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不告不理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对于保障法律特别是程序的正确实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有助于保障案件在处理上程序与结果的公正。如何正确理解不告不理的内涵,在立法及实践中彻底贯彻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文中笔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2.
佚名 《特区法坛》2004,(1):24-24
“不告不理”是指未经公诉人、当事人起诉的民事案件,法院不得受理和审判的诉讼原则。是现代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一项公认的基本原则。“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有原告请求或被告公诉,法院才能受理案件并进行审理。第二,在审理中法院的审判活动受原告起诉或被告反诉的范围的约束。也就是说当事人“告谁审谁,告什么审什么”。对于民事上诉案件,则仅对其中的上诉部分进行审理,没有上诉的部分就不审理。在民事诉讼中实行“不告不理”原则是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处分行为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高峰  尚爱国 《特区法坛》2003,(78):20-22
“告”与“理”是司法审判的核心内容,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于公正司法、保障人权、实现法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下的司法改革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告不理是现代社会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不告而理是对不告不理原则的背离。有告必理既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它体现了“有权利必有救济”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而告而不理则是对有告必理原则的反动与背离。本文拟结合法学理论和司法实  相似文献   

4.
考察诉审关系必须放在控辩审三方格局的整体背景之下,理想的诉审关系要求审判者与起诉者所主张的利益无涉;要求审判者与冲突双方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要求审判者高于冲突双方,在诉讼程序进程与实体争议解决中居主导地位。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也要在理想的诉审关系格局之内进行。  相似文献   

5.
马运立 《政法论丛》2012,(1):117-123
作为近现代国家刑事诉讼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基本原则,控审分离有其丰富内涵,诉讼公正系其核心价值,而分权制衡、人权保障、程序主体性、诉讼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心理学原理构成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控审分离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组合原理,它要求程序启动上的不告不理以及程序运作上的诉审同一.作为刑事诉讼程序运作的基本原则,诉审同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审判的对象和范围必须与起诉的对象和范围保持同一,审判机关不能脱离起诉指控的被告人或犯罪事实而另审被告、另审事实.诉审同一原则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保障审判的中立性,实现程序公正,然而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违背诉审同一原则的规定和作法,有待于深化刑事司法改革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论不告不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告不理”是一项审判原则,其主要含义是,对于未经起诉的案件,法院不能受理和审判。我国人民法院在依法行使审判权时应当严格遵循这项原则。本文试就这一原则有关的两个问题作一论述。一、不告不理的法律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没有规定不告不理是我国的诉讼原则。但审判权和起诉权分开行使、没有原告的控诉就不能审判的规定是明确的,而且是在司法实践中被普遍遵循的原则。因此,不告不理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审判原则。我国宪法第128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规  相似文献   

8.
刘宏成 《法制与社会》2012,(13):111+115
正当程序是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且最要的原则,如何理解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正确贯彻实施这一原则,对于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正当程序的基本理论、正当程序在我国实行的条件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一、不告不理原则的内涵不告不理是调整起诉和审判关系的重要诉讼原则。它要求刑事案件必须有公诉人或自诉人起诉 ,民事案件必须有原告人提起诉讼请求 ,法院才能受案并进行审判。法院在审理中受起诉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范围的限制 ,不得审理诉讼请求范围以外的问题 ;起诉人在法院作出判决前可以撤诉 ,撤诉后法院就不能继续审判。不告不理原则是“控告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是大陆法系国家诉讼中普遍所采用的一项基本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的理论基础是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必须相分离 ,法院不能既是控诉机关 ,又是审判机关 ,自控自审 ,否则就…  相似文献   

