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具体体现为抽象性和现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批判性的二重逻辑交织并存的科学分工理论。首先,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存在的两种样态;其次,社会分工是自然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的历史统一,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体现的两重维度;最后,社会分工是肯定性分工和批判性分工的价值并置,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具有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对立。第四次社会分工是物质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这和前三次分工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第四次社会分工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历史上这种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伴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的产生而产生,因而与其说是劳动分工不如说是政治分工更确切。第四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要探索商品经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社会分工。研究社会分工有三条思想线索。一、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分工都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劳动客体的分工,另一方面是劳动主体的分工。所谓劳动客体的分工,就是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如社会劳动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在不同的劳动门类内又可以分化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所谓劳动主体分工,就是劳动者在各个不同的劳动门类、部门、行业、生产单位间的固定分配。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是包含在同一种社会现象中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受不同规律的支配。决定劳动分工的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方面,即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劳动  相似文献   

4.
李新灵 《理论月刊》2010,(10):33-36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分工进行过大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研究主要从分工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分工的本质、社会分工的种类以及与分工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等角度进行的。整体而言,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社会分工思想资源的挖掘,在社会分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以及相关现实问题的研究等领域,亟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实现了分工理论史上的一系列的伟大变革:其一,马克思从生产劳动出发现实地考察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其二,马克思着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分工的属性;其三,马克思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论述人个性发展的重要依据是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认识分工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个性发展观,促使社会分工与人的个性发展呈现和谐的互动态势.认识分工对个性发展的双重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合理的社会分工可以造就真正有个性的人,可以激发巨大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消灭分工"和"按需分配"这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本刊2006年12期上,我们探讨了如何理解马克思有关"消灭分工"这一提法的真实含义.意思就是:消灭分工不是消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然形成和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现象,而且这种分工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在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中,凡是提到消灭分工的地方,都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消灭社会分工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特别是社会中的不同人群屈从于社会分工或者受社会分工的奴役.而现在所要谈的"按需分配",不但同"消灭分工"问题密切相关,并且还必须从如何对待分工这一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8.
权力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越来越细,反映到上层建筑领域,就要求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权力必须实行必要的分工。  相似文献   

9.
张薇 《求索》2013,(7):110-112
改革开放3 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体制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和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劳动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新变化,这必然对我国社会分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分工历史演进及其社会作用的思想,对于客观的认识我国目前分工发展的现状,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分工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工是我们在有机体本质要素中必须有所把握的必备条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普遍现象。自从地球有了生命,分工就几乎同时出现了,因此社会分工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特殊现象。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到特殊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的演进是一种动态的自发秩序。在这一过程之中,由于自组织性的干中学效应在基于时间的分工活动中的自我累积性,有机体的自组织性能自发地、缓慢地扩展到了人类社会之中,于是人们有了职业上的选择(个人专业化水平)、社会区分为不同的生产领域而又自成体系———社会分工现象也就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11.
与在其它众多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一样 ,在社会分工问题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分析这一变革的逻辑运思特征对我们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着眼于现实的实践也要求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 ,包括亚当·斯密、萨伊、穆勒等在内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均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其中也不乏有价值的见解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他们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性 ,他们从来没有达到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真正揭开社会分工之谜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资产阶级思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     
分工与平等,公民社会的"健康指数"清华大学教授张绪山在2008年1月7日《北京日报》刊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细致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社会分工和竞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但绝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就刻意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剥夺了人格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分工理论主要探讨了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分工的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解放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并明确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分工"。马克思关于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人类解放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向着造就全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林育芳 《桂海论丛》2011,27(5):98-102
农民增收难,根本原因是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民被排斥在较高端的分工与分配体系之外。优化分工、提升农民人力资本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财富增长效应与财富配给效应。建议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区域内专业化分工;放开国内市场,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教育培训等公共品的提供,引导农民契合较高端的社会分工;鼓励农民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保障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5.
一、代理理论概述1.代理关系的代理效果:分工效果和规模效果委托代理关系是社会分工与合作深化的结果。委托代理关系是以追求“分工效果”和“规模效果”为目的的。分工效果是指持有不同条件秉赋(技能和偏好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而各自获得的...  相似文献   

16.
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分工使各个生产者只从事某种使用价值的生产,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就必须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如果不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之间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因此,社会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①卷第389页)但是,仅仅存在社会分工,还不能出现商品生产。马克思认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  相似文献   

17.
周霞  曾长秋 《求索》2013,(5):113-115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高兹。在1973年著的《劳动分工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问题进行了思考。高兹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对分工的社会历史意义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也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分工与异化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高兹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切异化现象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直接递进了马克思关于分工促进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导致异化劳动“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具备了新式分工政治制度的前提条件,仍没有走出旧式分工的“阴霾”。  相似文献   

18.
论职业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长此以往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分工理论。相对于马克思之前和马克思之后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实践性、辩证性以及系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消灭城乡差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社会分工开始探索城乡差别的产生与发展轨迹,指出城乡差别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从社会分工、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城乡融合、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组织等主要方面阐述了消灭城乡差别的路径选择。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差别思想对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差别逐步扩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