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2.
当前,由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存在差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影响因素不同,全球文明尚未形成互鉴体系。然而,各国、各种族、各地区文明又各有属于自己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在包容、平等、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引下打造文明互鉴平台,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艳霞 《新东方》2024,(1):59-63
不同文明如何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是当今时代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着眼点是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指明新的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观为基本遵循、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方向引领、以正确处理“破立”关系为着力点、以完善文明交流互鉴机制为重要抓手,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对推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形成基础看,世界性普遍交往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与对抗冲突并存、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严峻是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背景;从科学内涵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来源于多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来源于平等、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来源于包容;从时代意义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多样文明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引领、不断夯实了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贺鉴 《思想战线》2023,(2):57-68
文明交流互鉴与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树立了典范。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已拥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基础,同时面临百年大变局提供的时代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域内和域外的双重挑战。鉴于此,中国与非洲应携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内相关学者围绕这一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以及实践路径等展开了多维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学界还要增加现有论域的研究深度、补齐基本论题的研究短板、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进行深耕以及深入"开发"文明交流互鉴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一枝 《创造》2022,(8):34-36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秉持求同存异、博采众长的开放态度,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并与其他文明相交相融,共同组建了异彩纷呈的世界文明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前,  相似文献   

9.
崔乃文 《人民论坛》2023,(20):104-106
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长期交往,并在兼容并包、交流互鉴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样态。中华文明也在器物、技艺、制度、思想等层面影响和促进其他文明及人类文明发展。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表明,文明交流互鉴使各文明在交往中增强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认识;增进相互间理解、尊重、友好,助力维护世界和平;各文明间相互借鉴,互为启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要主张,指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时代方向和全球价值、世界意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只有恪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跨时空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7,(7)
正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走向现代文化国家、文化强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向世界深度开放、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  相似文献   

13.
周建新 《理论月刊》2022,(10):82-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于赓续民族文明血脉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数字化为其守正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数字化所具有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广受众性等优势,能很好地打破传承理念碎片化、传承手段单一化、传承体系断层化等困境,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互嵌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数字化所带来的文化数据整合、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沉浸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等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空间延展、文化体验深入、文化互鉴畅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文明互鉴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相生相随,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昭然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过程。毋庸置疑,"文明互鉴"作为一种客观应对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前行,引领沿线各族人民迎接"美美与共"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文明互鉴"消除各国之间的隔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使文明成为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这将带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和"文化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国宗教是文明间不断互鉴交流的产物,世界宗教在中华文化浸润中持续进行时代化、中国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丰富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当前,文明间的会通融合仍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路径。为此有必要考察当代国际学界代表性的宗教对话与文明互鉴理论——经文辩读、比较神学、跨宗教神学,并结合中华传统的对话智慧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修己以安人”等,形成以“互鉴通和”为标识性概念的中国特色对话理念。各大宗教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互鉴通和”,通过修复、重溯、回归、重构、重建、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是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核心抓手。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文明与文化要互鉴共进,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将有助于形成一条多元文化深入对接的文明大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明动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开放,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世界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20.
以文明对话共创世界文明美好未来,是中国主张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目标,通过文明交流对话,可以增进国家间互惠合作,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谐稳定、繁荣富强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