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种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司法模式"司法广场化"、"司法剧场化"考察文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以"法律与文学"理论为背景,分析论述文学的叙事技艺以及情感诉求对于法律运作的实际效用.法律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关权利话语的实践,法律因着话语这一媒介而被视为某种文学的形式.法律实践更多的是一种说服性、劝诫性活动,它更关注听众而非说话者本人,通过两者间的运筹性对话活动来打动听众的心弦,实现互动性理解的法律实践目的.  相似文献   

3.
伍金平 《河北法学》2012,30(5):190-192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官、法官倾向于以一种较为苛刻的态度来看待正当防卫行为.司法者之所以背离立法初衷,源于其追求以具有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来判断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一种是以防卫结果来判断,另一种是以防卫行为的各项具体指标来判断.当司法者无法从具有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中寻求支撑时,案件则可能被定性为意外事件.从法律属性上看正当防卫是一种权利行为,是阻却刑事违法性和排除社会危害性的统一,理应得到法律的积极肯定和鼓励,而意外事件仅是一种阻却刑事违法性的事由,却非法律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交往理性视域下的法治话语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交往理性可以概括为一种语言性的、与主体间性相对应的、程序性的合理性概念.从交往理性维度来分析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互动,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和合理性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品格,呈现出对交往理性引导下商谈理念的一种宽容与接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动态机制、互动模式,充分说明了交往理性法治话语互动的重要作用.交往理性范式的引入有助于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执法和司法公开、公正.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原、被告是地位不平等的主体.民事诉讼是地位平等的主体间因财产权、人身权发生纠纷而提起的诉讼.在这两种诉讼中,都存在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形,两种诉讼第三人有着诸多共性,但由于这两种诉讼有着质的不同,因而导致了两种诉讼第三人有着种种不同.下面,笔者试图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两种诉讼第三人.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人从东欧来到美国,在曼哈顿的一间餐馆想找点东西吃,他坐在空无一物的餐桌旁,等着有人来为他点菜.但是没有人来,他等了很久,直到他看到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的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他的对面.  相似文献   

7.
律师贴近法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有案的贿赂,一是平日的交往.律师与法官同属法律职业阶层,律师行贿法官,双方具有对偶性,追求私利上具有一致性,彼此行为承担的风险程度相当,不会互相攻讦告发.对有案的贿赂,由于有请托事有彼此间特定的来往存在,日后一旦认定受贿事实来并不难.但是,对于有惯常情感交往的熟人关系存在,一旦事发,收钱法官往往以朋友间馈赠为由,否认受贿属性,认定受贿犯罪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8.
欧盟法对法律全球化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欧盟法的出现在理论上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究竟如何看待欧盟成员国把属于自己主权范围的权力转移给共同体现象?即欧盟法是超国家法,还是国家间的法,还是其它什么?文章认为,对欧盟法究竟属政府间的法,还是超国家的法,应采取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不能作绝对的回答,而应依时间、领域不同而不同对待,不顾发展不平衡而用一个框架、一种模式、一种普适主义的公式笼而统之是不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文明、文化的发展在于物相杂,在于文化间的跨越、转化,人类的文明便形成于旅行之中.文化批判学者、旅行理论家认为旅行是一种"在途中"的状态,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旅行彰显着主体间的"凝视",是主体间关于生存的对话.赛义德从宏观角度阐述理论从一国到另一国的徙移和影响因素,钱钟书从微观层面分析文本从一国到另一国跨越的距离和不可避免的损伤,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借鉴了文化旅行理论的成果,为新世纪的翻译学研究拓展了新维度.  相似文献   

10.
于辉 《政法论丛》2021,(4):139-150
言词证据作为一种由言词提供者将偶然感知或了解的案件事实,通过语言传递于目标听众的证据类型,本质上是一种说者与听者间的言语交往活动.言词证据能否有效传递取决于二者间的互动.为此应回归言词证据本身的语用特质,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审查模式.审查者既要从宏观结构布局把握言词证据论证链、论证层次的连通形式,又要从微观论辩话语中剥离...  相似文献   

