?有没有那么多数?”书记一愣,坚决地回答:是真钢铁,有那么多数!修武县17万人成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公社。毛泽东问县委书记:“不拨款给你们,全县党政军民由你全包,你包得了包不了?”书记盘算了一下,说:“我不敢包。” 面对跃进之后的“灾情”,毛泽东想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20.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