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父母惩戒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身体上或精神上予以痛苦,使其改过迁善为目的的权利。父母惩戒权须在必要的范围内来行使。一方面,在社会相当性范围内的父母惩戒权的行使即使造成危害后果的发生,其仍能成就刑法上的正当化事由,不构成犯罪;另一方面,父母超出必要范围对未成年子女滥用惩戒权,造成危害后果的发生,其行为可构成犯罪。但基于刑法谦抑性价值,在权衡父母滥用惩戒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应慎之又慎,以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更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教育惩戒权"兼具"权力""权利"与"义务"的三重属性。但在苗老师看来,明确教育惩戒权并非解决师生矛盾的"万能灵药",其实质是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重建良好关系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父母惩戒权的悖论——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彬 《青年探索》2004,10(4):52-55
父母惩戒权乃父母对于子女之身体上或精神上予以痛苦,使其改过迁善为目的的权利。一方面通过父母惩戒权的行使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父母惩戒权极易异化为体罚教育权,非但无益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反而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推波助澜之势。所以基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考虑,父母惩戒权的行使必须以教育为目的;要有足够的惩戒或教育理由来发动;必须在必要的范围内来行使。  相似文献   

4.
个人破产失权制度是个人破产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避免个人破产滥用的同时发挥着适度惩戒的积极价值。个人破产失权制度的本土化构建应优先从法理依据、制度支撑和实践需要等角度解决合理性和必要性担忧,同时参考国际已有的个人破产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立法目的明确我国个人破产失权应采用裁判形成模式。在阐明构建前提和模式选择问题后,从失权持续期限、失权权利类型化和保障制度入手等方面具体设计,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破产失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权制度,但由于权利的性质等原因使得相关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存在冲突,解决两种权利的冲突成为海域使用制度完善的重要基点。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权的平衡需要用利益衡量的法学方法,通过权利价值的衡量,使与两种权利有关的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制度利益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育惩戒权与大学生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惩戒权突出表现了教育的作用 ,但教育惩戒不是目的 ,不应改变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目标。教育惩戒不应成为侵犯大学生权利的借口 ,对大学生提供司法救济可以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危兆宾 《求索》2011,(7):178-179
有限合伙人派生诉讼提起权的正当行使,旨在为制衡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人滥用经营管理权及阻却外部侵权人的损害而提供一种救济途径。但企业内部运行和司法实践显示,由于权利内涵理解不足、机制设计缺陷等多重因素,有限合伙人派生诉讼提起权陷入冷遇或滥用的两难困境。为此,妥当设计合理的诉讼构造,对该权利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加以细微设计,将便利有限合伙人派生诉讼提起权"本土化"土壤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制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的,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传承权的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的传承权,是指传承人有权利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自己选择的传承人,它是一种新型的私权,同时也是传承人的义务。传承权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承权的主体是传承人;传承权的客体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的内容包括下一代传承人选择权、传承方式选择权和惩戒权。传承权的实施主要强调国家保障传承权实施的义务,以及传承权与相关权利的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立高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惩戒权,以及如何行使惩戒权,界限如何界定,社会各界一直议论纷纷。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具有双层次性的特点,五年制生源大部为未成年,三年制生源已成年,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惩戒权问题上更显其复杂性。我国教育行政法治建设起步较晚,现行教育行政法律规范尚存在立法目的不够明确、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位阶效力较低、现有规范抽象概括、不具有可操作性等诸多问题。如何规范和利用教师的惩戒权,使惩戒成为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教育手段,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的消费者撤回权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但近来出现"职业退货人"的问题表明该权利也会被消费者滥用。消费者滥用该权利的原因在于,强制性的立法模式提供的倾斜性保护超过必要限度,而规则的不明确以及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低成本诱发了消费者的道德风险。为了更好的发挥撤回权应有的作用,任意性立法模式应取代强制性立法模式,细化相关规定并明确相关规则以提高机会主义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11.
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法或依约定享有的在一定条件下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权利,其行使应当以书面通知方式。同时,应当通过完善催告制度,促进没有约定或法定期限的解除权行使。为防止对解除权行使的异议权的滥用,应当对异议权的保有期限也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
法律只保护值得保护之权利,并且保护权利人人格自由权的价值远远高于干涉被放弃的权利的价值。被害人自愿放弃的利益应当排除在刑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在被害人对其能够自由处分的法益作出承诺放弃之时,应当阻却犯罪的成立。拐卖妇女罪所保护的法益是妇女的人身自由权与人格尊严权,所以在被害妇女自愿被拐卖以及拐卖过程中同意发生性行为等情形之下,行为人不应当构成拐卖妇女罪,更不能对其适用奸淫妇女的加重情节。  相似文献   