10.
围绕着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的处置问题,我国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裁判形态。这种裁判形态有别于以处理被告人刑事责任为核心的“对人之诉”,可以归纳为刑事诉讼中的“对物之诉”。对物之诉将为利害关系人提供行使民事诉权的途径,遏制涉案财物处分权的恣意行使。并且,通过建立符合程序正义要求的涉案财物审判程序,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法院裁判的独立性和准确性。在与定罪量刑程序的外部关系上,由于对物之诉在裁判依据和利害关系人上具有特殊性,为保证裁判准确和利害关系人有效参与,对物之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内部构造而言,争议事项的复数化和第三人的加入,促使对物之诉形成了分别以法律性质和权益归属为争议核心的双层诉讼构造。同时,对物之诉的证据规则呈现出民事诉讼的特质,从而在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上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聂友伦 《法学》2023,(3):131-144
刑事诉讼通常由与案件结果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实施,一旦其不能、不愿起诉或应诉,诉讼的成立和进行便将受到阻碍。若立法者意欲使诉讼在直接利害关系人缺位的情况下运作,则一般须通过例外规定赋予第三人诉讼实施权,由其启动与推进诉讼。这种例外在诉讼理论上被称为诉讼担当。诉讼担当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呈现立法先行、理论缺位的状况,亟待梳理与明确。从现实性面向看,现行规范中的诉讼担当包括为了担当人利益的诉讼担当、为了被担当人利益的诉讼担当与为了公共利益的诉讼担当,涵盖公诉、自诉与附带民事诉讼诸程序类型。从可能性面向看,出于解决实践问题、填补程序漏洞的目的,得经法律修改拓展诉讼担当的范围,增加检察机关对刑事自诉的诉讼担当、被告人近亲属对缺席审判的诉讼担当。  相似文献   

12.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诉权理论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 ,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中 ,对于科学合理地配置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诉讼权利 ,完善对抗制的诉讼机制 ,开拓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视野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有一些障碍性因素 ,但这些因素是可以克服的。在刑事诉讼中研究诉权理论有必要从理论上阐述诉权与宪法、诉权与人权、诉权与国家刑罚权、诉权与当事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此外 ,还应当根据诉权理论 ,对刑事诉讼构造、侦查中司法控制机制、检察官起诉裁量权以及审判方式之改革等问题进行制度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论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刑事诉讼中的各种利益形态进行了分析 ,指出 :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被告人利益、被害人利益之间即存在一种同生同长关系 ,当三种利益发生碰撞时 ,又出现一种同消同损状态 ;理想的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应该能够满足各种诉讼主体的利益 ,尽可能促成各种利益间的共生共长 ,尽可能减少利益间的同消同损。刑事诉讼中的利益之间又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逆向关系 ,因此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三种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应作何种选择 ,作者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离婚诉讼适用普通程序。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宣告婚姻无效案件适用特别程序。这样,按照一般诉的变更与合并的条件,宣告婚姻无效之诉与离婚之诉之间,就不能进行变更和合并。这与婚姻案件的特殊性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有冲突的。我们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对因同一婚姻关系所产生的婚姻诉讼,允许其变更、合并,以便使同一婚姻所发生的争执,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得以解决,避免先后起诉或分别起诉可能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的见证活动范围主要限于侦查阶段,尤其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定诉讼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且主要针对专门机关实施的诉讼行为进行见证。见证人的设置是权力制约理念的产物,与程序正义理论遥相呼应。见证活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监督,二为证明。《刑事诉讼法》应赋予见证人诉讼参与人的诉讼地位,并规定相应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审分离原则的主要价值在于保障裁判者的中立,防止追诉权的滥用,从而强化辩护职能。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配合制约”原则的影响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控审不分现象极其普遍,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应当通过程序的完善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7.
刘琳 《法制与经济》2008,(14):78-80
刑事诉讼中控方职能和辩方职能相互对立和冲突。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方和辩方的诉讼权利.但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诸多因素妨碍控辩平衡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其弊,以期寻求实现控辩平衡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中控方职能和辩方职能相互对立和冲突。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方和辩方的诉讼权利,但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诸多因素妨碍控辩平衡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其弊,以期寻求实现控辩平衡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不明确,如果承认他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法却并未赋予其充分的诉讼权利;不承认他是当事人,法院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就没有道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参诉方式有申请参加和法院通知参加两种,而后者违反了民事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参加之诉是否存在也有争议。借鉴外国的立法,笔者建议将我国的第三人制度分为独立参加诉讼的第三人、被诉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和辅助知。诉讼的第三人三种。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志海 《河北法学》2006,24(1):63-66
诉讼中的当事人具有诉讼主体和知情证人的双重属性.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对此的立法存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和研究这一差异,指出应当将当事人作为诉讼证据的证据形式,以便充分利用其通过大脑记忆的案件事实的有关信息来帮助查明案件事实.由此,还对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条件和分类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