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应为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案及彭德怀等冤假错案复查平反,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拨乱反正、进入新时期的第一炮,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近年才发现,在打倒"四人帮"以前,陈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已在为平反冤假错案出力,翁泽生案即是典型一例.此事在已出版的<陈云年谱>中未见记载,因此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彭德怀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历史上遭受过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对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彭德怀的平反,学界逐步把“长期被颠倒的彭总的历史再颠倒了过来”,澄清了一些历史问题和历史公案。但是,以往著述中对彭德怀1943年“关于民主教育的问题”谈话这段历史却少有关注,新近出版的《彭德怀全传》,首次系统地披露了这桩历史公案的详细材料。  相似文献   

3.
王彪 《党史纵横》2011,(7):48-51
自庐山会议上被打倒后,彭德怀曾经多次上书中央和毛泽东,希望能够向中央和毛主席阐明实情,为自己洗清罪名。在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里,满心愤懑的彭德怀写下了大量的文字,可是彭德怀每写下一个字,都被专案组和造反派认定是“翻案”文章。彭德怀被平反后,他所写的这些文章被收编成集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波澜,甚至创下了建国以来国家领导人回忆录销量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4.
最漂亮的是为毛泽东特制的大元帅服/毛泽东以高岗并非完人,邓小平工作脱不开否定了彭德怀提议/彭德怀在个人思想感情上并不喜欢军衔制/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军衔等级,是参照苏军序列设置的  相似文献   

5.
孔祥雷 《党史文苑》2007,3(1):19-20
发生于1939年的湖西"肃托"事件,震惊全党.对这一冤假错案的处理也经过了一个漫长争复杂的过程.湖西"肃托"事件的发生和平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黄少群 《党史文汇》2003,(11):20-23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黄克诚被列为"彭德怀反党集团"的第二号人物.  相似文献   

7.
在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了错误批判,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随即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离职后,彭德怀一家搬出了中南海,迁往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居住。6年时间,彭德怀始终顶着"反党集团分子"的罪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在挂甲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直到1965年秋天,中共中央分派彭德怀就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  相似文献   

8.
正在张爱萍的革命生涯中,有较长一段时间是在彭德怀领导下工作。无论是在军事指挥上,还是在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以及在为人做人上,张爱萍都深受彭德怀的影响。张爱萍曾说过:"彭德怀教我做人,周恩来教我做事。"对彭德怀,张爱萍始终把他作为自己的严师诤友。对张爱萍,彭德怀也一直赏识有加。  相似文献   

9.
1959年秋天,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坚持真理、正直无私的彭德怀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有人给彭德怀捏造了许多罪名。  相似文献   

10.
<正>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国家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是指"文化大革命"后期及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冲破各种阻力,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胡耀邦在这一历史事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的主持下,一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文革"时期,对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西方古典音乐家的批判成为"反修防修"斗争的一部分,他们遭到长期批判。1971年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指挥家李德伦与江青、于会泳一起讨论曲目,《命运》被于会泳认为宣扬"宿命论"而否定。李德伦提出演奏《英雄》,又被以"歌颂拿破仑"之名否定。1977年3月26日是贝多芬逝世150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地音乐界都将举行纪念活动。李德伦因此向一位他认识的文化部副部长建议中国也在当日举行纪念贝多芬的演出,以示"平反"。文化部向中宣部再至主  相似文献   

12.
正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先后在江西庐山举行,史称庐山会议。会议定的议题是总结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由于中途出现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事件,导致了会议主题的变化。在八届八中全会上,通过了《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等文件。全会决定撤销彭德怀、黄克  相似文献   

13.
在长达30年的岁月中,毛泽东与彭德怀一直是帅与将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合作是主流,毛对彭的倚重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由于革命斗争的曲折复杂,个人的主见以及性格上的差异,毛泽东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对彭德怀产生过一些嫌隙和误会,以至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震怒之下翻出陈年旧账,不够冷静地说过: “30年来,你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事隔四十多年,冷静地回顾当年这段是非恩怨,客观地说,毛泽东在有些方面,确实误解以至于冤枉了彭德怀。  相似文献   