11.
法律推理是理性的过程,具体而言是一种实践理性.法律实践是一种“言说”的实践,特别是在司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言说”这种会话模式.法律推理的过程就是在法律会话实践中选择最适合结论的过程,它包括一定法律行为正当化的论证和相对于一定目的的最佳手段的确定.法律会话推理①正是从多主体“言说”角度寻找正当性的法律推理方法,是一种“言说着”的理性,其以话语为媒介,以法律当事人之间的会话沟通为方式,通过各方对话语意图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行为方法,从而对推理结论进行正当性论证,这里的正当性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因而具有主体间的可接受性和社会层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抽象危险犯的概念及正当性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巍 《法律科学》2007,25(1):70-74
从形式上,抽象危险犯既可表现为行为犯,也可为结果犯.抽象危险是一种拟制的危险,一般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危险判断.抽象危险犯的构成要件设置是一种保护法益前置的措施,在风险社会下,具有合理性.但是,抽象危险犯的处罚与罪责原则间存在紧张关系,有必要限缩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13.
张晏瑲 《当代法学》2016,(4):139-150
海洋酸化是海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变化,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所引起.这种污染物也是“人为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者,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其他进入海洋的污染物一样严重.然而,目前缺乏专门的法律制度或治理体制来应对这种问题.本文从四种制度人手来评析海洋酸化的规制问题:其一,气候变化制度;其二,海洋污染防治制度;其三,大气污染制度;其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虽然海洋酸化的现象部分受到这四种制度的规制,但没有一种制度是完全致力于解决海洋酸化的问题.因此,海洋酸化位于国际法上的一个灰色地带.鉴于其对全世界海洋生态完整性带来的严重威胁,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将海洋酸化当作一个跨领域的环境挑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一鸣 《检察风云》2007,(22):40-42
这是一组让人吃惊的数字:短短一年多时间,通过"消费来福"、"双响炮"等所谓"创新经营模式",在全国发展了近3000家传销商行,敛财超过10亿元,"业务"横跨全国31个省区市.……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和信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法制的基础是信用.信用(credit)的心理特征是信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既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行为,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来约束授信人和受信人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16.
论民主与法治的分离与契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主与法治已成为现代宪法的主流价值追求 ,但二者间的关系却十分复杂。成功地调和二者间的价值是一部宪法融入现实生活的关键。事实上 ,法治与民主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二者在“谁来统治”和“如何统治”的问题上意见不一。现代民主与法治也存在契合的领域。现代民主是一种消极自由 ,法治则是公民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另外 ,民主虽对多数之治念念不忘 ,但却从未真正地主张过多数的权力是绝对和无限的 ,这为法治留下了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冲突法迄今为止的发展是由主体性、主体间性和社会性三种范式的进化演变构成的。三种范式的根本区分在于其致思路径的差异。主体性范式立足于冲突主体的身份、法则及其利益来直观和直接地解决法律冲突;主体间性范式发展出“间性”思维以变革主体性范式的“极化”思维,要求从主体间的关系或者主体间的协调立场出发构思法律冲突消解方案;社会性范式以境域化的现象学思潮为背景支撑,构建出社会责任、公益责任和私益责任三位一体的冲突法新使命。社会性范式远非冲突法的终点,它自身再次暴露的范式危机表明冲突法的征程乃是一条永不休止的进化之旅。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异议权,通过分析这一权利的制度价值、司法解释、司法实务效力,来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解约方和解约方之间关系及其利益平衡.以此对进一步完善立法提供一些建议,重点是三月期满不予支持这一期间规定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疑罪从无原则是刑事诉讼证据证明原则中的帝王条款,承载着人权保障的核心价值.但该原则的适用也往往引发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冲突.实质折射出法律适用中普遍存在的理智与情感间矛盾平衡问题.深入探究即发现科学施行疑罪从无原则,不仅仅是坚持一种恪守证据审查客观性的理性标准,它同时也需要培养和塑造一种远离泛道德批判倾向的法情感.  相似文献   

20.
1990年9月,靖边县残疾青年段必成,身残志坚,在租来的土房里办起了聋哑学校,结束了靖边县无特教的历史.刚办起的所谓学校,不过是租来的一间不足20平米的土房.黑板是自己筑的,桌子是借来的,学生是东奔西跑、一家一户、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下招来的,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 1991年夏,在县残联的帮助下,学校搬进了烈士陵园的两间砖木结构库房,并添置了几十套桌凳.9月,县政府批示由教育局在段必成创办的聋哑儿童语训班的基础上,正式筹办“靖边县聋哑学校”,实行民办公助,并同残联发起了支残、助残、献爱心等活动,扩大招生面,以解决县内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