13.
失信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失信惩戒措施有被滥用的趋势。信用有边界、失信惩戒制度的适用也有边界。为此,应将失信惩戒进一步法治化,通过立法、司法、执法活动厘清其制度边界,有效遏制信用惩戒泛化的乱象,使失信惩戒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弃权探究     
弃权是选举和表决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术语,字面上很容易被理解为放弃权利。在地方人大工作中,所谓的弃权大多指的是弃权票,亦即投票者在行使投票权的过程中,既不赞成也不反对,遵从大多数投票者的意志。 弃权不等于放弃权利,弃权票也不是废票。弃权是选举或表决过程中表决人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而没有参加会议或虽然参加会议但没有参加投票,这才是放弃选举或表决权利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权利滥用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现行经典民法教科书大都在民法基本原则章节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但《民法总则》却未将其规定为基本原则,而是将其规定在"民事权利"一章。系统梳理禁止权利滥用立法与实践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禁止权利滥用的演变轨迹是一个从私法上的一般禁止到全面禁止,以及从私法走向公法、从国内法走向国际法的过程。禁止权利滥用演变历史的主要启示为:从供给到需求,权利在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同时,又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从现实到虚拟,必须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权利滥用问题;从管理到治理,尊重权利是破解权利滥用问题的元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限制当事人滥用调解自愿原则,保护社会资源,保障调解员的健康权,建议通过调解立法将调解终结权制度化,规范化。行使调解终结权应具足以下构成要件:具备调解员可以行使调解终结权的法定情形;调解员本身应具备一定的资质条件或者该调解组织具备相关的人力资源;调解员行使调解终结权在案件受理后,调解协议达成之前;调解员应书面知会当事人调解即将终止的事实、主要理由及当事人的主要权利等。调解员行使调解终结权时应履行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各项附随义务,遵守相关的职业伦理。如有必要,调解员行使调解终结权时应依法履行评估义务或协助当事人评估调解终结后的纠纷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17.
在法律中,一般赋予权利的规范被称为选择性规范或任意性规范,即权利人可以选择主张权利,也可以选择放弃权利。在许多人眼里,如果权利人因免除对方的义务而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便认为他有容忍、谦让的美德。如  相似文献   

18.
刘练军 《求索》2022,(5):151-159
在法学研究中,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两个概念常常被相互混用。实际上,两者在具体内涵、权利话语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不应等同视之。个人信息是一种知识,而个人数据则是一种载体。个人信息是“神”而个人数据则为其“形”。个人信息的权利话语主要有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权和控制权,以及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查阅复制权、更正补充权、删除权、要求解释说明权等。而个人数据的权利话语主要包括访问权、更正权、擦除权(被遗忘权)、限制处理权、数据携带权等。  相似文献   

19.
域外公务员的权利保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国对公务员权利保障的规定 在各国的公务员法中, 对公务员权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务员惩戒程序及种类的严格规定, 是对公务员的权利保护。公务员对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违法失职行为,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包括纪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纪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属公务员管理的范畴。为了保障公务员的权利, 各国的公务员法都明确规定了对公务员违法失职行为惩戒的种类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以避免管理人员对公务员惩戒不当。 程序上的规范化, 可以降低不当惩戒出现的概率。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惩戒,一般按调查、做出处…  相似文献   

20.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下文简称《规则》)。《规则》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并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