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治国理政探索实践,构建了"中国之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由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运行规则,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权力监督的保障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实现条件,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彰显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体系,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检验而完善,与时俱进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政协天地》2015,(Z1):74
在传统中国,权力运行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皇权不下县",意思是说在县以下这个区域,并没有文官体系进行管理,而是由村规民约进行约束,由德高望重者处理纠纷。总而言之,是通过社会的自组织,实现县以下基层的治理。中国在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治理体系。而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委员会,实际是一个自我组织、自我治理的形式,在名义上,是不存在行政系统的。所  相似文献   

3.
开栏的话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历史交汇点上向世人作出了伟大宣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臻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之治"会不断彰显其独特魅力与巨大价值。而在这背后的"中国之智"不仅发挥着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闪耀着持久的智慧光芒。"中国之智"  相似文献   

4.
"福山之问"道出了中国也面临着世界性发展难题,即不公平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中国破解世界性不公平发展难题的中国式制度自信和探索创新,而且体现出了中国的治理特色和治理优势。这既是中国对"福山之问"的正面回应,也是中国破解发展难题的转型之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有益经验,"枫桥经验"与公民社会理论相契合。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域下,"枫桥经验"治理范式的变迁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揭示了地方性经验在矛盾分析法中的辩证思维。伴随着进化理性主义到建构理性主义、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法理根基嬗变,可提炼出"枫桥理论"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路径三大要素。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枫桥理论"蕴藏着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之理念。  相似文献   

6.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着眼于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力解答"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理念和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成为中国积极回应时代课题的科学答案。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破解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生态赤字等,努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彰显了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作出的全面考量,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彰显"中国之智",擘画"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工党广西全区各级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8.
"乡绅"作为古代皇权向中国基层社会权力延伸的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中国基层社会之纵横捭阖,演绎出"乡绅之治"的鲜明特色与时代烙印,也成功开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核心密码,以古鉴今,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9.
杨学明  李如海 《创造》2021,29(9):1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治理"这一基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论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围绕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深入阐释"中国之制"走向"中国之治"的逻辑理路.把握重要论述内含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两者间的互嵌性,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理论,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共享治理成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只有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用"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一、坚定制度自信,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基础《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结构的转型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精英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如何使乡村精英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中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20,(8)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读懂"中国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今年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人民网推出《安邦定国重温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意蕴》文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看,市场经济在中国经历了由拒斥到认可,由确立到完善深化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到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博弈的转型模式,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深化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共治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家治理在一步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正处在由转型模式向协同共治模式的转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方面的界定。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层面切入,指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亟需应对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的认同之德,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由此涉及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必须面对的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是通过价值观建设将"我"引向"我们",从而构建"我们"的价值认同。它内含描述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其价值方式内蕴构建认同的"德"之展现,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体之"善"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转变,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法治、德治和自治综合治理转变,力求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活力迸发相统一,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制度的十三大优势,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早期建设时期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之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之制"形塑了基本框架;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之制"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中国之治"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内涵。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具有严谨的现实逻辑和丰富的时代价值。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破除"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决定,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息化专家学者"围观基层"系列活动之肇庆站——移动服务微治理研讨会(简称"围观肇庆"活动)于2014年6月28至30日在广东省肇庆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肇庆市公安局和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共同发起和主办。围绕中国第一个公安微博"平安肇庆"的网络问政平台,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武汉、天津、无锡、云南等地的30多名专家学者对移动互联与微应用时代的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进行了深度研讨。文章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服务创新、移动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微应用时代的政府治理模式与效果、微治理的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对此次会议的研讨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弗里德曼曾经说,谁能解释中国现象,谁就能得诺贝尔奖。人们提出了所谓"中国之迷"的命题,即良好的法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是中国的法制水平很低,而经济增长却很高。西方理论家的解释是,中国的商业活动更多的不是依赖成文的法律和正式制度,而是非正式的规则。中国的潜规则与市场经济可以构成一个适当的均衡。笔者提出"国家治理体系10S协同模型",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国家治理体系立体框架。以此研究各国国家治理的本源基因,试图解释美国、中国成功治理的关键与过程,诊断当前存在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10S协同模型"揭示以下基本规律:国家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决于多个要素,多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支持;国家治理能力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和匹配;各国有自己的协同和匹配,无法照搬照抄;改革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一个要素的改变;协同和匹配是动态的,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向全世界发出了开辟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政治宣言。民政系统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工作任务上来。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治理模式,但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现有的由政府包揽所有生态环境管理事务的单中心生态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构建一个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组成的多中心生态治理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