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周期率”与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提出1945年7月,毛泽东和到延安参观访问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长谈。在这次谈话中,黄炎培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首次提到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在这之前毛泽东已有思考)。当时,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家,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事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览…  相似文献   

2.
对权力进行监督,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忽视对权力的监督,必然导致权力变质,甚至政权垮台。我们党历来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工作。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和党外人士黄炎培谈话时就指出,我们找到了避免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周期律”的新路子,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人亡政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两阶段”论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讲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他说,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一个“边”。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在目前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时,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毛泽东的这段重要谈话。应当怎样看待毛泽东的这段谈话?它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参观,他在那里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但又有所担心,中国共产党廉明的政治作风和蓬勃的革命精神能够维持多久呢?于是,他对毛泽东谈起了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毛泽东当时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世纪之交,回顾与反思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跳出历史周期律”之路,实际上是一条不断拓展民主的新路,其间虽…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矛盾论》发表60周年和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发表5周年。缅怀两位伟人,重读“两论”和“南方谈话”,回顾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轨迹,深感“两论”与“南方谈话”虽然时间相隔达半个多世纪,但它们  相似文献   

6.
正一、"历史周期率"揭示的执政者从严到松、从勤到怠的嬗变过程"历史周期率",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语出《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揭示了夏商两代兴亡的现象和原因。1945年,黄炎培在与毛泽东窑洞对谈中,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王朝兴替的历史事实,把这一兴亡周期现象上升到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进一步描述了"历史周期率"的嬗变过程。无论是兴勃亡忽的最初表述,还是黄炎  相似文献   

7.
陈晋 《瞭望》1991,(36)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同文艺界人士有不少交往。一次,诗人徐迟向他请教怎样作诗,并请他题词,毛泽东想了一下,驰毫聚墨,写下“诗言志”相赠。建国后,《诗刊》创刊时请毛泽东题词,他写的也是这三个字。应该说,这是毛泽东最基本的诗歌观念,由此形成了他阅读和体会古代诗人诗作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传统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1959年7月4日,毛泽东在庐山住处同王任重、刘建勋、梅白三人谈话时,念起明代杨继盛(号椒山)  相似文献   

8.
贺永泰 《党政论坛》2009,(10):21-21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建立过党领导的政府。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曰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二者都是民主政府,但在表述上没有使用“人民政府”的名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过,陕甘宁边区政府相对于国民党“搜刮政府”而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帮忙政府”。但未用“人民政府”的名称。那么,“人民政府”的提法在有关资料中是否出现过呢?  相似文献   

9.
梁凌 《党政论坛》2009,(14):54-54
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政府组成人员中,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程超 《瞭望》1994,(34)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章伯钧、傅斯年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毛泽东主席之邀,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家作客.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  相似文献   

11.
步平 《党政论坛》2014,(10):62-63
1993年的“河野谈话”与1982年表态纠正日本历史教科书谬误的“宫泽谈话”、1995年反思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责任的“村山谈话”一起,并称为战后日本“三大历史谈话”。它们都是日本政治家在关键时期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做出的正式表态,  相似文献   

12.
国庆假日,同1945年出版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的原国讯书店经理尚丁先生聊天。话题很自然地扯到那个周期率上。我俩就这个问题不知议论过多少次了。不过,议论得比较细的,要算这一次。尚丁先生不但讲了很多《延安归来》里面没有写上的毛泽东同黄炎培交谈的情况,还讲了《延安归来》出版后毛泽东有关周期率的言论。从而使我对周期率的认识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谢海军 《理论探讨》2012,(4):135-138
毛泽东与黄炎培延安“窑洞对”中关于摆脱历史上执政者兴衰成败怪圈的问答,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原点.尽管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模式呈现出变迁、丰富和发展的轨迹,但总体上沿着三条脉络展开:一是在“民主”的基点上,升华为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制度前提条件,以人民当家做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基石;二是在“人民监督政府”的基点上,发展为以健全公民权利为主线来丰富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践形式和渠道,解决执政者与人民之间权力的授予与监督的问题;三是跳出“历史周期率”从“民主”和“人民监督政府”两个基点逐步走向对党的执政规律的全面探索,形成了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4.
薛鑫良 《民主》2010,(5):51-52
60多年以前.在“解放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2007年4月2日《学习时报》)中国共产党依靠各族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陈晋 《瞭望》1991,(49)
毛泽东谈史,尤以军事方面的批注为多。 李贤等在《后汉书》卷101“皇甫嵩传”的一条注文中,引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故善出奇,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也。”关于奇正,毛泽东的概括是:“正,原则性。奇,灵活性。” 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英才辈出。毛泽东读这段历史,对一些有为的将领的军事才华,颇为欣赏。  相似文献   

16.
正1945年7月,毛泽东同黄炎培作了著名的窑洞对谈。"窑洞对"中毛泽东提出的"民主新路",充分揭示了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的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人民主体论,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人民主体论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其一,廉政文化思想首先是一种权力观。权力是人民的,共产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权力观。毛泽东一直强调,"共产党是为民  相似文献   

17.
张建 《求知》2022,(3):25-27
<正>1945年,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充满信心地提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70多年过去了,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命题并没有因时间流逝而过时,仍然具有强烈的警诫意义,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提出我们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窑洞对”,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史上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经对“人民国家”问题作了批评 ,斥责为无稽之谈。然而 ,在当代中国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无论在人民民主国家政权阶段 ,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一国一制”阶段或者“一国两制”阶段 ,都是真正的人民国家。人民国家的创建和发展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国家政权性质和国家制度的创新 ,它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为后人树立了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一、…  相似文献   

19.
陈麟辉 《党政论坛》2011,(15):60-61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有幸再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考察。站在枣园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住过的窑洞前,我不禁想起中华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与毛主席著名的窑洞对话:“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渤焉’,一人,一家,  相似文献   

20.
奔溪 《瞭望》1992,(45)
中国古代帝王治天下的办法,可说是又多又细,有宽有严;亦儒亦法,有刚有柔。不过总起来说,不外乎文武两手,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也。大体说来,在打天下、夺政权的时候,多是用武的一手,所谓“开国元勋”多是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的武将。然而“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所以等到政权到手、坐稳“龙廷”之后,就要“偃武修文”,以显示其赫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