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廉”     
廉吏自古有之,曾留下了许多佳话。 钱太守:后汉会稽太守刘宠居官清廉,离任时由阴县几位老人以100钱相赠。刘宠先是婉言谢绝,最终因盛情难却,只接受一钱。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明朝内阁大学士范景文为拒亲朋好友相求,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字,以明心迹、获“二不尚  相似文献   

2.
“三汤道台”——清代著名清官汤斌,为官多年,崇尚简约,两袖清风,他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廉洁自律,居家简朴,一日三餐不离清水豆腐汤,加之他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汤斌“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的说法,“三汤道台”的雅号就此广为流传。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相似文献   

3.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为政清廉,政绩卓著,颇得民心。离任时,当地百姓因素知他洁身自爱,赠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坚辞拒收,终因盛情难却,收了一文钱为记,于是“一钱”太守的美名和刘宠廉洁自律的佳话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乘舟而行,当船行至江中还未离开县境时,他把这一文钱投入江中,还给会稽的父老乡亲。最终,刘太守一钱不沾,两袖清风而去。后来人们赞颂他为“一钱太守”。  相似文献   

5.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  相似文献   

6.
“一钱太守”与“十钱主簿”“一钱太守”指的是汉代刘宠,因其政绩显著,被提升为将作大将(主管朝廷修建的官员)。临行前,郡内六位白发老翁,为表民意,均出一百文钱相送,刘宠不收下就不能离开。刘宠无奈,收了每人一文钱,留下“一钱太守”美名。“十钱主簿”指的是北魏元庆智,生性贪鄙,作太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五位清官:"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四知先生,五代清郎。"这五人,在各自的年代都深受百姓爱戴,你可知他们是哪五位清官?"一钱太守"指的便是后汉刘宠。此人乃是宗室之后,汉明帝刘庄的玄孙。刘宠担任会稽太守之时,勤于  相似文献   

8.
数字与官声     
<正>近来偶尔翻阅史书,对书中五位"数字廉官"之为颇有感触。五位官员廉洁自律,清贫如洗,一心为民,可谓圣人之德,君子之行!后汉会稽太守刘宠,一生廉洁为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卸任时,乡亲们送一百钱作为路费,但他婉言谢绝,只拿了一个钱作为纪念,从此"一钱太守"的美名就传开了。明朝尚书范景文,为谢  相似文献   

9.
“三汤”巡抚汤斌吴子胜汤斌(1627-1687),清代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历经顺治、康熙二帝,官至江苏巡抚,礼部、工部尚书。汤斌为官清廉,洁净简朴。康熙称赞他“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江苏人则誉之为“二汤”:为官清正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  相似文献   

10.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清初顺、康年间,由于最高统治者注重倡廉惩贪,廉吏迭起。汤斌——汤文正便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汤斌为官几十年,一直以廉俭自戒自律,老百姓送给他“豆腐汤”的美号,赞颂他为官清廉。  相似文献   

12.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13.
张培元 《廉政瞭望》2005,(12):44-45
近翻古籍,看到《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汉安帝时,苏章当了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时任清河太守。在巡察中,苏章发现这位朋友严重贪赃枉法,于是令其手下备了一桌酒席,两人共叙平生友谊,十分高兴。这位太守更是喜不自禁地说:“人皆有一个天,我独有两个天!”苏章听了立即言明:“今昔与故人饮者,私思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敝人只有一个天。”果然,苏章便将这位自称有“两个天”的太守依法治罪,从此,也就“州境肃然”。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不可忘胡愈话说古代晋国有一位正卿名唤赵盾。这赵盾身居显位,封疆拓土,数败强秦,也是位赫赫人物。不料为政数年却因事得罪了晋灵公,这灵公原本也是个败国的暴君,全不把自个儿锦绣江山放在心上,必欲除去赵盾而后快。于是,召赵盾赴宴,“伏甲将攻盾”、不想...  相似文献   

15.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再一种便是“精神贿赂”。常见的精神贿赂大致有拍马屁、抬轿子、吹喇。、戴高帽等几种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大宁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进爵。明代朱元津钓鱼,半晌不见血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解培连忙躬…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5):76-76
官员在任期间是否勤政廉洁,民心自有公论。这一点,从几位清官的雅号中可见—斑—— “二不尚书”。范景文,字梦章,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因政绩突出,升任工部尚书,深得皇帝恩宠。  相似文献   

17.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还有“精神贿赂”。常见的精神贿赂有拍马尼、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太守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等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进爵。明代朱元璋钓鱼,半响不见鱼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解缙连忙躬身上前赋诗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19.
王尧 《前线》1994,(12)
近读《资治通鉴》,一则“唐德宗入民居问乐苦”的故事耐人寻味:德宗外出打猎,偶入一民家,问百姓因何丰年不乐?民答曰:诏令不信。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有点象今天的乱摊派),云“和籴”(议价购粮?)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连“白条”也不给打)!于是“上命复(返  相似文献   

20.
《北史·苏琼列传》云:苏琼官拜南清太守,“性清慎”。有个叫赵颖的人,先前担任过东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居住。有一天,赵颖给苏琼送来了两只新瓜,苏琼不愿接受,赵颖以年高苦请收下,苏琼不忍辜负老人家一片心意,盛情难却,便把瓜留了下来。但他并不食用,而是把瓜悬在议事厅上。这时有人听说苏琼接受了赵颖的瓜,“遂竞贡新果”,至门口,见到梁上悬瓜,知苏琼志不受礼,只好“相顾而去。” 古人向来讲究礼节,按理说,互相馈赠本属人之常情,何况区区两个新瓜?然而苏琼“竟不受”。这倒不是有意要与赵颖过不去,因为他考虑,受用赵颖的瓜,别人竞相贡献的“新果”收不收?自己身为一郡太守,以后说不定还会有人送金送银,送东西物品。“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大多数人如此。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苏琼又想,来一个拒一个,不仅费时费事,也难免得罪一些真心实意送礼且又别无他图的朋友。于是干脆“一悬”了之,公开表明自己不收礼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