14.
张晖 《党史博览》2016,(4):53-56
正1959年9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议错误地认定彭德怀、黄克诚"是十足的伪君子、野心家、阴谋家",是一个"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有组织的篡军、篡党、篡国的阴谋集团"。彭德怀"集团"不仅被指控的活动内容"莫须有",认定的性质也是"错判",历史已经证明是错案、冤案。而更使此案冤上加冤的则是"前联后挂",本不相干的一些人和事,在被定性、定谳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早或晚,都和彭德怀挂上钩。一时间,彭德怀似乎成为党内斗争的"中转站",成为罪恶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后,中央两湖巡视员罗亦农因反对"无动不暴"的盲动错误思想,被中共中央免去职务。但是瞿秋白在听取了罗亦农的"答辩"和申诉后,及时自我反省,给罗亦农"平反"。"罗亦农事件"的妥善解决,表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在"左"倾盲动中还存有一份可贵的清醒,在推行"组织惩办"的同时还强调党内民主。而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中也不乏清醒之人,对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给予了有力帮助。"罗亦农事件"被妥善解决的过程蕴含着一些值得总结和回顾的历史经验,如在反倾向斗争问题上不能非此即彼,左右失衡;在对待党内纷争问题上不能非是即非,要建立起解决党内矛盾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在四川"三线"建设过程中,彭德怀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大度耿直的品质处处闪烁着光芒,留下了不少关心群众、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故事。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约见了彭德怀,谈到了"三线"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希望彭德怀能为"三线"建设做些贡献,彭德怀当即表示愿意去西南。彭德怀到成都后,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在西南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四川。在这期间,彭德怀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大度耿直的品质处处闪烁着光芒,留下了不少关心群众、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6,(9)
正1949年,彭德怀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时,警卫员给他送来一件新衬衫,说:"您穿戴应该要像个主席的样子,这是专门为您订做的!"彭德怀听后严肃地说:"我彭德怀只有一个样子,就是共产党员的样子,其它什么样子也不要!"最终,他让警卫员退掉了衬衫。彭德怀的"只有一个样子,就是共产党员的样子"在"两学  相似文献   

18.
于继增 《党史博采》2008,(12):48-51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描写解放战争、成功塑彭德怀将军感人形象的长篇小说,曾被誉为"英雄史诗"而轰动中国文坛。然而,由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使得这部优秀作品及其作者杜鹏程也遭受株连。沉浮跌宕,几多悲欢。  相似文献   

19.
在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对1958年以来产生的“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7月23日,毛泽东讲话指责这是“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倾性质”的问题。之后,会议对彭德怀等人进行错误的批判,并开展对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反党集团”的斗争。这一历史事件,几乎是妇孺皆知。然而,lop年6月彭德怀再呈中央“八万言书”,以及这封长信的历险过程,却是鲜为人知。彭感怀说:我最快刀岁的人了,不能把卖国贼的罪8背到格村里去l我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写出来,让历自真相大白…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党史博览》编辑部: 贵刊1997年第11期发表了以我为主人公的《张登全:一个为彭总提供“意见书”素材的战士》一文。作者在寄发这篇文章时,我不知道。我认为写历史不能昧着良心,不能根据政治需要。党就是党,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彭德怀就是彭德怀。文中也存在许多史实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篇文章的命题就是错误的。彭总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是他亲自考察12个省份,走访了数县及许多乡村,并根据我们党在当时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从大局出发,从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在此次会议上为人民鼓与呼的。小小警卫战士的我怎敢玷污这位伟人的光辉。我的事迹太渺小了。将来有机会我自己会写,而且我还要报告彭总写作组审查。 其次,我家饿死的人是小弟弟而不是小妹妹,时间是在1960年。1960年我正在狱中,根本不知此事。1962年平反后,回家探亲时才知此惨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