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势、术三者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但他对道德问题给予了重视。韩非尖锐地抨击了孔、墨两家的道德学说,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的观点,阐发了荀况的人性恶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前期法家的道德理论,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观和德育思想。《韩非子》中的《五蠹》、...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与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子》与国民性特约撰稿人周启志法家最后一位理论大师是韩非,他的大著《韩非子》人称是集法家之大成者。然而,这部帝王经典所讲的,不过是法、术、势而已。什么是法?韩非说过“君之立法”(《饰邪》),说过“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内储...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孔子在谈到治国方略时,曾提出“德主刑辅”,其主要意思在于以道德教化为主,并辅之以体现君主专横的刑。而韩非子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①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德法同治”,认为国家应该是架构在“德治”与“法治”这两个车轮上的机器,只有“德治”与“法治”...  相似文献   

4.
治官者鉴     
王志略 《人大论坛》2008,(12):37-37
曾经我以韩非子的法治为骄傲.以为中国自古就有法治理念。 比如,他曾在《韩非子·有度第六》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又如,他在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由治而乱,由强而弱,由兴而亡之后,他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相似文献   

5.
韩非虽没有军事斗争实践,但其军事思想不容忽视.《韩非子》一书大量引用军事战争史料.在战争观上,肯定战争,强调通过战争手段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战略上,厉行耕战、增强国力;在治军观上,主张集权、推行法治、严明赏罚;在战术上,重视“法”、“术”、“势”的综合运用;同时,告诫国君不可轻易发动战争.韩非的军事思想充满理性务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4,(12):1-1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韩非子·有度》中的名言,阐述法治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认真听取和学习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全区省级领导和厅级主要领导"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笔者对法治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首要任务要从崇尚法治开始。提高境界,"畏法度者最快乐"。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问,天下何人最快乐?群臣说法不一,唯有一人说的"畏法度者最快乐",深受朱元璋赞赏。向往快乐,追求快  相似文献   

8.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是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韩非子》中所述实行“法治”的原因、立法的指导原则、执法的指导原则这几个方面,浅要地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化哲学范畴的法的理论品格和特征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艺理论。法这一概念,正是指诗文创作所依据的法则、规矩、程式,也就是艺术创造技巧,诗歌法度也无非是圣人法度在诗歌体裁中的体现。自宋代以来,诗论普遍具有浓郁的技巧意识,诗人、批评家热衷于建构一种具体而微的法度理论来指导诗歌创作,给诗坛提供了新的表现方法与创作技巧,为后世创作实践提供了“创造性模仿”的蓝本。而钱钟书成为中国诗学现代转换以来对此理论予以合理分析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0.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韩非子》点评:这句话是说,以私心治国,国必乱;以法治国,国必强。韩非子可谓是中国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思想的古人,然而在封建君主国家,他的思想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不过今天,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已大大加强,法律、法规、法纪意识已经空前普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法治思想由来已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我国先秦时期韩非子也曾说"治民无常,惟以法治"。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对民主法制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我国以往  相似文献   

12.
高月 《求索》2011,(12):144-146
《韩非子》和《说苑》两书在内容上都是大量历史故事的集结,叙事视角总体上皆体现为一种全知视角,但两书的叙事者身份存在巨大差异。概括地说,《韩非子》叙事者是“策士”身份,《说苑》叙事者是“朝士”身份。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时代背景的差异、韩非子和刘向创作心态的不同以及所面对的读者对象的不同,是造成《韩非子》和《说苑》两书叙述者身份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管子作为一个法家,在实行法治方面是很强硬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他同时也极其重视德治。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中,有以德治手段相配合的内容。法方面的赏,要有道德方面的赞扬相配合;法方面的惩治诛罚,要有道德舆论方面的批判诋毁相配合。儒家讲治国,坚持以德为本。实行德治,也就是要以民为本,得民众之心。治国有常道,而利民为本。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有德治的思想。认真地向历史学习,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会更有利于人民政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朱学恩 《求索》2010,(8):131-133
"术"是一个中性词,并非法家所独有。从孔孟到荀子,再到韩非子,"术"思想的逐步凸现,反映了政治实践发展的需要,还原了政治生活的本质。"外儒内法"架构的长期稳定,是对从"礼法"到"法术"转换的辨证否定。  相似文献   

15.
简述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孙瑞新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他出身贵族,但却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法家总结,并对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只就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韩非的法、术、势相...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和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回答了为什么和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时代之问,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制定了目标和方案,并率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命题,明确了人民立场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根本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既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法治实践,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法治教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小学启蒙法治情感,初中筑牢法治观念,高中深耕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情境、问题推进、素养达成等方面呈现连续性和进阶性,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韩非子·有度》中的名言,阐述法治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深耕历史的土壤,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其  相似文献   

19.
法治意蕴辩     
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实践,要法治不要人治,在我国已大体上成为共识。但是,到底法治的内在意蕴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还不能说已十分清楚。我认为,对这一问题若不能作出确切回答,则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和法理社会。法治意蕴的失落:政府驾驭法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法治,往往想到的是国家、政府或执政党运用法来治理国家、控制社会。这种看法根深蒂固,以至许多人仅仅将法治视为治国安邦的工具,并且顺理成章地得出法治唯一的价值指向即“政府管好民”。言下之意仿佛只要政府握着“法”这柄宝剑,管好民众,法治理想就算大功告成…  相似文献   

20.
詹立风 《群众》2015,(1):38-3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冶社会一体建设”。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固本之举。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县情,紧贴民需,狠抓落实,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法治中国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