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现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征文活动,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从理论层面重点论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经验总结,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蕴藏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现实启示。具体选题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方向、问题、战略是构成道路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导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步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制约,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文明的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有机统一,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历经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功推进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是宏大历史叙事中的鲜活实践,也是近14亿中国人正在进行的共同奋斗,更是向着未来无限敞开的伟大创造。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智慧,更以其自身的发展进步与探索努力为世界文明演进贡献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申坤 《桂海论丛》2018,(4):10-15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从"道"与"器"相统一的角度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道"的层面的建设;二是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和文艺作品等"器"的层面的建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以文载道,载"道路、理论、制度"之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框架;以文化人,以文艺之思想底蕴、精神力量、艺术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探索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途径;以文会友,以文化交流超越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冲突;以文辅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现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征文活动,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从理论层面重点论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经验总结,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蕴藏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相似文献   

7.
1.1991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纪念建党70年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初步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他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又指明了实现和达到这些基本目标的基本政策。这些…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重大成果。这个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七十年以来进行艰辛探索,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逐渐形成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三大历史阶段为坐标,能够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传承与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9.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先提出来的。9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很大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和形态越来越清晰明了。江总书记在建党70周年讲话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科学论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成就来源于我们党对民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艰苦探索,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从新中国建立后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艰难孕育,到民营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直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魄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其为我国在新时代继续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国情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二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立场,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特征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版图,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我们应从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增进国家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创新、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链条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年的探索和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理论创新 ,历经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人的努力 ,先后形成了一大思想遗传和两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近十三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体现。这一重要思想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所直接强调的内容 ,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主线和价值取向。十三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推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8,(1)
中国道路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道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希望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国道路嵌入了生态维度。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与会通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与价值诉求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实现社会文明的转型升级;化解现代化发展与生态非此即彼的困境、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智慧;促进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面崭新的旗帜,是一条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理论基石就是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思想渊源;自然规律不可逾越是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不二法则;自然辩证法则的不可复制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可替代是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最终方向。这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文化”、“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与文明”等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 ,从基本概念的使用、理论展开的层次、十四大以来的新发展等方面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探讨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进步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和母体。形成这样的理论判断来之不易.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理性回归.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自信的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20.
谢俊 《学习与实践》2009,(8):141-14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关注民生、启发民智与清新社风方面所提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个为引导国人深入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所提出的理论指南和战略目标。先秦时期的“和文化”与“礼意识”是当代国人进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文化资源,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借鉴;和谐社会无论怎么建设,归根结底都要体现文明、富裕、祥和的特征,去粗取精和古为中用是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