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星同 《理论导刊》2020,(8):100-105,120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与城镇人口的显著增长,社区治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凸显,当代中国社区既不是"共同体"亦非"行政单元",而是遵循其历史发展脉络形成的"复合体"。社区城市管理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社区城市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对社区"复合体"的认识缺失和功能受限有关,特别是由社区城市管理的服务功能受阻与管理逻辑缺失以及社区城市管理的社会功能受阻与生活逻辑缺失造成的困境。从当代中国社区"复合体"特质入手,应当在社区城市管理中紧紧依靠强化党的建设、扎实改革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功能纾解困境,满足社区"复合体"发展的要求,实现社区城市管理的善政。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20,(2):118-124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陌生人社区"的现象日益突出。厘清社区归属感研究脉络,是推进社区治理的基础。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社区归属感研究进行全面评估显示,借由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社区解放论和四要素模型,学界对社区归属感的因素研究从最初的线性模型转变为系统模型,形成了"参与—回报""需求满足"的分析框架,构建了社区归属感指数量表。其中,社区规模、居住时间、社区互动、社区满意度等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最强因素,但社区归属感的研究过多聚集在特殊群体,且缺乏对新因素的观照。未来的研究要在内容上引入符合时代发展的指标与影响因素,在方法上注重"量"与"质"的综合运用,兼顾总体判断与差异研究。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不仅导致了一些中国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上的"空心化",也导致了一些农村社区发展处于停滞,农村社区"失范"现象非常普遍。如何提高村民对社区的认同和信任成为当前农村社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来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居民宗教信仰行为与农村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在我国宗教密集的一些农村地区推进农村社区重建以及我国宗教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吴晓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111-120,128
2000年以后,国内学界对社区建设的研究显示出"井喷"的蓬勃景象。摸清10年来这个问题的研究脉络和动向,是形成中国社区理论学派和推动实践的基础工作。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10年来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社区建设研究兴起的背景、研究论域、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社区建设研究主要受政府驱动,后来学界的自我完善和主动牵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主义分析和个案分析为主,视角以"国家-社会"的二元关系为主,逻辑上以"制度与组织"的演绎为主。摸清现状后,创新性地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方法上,突破局限,尝试形成一般性的理论,引入"国家社会互动共生"的视角,将对"制度和组织"的观察点切入到"制度-组织-人"的坐标,真正观察"人"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在内容上,注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变迁,观察社区建设中"双权生态"。如果真的能够在上述方向上做出努力,对于社区建设理论的突破和社区建设的关系人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曾艳莲 《学理论》2013,(20):122-124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具有开放性、社会化等特点。尽管根据我国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司法行政部门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社区矫正中依旧有着独特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圣莉  张良 《理论探讨》2020,(1):161-16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社区制"经历了启动、形成发展与转型阶段,基本构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道路与发展图景.社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演进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整体性治理的视角研究这一过程.从社区制的发展历程中提炼出四个推进机制:政策与示范——社区制演进的中央推动机制;问题导向与学习创新——社区制演进的地方创新机制;专家与民间精英——社区制演进的微观创新机制;党建引领——社区制演进中党的领导与整合机制.经研究发现,社区制既有从属性和工具性,也有主体性和发展性,作为国家整体治理的一部分,社区既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目标形成不同的体制,同时也随着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不断地将自身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导致了"过渡型社区"的出现,其中暴露出来的社区居民对重建社区的认同问题也越来越显性化。对此,可以用"时空"、"记忆"与"意义系统"所构成的三角模型来加以分析。而正是因为"压缩的社区时空""断裂的社区记忆""缺失的意义系统"造成过渡型社区的认同危机。因此,过渡型社区认同需要新的意义系统确定,需要在"时空伸延"的策略下展开构建,需要通过一种构建社区记忆的方式实现最终的社区认同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情境预防理论表明首都社区安全治理绝不能仅依赖警察为主体的国家强制力,而应通过社区情境的优化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社区治理效果。基于对北京市23个社区的调查分析,发现社区物理环境显著影响着社区安全度,楼房社区-自住平房-公寓-出租平房形成自高至低的社区安全梯度,因此情境预防应融入社区物理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流程。另外,社区社会情境同样显著影响着社区安全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与社区警务机制作为安全网络的双重支柱,应由压力型体制下单向执行转向双向互动网络,而基于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社区大数据平台应构成社区神经系统与实时自动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全球视野下的社区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21,(5):128-137
自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推动社区发展工作以来,相关实践已近70年,但是相应的回顾与深层分析相对缺乏。通过对菲、印、墨、韩、英、美、加等典型国家社区发展实践的比较,能够分析出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区发展均由国家力量主导,体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介入具有"直接性"和"总体性",发达国家则较多地以非政府组织为载体,国家介入具有"中介性"和"有限性"。社区发展往往以"反贫困"为第一任务,包含物质改善和价值改造的"二重性",由于各国所面临的社会自主性普遍较低,居民参与的初衷难以达成,社区发展实践展示出"物质性大于价值性"的特点。总体来看,社区发展的转型是一种"条件论",中国的社区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改善社区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引领,构建"关联社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社区功能的多样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在复合治理形态上的"一核多元"社区合作治理模式,应成为社区治理法治化转型的目标模式。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应以善治为目标,以法治为基础,对"一核多元"社区合作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性建构,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向法治化转型,实现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结构性融合、功能性融合和机制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